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活動實際上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創新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本文對該問題進行了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教”的創新,包括課堂引入階段、課堂教學階段以及作業布置階段三個階段;其次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學”的創新,包括“先學后教”模式以及“微課模式”兩種;最后提出了“教”與“學”創新的要求,即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以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
一、 引言
當前小學數學主要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該種模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數學這種偏理論性的文章,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下,學生難以對數學學習提起興趣,教師無法實現高效的教學,故而需要采取措施進行調整,實現“教”與“學”的創新,構建高效的課堂,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本文對“教”與“學”的創新進行探究,以為相關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 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教”的創新
(一) 在課堂引入階段的創新
課前引入環節直接影響著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也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恰當的引入,則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也無法讓學生較為迅速地掌握學習的內容,故而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調整課堂引入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興趣。課堂引入環節的方法比較多,如直觀引入法、聯系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及故事引入法。當前教師常用的引入方法是直接引入法,對學生興趣的調動作用不大,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聯系生活情境引入法是較好的一種方法。比如在教學《周長》這一章節時,讓學生了解了周長之后,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還需要讓學生學會“計算”周長。因為需要讓學生了解*2的計算方法,直觀的講解效果不大,所以可以通過情景對學生進行引入,如課前可以說:在上節我們認識了周長,但是“周長”到底有多長,有哪位同學有計算的方法嗎?學生可能會回答“可以用繩子圈一圈,然后直接量出繩子的長度”等等多種辦法,接著再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讓學生發散思維,通過這種逐層引入的方法能夠逐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其實與生活聯系緊密,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二) 在課堂教學階段的創新
課堂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這個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過分析,筆者認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一種較佳的教學方式,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保持較長時間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并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講到正方形、長方形、圓柱等的認識與面積計算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并進行思考,讓其認識到所有知識實際上都是來源于生活的,從而增加學生的興趣。
(三) 在作業布置階段的創新
作業布置環節是課堂活動的延伸,傳統的“題海戰術”對學生的發展不利,故而應當采取合理的措施布置恰當的作業,通過作業布置的創新促進學生的發展。筆者認為依據學生的差異從學生能力開發角度布置“獨立+合作”型作業是較好的一種辦法,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具體來說促進學生的“全面素養”的提升,不單單只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具備數學素養,學生還應當具備其他方面的素質,如“合作”精神等等,所以可以布置該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意識到“合作”與“集體”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簡單的統計》這一章節之后,可以讓每一組的學生一起討論自己有多少個橡皮、多少支筆,這一組學生中共有多少支筆、多少個橡皮等等,讓學生充分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 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學”的創新
(一) “先學后教”模式讓學生“先學”
“先學后教”模式是對傳統的“先教后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指教師應當從學生“學”的角度入手,對學生進行教育,采取措施引導學生“先學”。“先學”是對傳統“自學”的升級與優化,讓學生在“四明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即“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以及明確要求”,這樣方能實現“先學”的效果。在學生“學”之后教師進行高效的“教”,方能構建高效的課堂。比如在學習“折扣”這一內容時候,讓學生自己思考生活中的“折扣”,聯系生活情境進行“自學”,從而使學生“學”的能力提升。
(二) 利用“微課”讓學生“自學”
“微課”是在互聯網的發展下所出現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需要學習的知識做成“微視頻”,讓學生通過“微課”來學習新知識,來復習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當然,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制作。比如教師在講解完《三角形》這一章的時候,學生對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已經有了了解,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整理關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軸對稱”的知識,并將其整理,從而提升學生的能力。
四、 “教”與“學”創新的要求
實現“教”與“學”的創新,使創新活動能夠落到實處,需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出發來探究。對于教師來說,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的環境,讓學生在這一環境中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教”與“學”的創新除卻教師的努力,學生也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新。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時候,學生應當積極配合,以使創新活動達到其應有的效果。
五、 結語
本文是對小學數學課堂教與學的探究,文章從教師“教”以及學生“學”兩個角度出發分析了如何實現教學的創新,并于最后提出了實現“教”與“學”創新時對教師與學生的要求,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師參與其中進行探究,以實現教學創新,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雪明.引導質疑問難,培養創新品質——關于小學數學與教學創新的思考[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03)17.
[2]王曉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4).
[3]王帥.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6).
[4]高壽年.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學研究,2017(26).
作者簡介:姜繼娜,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