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巍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這門課程要求教師打破課堂教學中長期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固有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堂教學模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設計的一些活動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內容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針對這一現狀,文章作者對典型課例進行分析,以更好地尋找對策,使學生在真切的活動中直接體驗,促進學生品德的內化。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材;求實;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13
一、依托教材,準確定位目標
上海市嘉定區江橋小學的王老師所執教的《粽香滿街話端午》一課在“全國小學品德與社會優質課觀摩研討會”中獲得一等獎。王老師基于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而制訂的精準的教學目標、充滿文化氣息的課堂得到專家的肯定。
為了讓學生了解端午習俗,感受端午情趣,王老師設計了“聞一聞、看一看、掛一掛、包一包” 這些靈活有效的體驗活動。聞一聞:學生通過聞聞艾草的香味,知道了它有驅蟲的功效,有辟邪除瘟的民間說法,理解了端午節是個防疫祛病的節日,所以端午節又被稱為艾節、菖蒲節、衛生節。看一看:通過看一看上海市蘇州河上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學生感受到端午節是個強身健體的節日,所以端午節又被稱為龍舟節。掛一掛:通過“教師給學生掛香囊”“學生互相掛香囊”等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端午節是個傳遞真情的節日。包一包:學生跟著直觀的視頻,了解包一個粽子需要經過“卷、填、放、蓋、封、扎”六個步驟。同時,教師還出示了不同形狀和口味的粽子的圖片。這樣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包粽子的樂趣,而且分享了品嘗美味的喜悅。
我們不難發現王老師設計和安排的各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每一個活動都以達成“初步領悟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這一教學目標為導向。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有效的活動才是品德與社會課的生命所在,只有讓學生真正有所體驗、感悟和收獲的活動才是有價值的活動。
二、潛心求實,關注全員發展
有位教師在執教《我們的地球》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識記“七大洲和四大洋”,先后進行了如下設計:
第一次設計的是以小組合作闖關。第一關是知識搶答,如:地球上面積第二大的洲是什么?它處在地球的什么位置?第二關是“火眼金睛辨大洲”。教師提供了七大洲的紙板模型,讓學生寫出名稱,并根據面積大小進行排序。
第二次的設計則用競賽題作為突破口:首先,請同學們注意觀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并找找它們在地球儀上所處的位置。接著,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內容并結合搜集的資料回答以下問題:地球上最大的洲是 ,最小的洲是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 ,最小的洋是 。
比較這兩次設計,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執教教師的自省歷程。第一次設計,教師采用了“花哨”的教學活動,只側重把知識講得多、全,可以說給優等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的心智成長。第二次教學設計則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品德發展的具體特征對教材進行了重新組合和篩選,設計了“做競賽題”的教學環節。學生通過形象的圖片、真實的數據、切身的體會,直觀地認識了七大洲和四大洋,這樣符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學生參與的效度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三、合理整合,贏得最佳效能
我在執教《走進商場》一課時,為了設計實效性強的活動也曾煞費苦心。初始階段,我設計了“了解導購圖—認識包裝袋—學會合理消費—學會維權—學會文明購物”五個活動。環環相扣的活動始終是在我的主導下引導學生完成的,學生幾乎沒有自主權。
改進階段,我聽取了山東省教研員韓老師的建議,把這些零散的活動調整為一個大的活動——“學會購物”,并給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探究。這樣,課堂上的我手腳“解放”了,或點撥或提示,成了陪襯學生的“配角”,而學生呢?卻唱起了名副其實的“主角”。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活動,但這并不說明活動設計越多越好,而應該把握一個度。我相信,只要我們循著《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這條主線,在探索的軌道中不斷地求實糾偏,我們的每一個課堂都會成為學生享受成長的快樂地帶。
參考文獻:
[1]陳躍花.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氛圍創設幾點拙見[J].新課程(下旬刊),2014(8):187.
[2]劉雪琴.關注學生——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備課[J].好家長,2015(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