嚴鳳強
【摘要】通過鑒賞音樂,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深入領會作品的創作精神,達到鑒賞美、創造美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高中學生;音樂鑒賞;民族精神
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關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中指出:通過對我國優秀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音樂鑒賞是通過音樂讓學生欣賞并感受聲音藝術的魅力,是一項審美教育,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領域的感化教育。培養每一位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音樂鑒賞課的重要責任,也是每一位音樂老師肩負的責任。通過音樂鑒賞教學提高學生的民族精神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課題。
一、教師應堅持以音樂為本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充分聆聽及參與藝術表演實踐。深入感受和理解音樂
音樂藝術的很多功能是其獨有的,通過音樂藝術的鑒賞,可以振奮精神。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是這種反映,較實際生活又具有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特點;可以超越功利主義的束縛,使心靈純潔化和高尚化。同時,音樂具有的教育功能,自古而然。《樂記》記載:“樂也者,施也。”又說:“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通過音樂藝術的魅力,可以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
京劇是世界三大古老戲劇藝術之一,聲譽蜚聲中外,在鑒賞《海島冰輪初轉騰》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京劇旦角的唱腔特點,關注京劇的音樂,恰當的參與學習旦角的手勢、眼神、肢體語言,并模仿表演動作,深入感受梅蘭芳大師在唱腔上雍容華貴的特點。通過老師恰當的引導,讓學生充分感受京劇藝術的魅力,提高對傳統戲劇的認識,逐步提升熱愛傳統藝術的熱情。音樂鑒賞教學不僅局限在課堂,更要通過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后,可以在課余帶領學生成立戲劇方面的社團。喜愛粵劇的就加入粵劇支部,喜愛京劇的就分配到京劇支部等,在學生之間營造氣氛,加深對傳統戲劇的認識,提高喜愛民族藝術的熱情,培養對民族藝術的自豪感。課堂鑒賞教學,老師應充分以音樂為本,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感受、理解音樂,并在精神領域逐步得到升華。
二、通過有感染力的歌聲、語言、動作等,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活潑的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獲得審美的愉悅
音樂藝術的魅力是通過長期感染潛移默化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人于不知不覺中受教育。但音樂鑒賞課堂要化無聲變有聲,就是要盡量讓學生張開嘴、動起手、活其腦。
器樂作品《御風萬里》是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而作。作品特別注重節奏、節拍的藝術化處理,并采用主調與復調的手法來表現祖國統一、民族大團結的主題思想。那么在鑒賞器樂作品時怎么才能讓學生深入領會作品?唱主題。作品的B主題舒展而寬廣,特別適合拿出來演唱。第一首主題是陜北的漢族民歌《黃河船夫曲》,在該旋律進行中,蒙古民歌《嘎達梅林》用對位的方式穿插進來,同時還有藏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的民歌穿插其中。鑒于這樣的演奏形式,讓學生分組演唱音樂主題,讓學生張開嘴唱主題。同時,該作品節奏、節拍為作品營造了極強的動感。奇數拍和變節拍廣為使用,使音樂情緒更加明朗、熱烈。八五拍、八七拍、八六拍各種拍子的組合規律,讓同學們用手拍出來,用腳跺出來,充分感受音樂的動感來源于節拍的音樂原理。鑒賞課堂的教學手段運用一定要豐富多樣和活潑,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審美愉悅。學生的嘴動起來了,身體也隨著音樂的節奏動起來了,既感受了音樂,又體會了作品的創作意圖,同時又體會到祖國民族大團結的主題思想。
音樂藝術不僅反映現實,更具有超越現實的特征。一堂活潑的音樂課即是音樂課又是勞動課。從體驗生活到參與實踐,再到超越現實,會喚醒學生們內心的愿望,使現實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三、通過探究與合作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音樂本身就具有使人快樂的屬性。荀子在《樂論》中說:“樂者,樂也”。就是認為音樂使人快樂。同時,音樂更是一種協作與集體的藝術。
高中音樂鑒賞課,極少部分作品是單旋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集體演奏方能體現其藝術價值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樂,是一部非常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作品透露出對幸福生活以及對生的渴望,但作品的情緒又籠罩在“悲愴”的氛圍之中。如何透過作品讓學生熱愛生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是我關注的教學重點。該作品的A部主題表現的是絕望、掙扎,但是使用了明朗的大調旋律來表現,整個旋律的走勢是從上往下傾瀉而下,如此多次反復。這是學生不好理解的地方,也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讓同學們感受音樂,我讓一組同學把另一組同學圍住,被圍住的同學想沖破圍困,但是包圍圈被同學們死死堵住,無法突圍。這樣的活動是為了讓同學們體會協作與團隊精神,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通過這樣的活動,既理解了音樂,又寓教于樂。就音樂本身的快樂屬性而言,《悲愴》表面上表現了絕望,實際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作品表面傳遞的信息仿佛是消極的,但深刻領悟作品使人獲得了積極的教育。
音樂藝術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化。一個合格的音樂教師要善于利用音樂鑒賞課堂引導培養學生健全的聽覺人格,通過音樂溝通促進交流,推動人際關系的和諧。只有具備健康的人格,才能從內心接納集體,促進團隊協作,增加集體精神,從而提升對家庭、民族、社會、國家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