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強 李仰法
摘要:以社區民眾為對象,以調查數據分析為基礎,審視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等基本情況。提出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民族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深入人心,社區民族工作發展較好。然其社區民族工作和示范創建工作仍存在不利于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制約問題。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社區 現狀 問題 對策
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創建是云南省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的重要內容,大理州作為省重點三個聯系州市之一,于2012年至2017年共創建了8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即下關鎮萬花社區、關迤社區,開發區明珠社區,大理鎮五華社區,巍山南詔鎮日昇社區,彌渡城西社區、祥云城東社區、賓川大營華僑社區。本文就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創建幾年來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提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調查組于2017年1月至5月,以大理州已創建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為對象,使用調查問卷先后在下關鎮萬花社區、關迤社區,大理鎮五華社區,祥云城東社區、賓川大營華僑社區等五地開展田野工作,調查涉及示范社區基本情況、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民族關系建設等,計完成有效問卷300份。通過調查,全州社區數量71個,比2011年統計數字增加了7個。2011年全州社區總人口數355713人,2016年396150人,增加了10%。白族是大理州社區總人口中占比最大的少數民族,占社區總人口的43.5%。以下從五個方面解讀示范社區的發展現狀。
(一)社區經濟活動:社區經濟社會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類型走向多樣化,但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現象。2016年末,大理州地區生產總值974.2億元、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371元、9612元,增長8.5%和9.7%,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但總體不均衡,居住在壩區的少數民族人均純收入高于山區少數民族,大理市社區家庭年平均收入和人均收入都遠高于其它縣(市)的社區。城市社區的發展更加突出民族特點和區位優勢,家庭收入來源也更加多樣化。
(二)社區政治生活:民眾對社區管理和民主制度落實效果滿意度高。社區民眾對《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居民自治條例》的認知比例過半,社區內部選舉、管理和監督依法依規。居委會按照法律規定和民主程序選舉委員,社區事務公開,執行有效率。社區民眾對所在社區有歸屬感和自豪感,廣泛參與社區經濟、政治、環保、文化活動以及社區發展與管理中,然而,由于社區工作自身存在“體制性障礙”,群眾無法完全參與其中,參與效果并不滿意。
(三)社區文化活動:社會身份意識的強化。全州有48個社區活動場所,其中農家書屋、閱覽室、清真寺、老年協會等活動室(所)28個,文化活動廣場20個。社區文化活動場所為各族群眾提供了經濟、文化交流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各族群眾“社會身份意識”逐漸強化。在多民族混居社區,各族居民的生活習慣、習俗相互融合,漢族群眾的飲食習慣已與白族人相似,白族本主節慶、彝族火把節、穆斯林開齋節等亦有各民族參加慶祝?;刈迩逭嫠聫V泛運用了青瓦白墻、照壁等白族建筑特色,歌舞文藝活動更是不分民族。
(四)社區互助活動:民族之間感情的深化。數據顯示,2016年大理州社區困難少數民族17078人,占社區總人口數的4%,失業人數為9387人,占社區總人口數的2%。萬花示范社區在“六聯四創一促進”[1]基礎上建立了“三抓三促”機制,進一步深化創建活動,切實解決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和問題。關迤社區開展了“鄰里民族情,共建清潔、文明、平安和諧”活動,與大理市太邑鄉者摩村和彌渡縣紅巖鎮清水村達成黨建聯建共創共建協議,少數民族人員輸出地輸入地對接聯系協議。
(五)社區就業保障:社會政策的傾斜照顧。大理州對少數民族就業有傾斜政策,例如在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中,對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采取放寬年齡、降低學歷、定向招考等政策。漾濞縣、巍山縣和永平縣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提供低保、廉租房、工會以及民政救助;祥云縣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提供經濟扶持和產業發展指導;劍川縣制定了少數民族干部人才培養年度規劃;賓川縣加大少數民族群眾職業技能、農業科技培訓,進一步改善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
社區正在取代單位成為服務和管理城市居民的基本單元,這對城市社區從基礎設施建設、機構和人員配置、服務和管理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必須適應高速城市化需要的更高要求。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維護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合法權益,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少數民族群眾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和培育各類民間團體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和滯后因素。
(一)不斷豐富社區創建內涵,構建社區情感共同體?!吧缛簝炏扔趥€人、公共利益優先于個人權利”,社群理念即是建立在對共同體的理解之上,是一種社會建設策略的選擇,也是新形勢下社區文化情感構建的主導思想。在社區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思想、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是以和諧觀念為導向的實現社區生活共同體化。按照黨的民族政策這一規范價值對社區居民的倫理價值進行現代轉換,促使國家的力量和社區自發自治的內生力量形成有機合力,以此構建多民族聚居社區的利益、參與、服務、公共精神的“共同體化”。
(二)持續創新創建載體,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管理體系。構建以服務各族群眾為目標、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的社區民族事務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管理、清真副食品管理、民族宗教矛盾糾紛調處等內容的基礎信息系統;建立市(縣)級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服務中心、社區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服務分中心(服務站),建立社區專職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兼網格管理員)為主、社區志愿者隊伍為輔的基層民族工作隊伍,實現服務群眾面對面,及時協調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排除影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隱患,進一步提高民族服務管理工作水平。
(三)增強創建實效,深入開展社區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在全州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穩定幸福示范區建設進程中,資金、項目進一步向城市民族工作傾斜,進一步加強社區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建設,圍繞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宗教場所和進軍營活動,結合文明城市創建、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宣傳、走訪慰問、聯誼系列活動,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融入社區志愿者活動之中,即尊重了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又在社區營造一個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
(四)提高創建規范度,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創建工作長效機制。《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民族工作條例》對于城市民族工作與社會治理創新銜接、社區民族工作發展和干部隊伍建設以及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管理方面的規定并不明確,城市民族工作尤其是社區民族工作面臨著城鎮化、少數民族人員適度的優先對待和傾斜保護,對現行法律法規的修訂提出了迫切要求,“為社區民族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咨詢;協調解決社區民族工作中的糾紛矛盾”。對《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條例》進行修訂,明確少數民族權益保障的措施,保障城市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權益。
[1]袁德紅.社區治理中的公民參與及相關問題分析[J].人力資源開發,2016,(11).
[2]方文.學科制度和社會認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郭家驥.云南省城市民族關系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29).
[4]孫璐.我國城市社區情感建設的可能性及路徑——基于社群主義視角的分析[J].經濟與社會,2013,(02).
[5]黃娟.居民委員會的法律性質與社區組織的未來走向[J].河南師范大學學,2010,(09).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7ZDX019);作者簡介:[1]史紅強,碩士研究生學歷,大理學院體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2]李仰法,碩士研究生,安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武術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