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能創(chuàng)造生動的課堂氛圍,增加課堂容量,減少板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若使用不當,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應該慎用這把“雙刃劍”。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雙刃劍
一、 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優(yōu)勢
(一) 創(chuàng)造輕松環(huán)境,促進自主學習
多媒體是集圖、文、聲、像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技術。教學內容豐富、情境逼真,深受師生喜愛。巴甫洛夫說過,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有多種器官參與,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感官對事物的記憶,只用耳朵聽可以記住15%,只用眼睛看可以記住25%,而兩者結合可以記住65%。
英語教學少不了聽說讀寫的訓練。有了多媒體,筆者感受到極大的優(yōu)越性。筆者曾嘗試使用《走遍美國》進行學生的詞匯學習和聽說訓練。視頻能通過語言、圖像和聲音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他們左右腦并用,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掌握photographer, take ones picture, appreciate, wonderful, Greece, exchange等詞匯和表達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分角色朗讀、模仿配音等一系列練習,使原本單調的教學活動充滿了魅力,學生的學習興趣頓時濃厚起來。如果沒有多媒體,捧著詞匯表周而復始地讀單詞,該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而效率低下!掌握了詞匯和句型,不愁寫不出精彩的句子來。學生感受到前所有未的成就感,紛紛感嘆“English is great fun”!
除了聽說課,其他課型上多媒體的妙用也不可小覷。筆者要求學生用Mind Map在課堂上歸納詞匯用法、總結語法規(guī)律、當堂寫作,利用多媒體能及時地將學生作品展現出來,形象直觀,比用粉筆板書省時省力,同時調動了學生的表現欲和學習積極性。
(二) 增加課堂容量,豐富學習內容
眾所周知,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因素包括背景知識、語法和詞匯量。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需要的知識也明顯增多。單靠課本上的內容,是滿足不了學生對背景知識的需求的。課堂上,筆者常常利用微信電腦版和學生分享自己在不同APP中學習到的時文要事,用Ted分享各種名人演說,給學生灌各種雞湯的同時,進行潛移默化的英語學習。利用多媒體課件、視頻、音頻,能擴大課堂容量,節(jié)省板書時間。在進行語法教學時,教師需要大量的例句,如果提前發(fā)試卷,學生缺少“information gap”會喪失一部分聽課的興趣。所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操作靈活、使用便捷,既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練習機會,又能保持一種神秘感,省時而高效。
(三) 設置交際情境,增強學習效果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學生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他們僅僅局限于教材的狹隘范圍,對教師的講解依賴性特別強。將多媒體引入英語課堂之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設置交際情境,結合教材具體內容,向學生介紹英語史料、文化習俗、英語故事等。
在學習非謂語動詞時,筆者曾用到許多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比如:學生非常熟悉校園民謠《寂寞是因為思念誰》,筆者就將它翻譯成英文版:Do you understand the feeling of (miss) someone? It is just like that you will spend a long hard time (turn) the icecold water you have drunk into tears...“你知不知道思念一個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一顆一顆流成熱淚……” 學生在嗨翻天的氛圍中,享受動聽的音樂,不知不覺中記住了這些歌詞,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非謂語動詞的基本用法。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將教材中單調的文字內容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方式,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創(chuàng)造出富有直觀性、感染力的情境,學生主觀上產生對新知識的追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置身于生動的交際情境,學習效果看得見。
二、 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不足
(一) 超前預設問題,限制學生思維
常規(guī)教學時,有經驗的教師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師生根據非預見性的互動,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一些質量不高的課件中,制作者將問題預設在課件中,并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教學內容。整個課件沿著固有的程序發(fā)展,教師眼睛盯著多媒體,缺少了與學生的眼神交流;教師機械地按著鼠標,扮演著一個播音員和解說員的作用,沒有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這樣,學生很難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 課堂信息超量,出現“迷航”現象
當短時間內接收的信息超量時,人腦就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種現象叫做“迷航”。毋庸置疑,電腦能夠儲存大量的信息,這是其一大優(yōu)勢。有的教師卻忽略了“過猶不及”一說,將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材料盡數羅列,生怕不夠豐富不夠全面。殊不知,這樣面面俱到,反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目不暇接,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所需內容進行檢索、處理、接受。課堂容量多大,學生易產生疲勞感,重點難點雖然得到了適時呈現,但是過后學生記憶模糊,一閃而過的幻燈片難以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學生來不及做筆記,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一堂課后,效果猶如在家里看了一場電影:好看!學到了什么?記不清了!
(三) 課堂留白不足,學生創(chuàng)新受限
新課程要求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然而,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課,課件的結構是不變的,所有問題都設置好了“標準答案”。學生沒有時間進行深入思考探索,課堂留白不足,遏制了學生的求異思維,不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這樣的情況下,“一千個讀者”,也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雖然教學手段先進,但是教育理念如果沒有跟上來,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填鴨式教學依然會我行我素。
(四) 課件過于花哨,違反認知規(guī)律
在多媒體課件開發(fā)之初,所謂課件往往是文字、圖片的簡單拼接。后來一些課件制作者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課件背景花里胡哨,按鈕奇形怪狀,鏈接七零八落,動畫音響復雜,似乎不這樣做無法凸顯其“檔次”。殊不知,恰恰是這樣的“花”“奇”造成了喧賓奪主,違背了學生在認識事物時一定時間內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認知規(guī)律。這樣的課件沖淡主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找不到重點難點,最終收效甚微、適得其反。
三、 把握好多媒體使用的“度”
英語本來是語言文學,是靠嘴來描述的,語言教學大多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一種能幫助教師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手段。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多媒體的制作要給學生盡量多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中,不是所有的課型都適合使用多媒體。多媒體的使用應該是靈活的,也許只有某一部分需要借助多媒體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多媒體課件應該以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為重心。
因此,我們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冷靜地思考,有選擇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多媒體,“適時、適量、適當”地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分析哪些內容更適合采用多媒體,以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將傳統(tǒng)板書和現代多媒體呈現方式相結合,互相取長補短,是最好不過的。如果為了追求大容量,追求花哨趕時髦而使用多媒體,其效果還不如傳統(tǒng)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
總而言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突破語言教學的難點,有利于正確地處理好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介四者之間的關系。多媒體教學有高效的一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彌補這些不足才能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段鎢金,孫春玲.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的優(yōu)勢、誤區(qū)及對策[J].中山大學學報,2003(12).
[2]馬維鳳.初中英語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選題策略研究[J].The Chinese Journal of ICT in education,2014(5).
[3]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實用全書.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謝芳,湖南省長沙市,湖南省寧鄉(xiāng)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