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教學理念在各教育階段的不斷滲透,要求高中教師在高中英語作業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得到培養,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探究學習意識。高中英語學科中英語作業的設計是較為重要的教學環節,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進行英語學科作業的設計,讓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良好學習習慣得到培養。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英語;作業設計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英語作業是較為重要的課程組成內容,其在英語學習中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能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其能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延續以及補充。在新課程背景下進行英語作業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的智力發展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提高。
一、 在進行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在以往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主體,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主要是教師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較為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加以重視。教師偏重于對學生實施苦學苦練的教學策略,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僅僅將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載體,并沒有將學生看作是真正的課堂教學主體。這就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的培養受到嚴重的限制,所以在進行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應該避免以自身意志為主,要注重學生的教學過程主體性,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全面的發揮。
二、 高中英語作業的設計應該具備趣味性且生活化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將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語言生活化、課堂生活化以及課后作業生活化充分體現出來。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應該保證作業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完成作業。比如,在進行“life in the future”這一課時的課后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應該將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住房、交通、通訊以及動物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進行大膽的想象,在作業中涉及生活,同時在生活中應用到相關的英語知識。
另外,教師在進行英語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保證其趣味性,學生在對某一件事物產生濃厚興趣之后,就會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實踐,進而在實踐和探索中產生較為愉悅的情緒以及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確保英語作業的趣味性。比如,在進行“life in the future”這一課時的課后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應該將學生的興趣點找出來,引導學生對未來生活進行幻想,如引導學生去幻想在未來我們用的手機會是什么樣的?我們的交通工具會演變成什么?我們人類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等等一系列的幻想,這樣的作業設計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支點,幫助學生養成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知識的良好習慣,進而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三、 英語作業的設計應該體現出層次性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英語作業內容選擇的時候,應該將高中英語教育基礎性原則進行體現,同時充分考慮學生思維、愛好以及興趣等方面的差異性。學優生以及學困生的存在是一種客觀事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各方面的差異給予充分的尊重,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分為困難、中等以及容易三個層次,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這樣一來能促使學生自主積極地完成作業,同時有效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保證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同時,教師在進行層次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合作能力。這也是新課改教學理念下對學生學會合作的教學要求。所以,教師應該根據相關的教學目標來為學生進行導向性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合作與探究相結合的實踐型作業練習中使課內合作學習能在課外充分發揮作用。比如,在進行“life in the future”這一課時的課后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形式來開展作業練習,將學生組成不同的團體,將每個小組看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話題設計,可以將學生分為食物組、通訊組以及科技組。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組別來進行對話編排,通過話劇的形式來進行相關的表演,使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四、 總結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出來,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調動,讓學生能獨立自主地有效完成課后作業,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高中英語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志龍.新課程理念下普通高中英語學科常規教學的基本要求[J].考試周刊,2016(24):89.
[2]任翔.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才能當好高中英語學科組長[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5(7):54-55.
[3]劉淋凈.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英語教學的研究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4(4):73.
[4]王鸝.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語互動教學模式[J].學周刊A版,2015(9):52.
作者簡介:
楊永軍,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