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偉??
摘 要:化學平衡理論在學習《化學反應原理》板塊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知識比較抽象化,對邏輯思維要求比較高,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有效的去學習,成為困擾教師教學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多年的教學,我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能夠把整個專題內容系統化、網絡化,也沒能夠做到對知識有效的總結與歸納。
關鍵詞:化學平衡;規律;“對應相當”
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即勒夏特列原理)是本部分內容的綱領性理論,在本部分教材中把化學平衡問題又細分成: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平衡、鹽類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幾部分,在這些內容中均涉及到平衡的特點、影響平衡移動的外界因素、化學平衡常數、轉化率等問題,下面針對這幾個問題具體談談我的體會:
1. 特點:均可用“逆、等、動、定、變”來概括,逆,所對應的均為某個可逆過程;等,達平衡時正反應速率等于逆反應速率,但不等于零;動,所有平衡都是動態平衡,也就是說反應并未停止;定,達平衡時,體系中各組分的濃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再變化;變,當某個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將發生移動,且當舊平衡被打破后,化學反應將再建立一個新的化學平衡狀態。
2. 外界影響因素:影響平衡的外界因素中無外乎有濃度、溫度、壓強三方面。濃度改變具體規律為增大反應物濃度或減小生成物濃度,任何化學平衡均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向右移動),減小反應物濃度或增大生成物濃度平衡均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向左移動)。但要注意:增大或減小固體或純液體的用量,該物質的濃度不改變視為常數,因此化學平衡也不會發生移動;溫度改變時,因為任何一個化學反應過程都一定存在能量變化,所以任何平衡均會發生移動。移動方向為:升溫,化學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降溫,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又因為弱電解質的電離和鹽類的水解均是吸熱的,所以升溫平衡一定向右(正反應方向)移動,降溫平衡一定向左(逆反應方向)移動;壓強,只適用于有氣體參與的平衡體系,因而對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平衡、鹽類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來說,因為無氣體參與,所以平衡均不移動。
3. 化學平衡常數:對于可逆反應:mA+nBpC+qD,在一定溫度下,無論反應物起始濃度如何,反應達平衡時都有
Kc=cp(C)·cq(D)cm(A)·cn(B),并且所得數值為常數。書寫時注意固體和純液體不用寫入表達式中。在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中稱為電離平衡常數;在水的電離平衡中又稱為水的離子積常數,用Kw表示;在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中簡稱溶度積,用Ksp表示。無論哪種表示,實際上都屬于化學平衡常數,都是只與物質本身性質和受溫度影響的一個常數。
4. 轉化率:某物質的轉化率=該物質轉化的物質的量/該物質起始加入量×100%,對于不同平衡而言,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比如: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中稱為電離度,鹽類水解中稱水解程度等等。
5. 解決平衡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等效法即“對應相當”原則。
對于不同起始加入量而達到相同平衡狀態的問題而言,需要轉化成相同條件下再進行比較。若已知加入的是反應物,則需把其他的加入形式按照化學反應計量數關系轉化成反應物,即讓生成物全部反應掉;若已知加入的是生成物,則需把其他的加入形式按照化學反應計量數關系轉化成生成物,即讓反應物全部反應掉。轉化后各物質對應量達到“相當(相等或者相互成比例)”。只有這樣后才能達到等效。
兩種不同的起始加入量,按照化學計量數關系全部轉化為反應物或者生成物后,怎樣才算是相當呢?這需要看外界條件和反應本身特點,在溫度恒定的情況下,分為恒容和恒壓兩種情況:
恒容時,若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目不等,則應滿足“對應相等”,這樣才能達到等效平衡;若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目相等,則應滿足“對應成比例”即可達到等效平衡。
恒壓時,無論反應是何種情況,則只需滿足“對應成比例”即可達到等效平衡。
【例題】 在一個體積恒定的閉容器中,當溫度不變的情況下,發生反應:A(g)+2B(g)3C(g)。已知加入2mol A和2mol B,達到平衡時,生成物C的體積分數為a%。
(1)若在相同條件下,起始加入3mol C,同時需要加入 mol A,達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仍為a%。
(2)在相同條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為加入m mol A、n mol B和q mol C,達到平衡后C的體積分數仍為a%。,則m、n、q之間應滿足 關系(用含m、n、q的等式表示)。
【解析】 本題符合恒溫、恒容條件下的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相等的情況,因而按照化學計量數全部轉化為反應物后只需滿足對應成比例即可。
(1)設需加入xmol A,3mol C完全轉化后可生成1mol A和2 mol B,因此只需滿足(1+x) ∶2 = 2∶2,即x=1即可;
(2)將q mol C按照化學計量數完全轉化后可生成q/3mol A和2q/3 mol B,此時只需滿足: (m+ q/3) ∶(n+2q/3)=2∶2即可與原起始等效,即達到平衡后C的體積分數仍為a%。
【答案】 (1)1 (2)(m+q/3)∶(n+2q/3)=2∶2
總之,在解決化學平衡移動問題時,以平衡移動原理為總綱,總體去分析理解各種平衡問題,就能夠大大地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習本模塊降低難度,提升信心。
作者簡介:陳宏偉,河北省唐山市,遷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