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歷史教學若僅僅依賴教材,內容和形式會比較單一,也難以為學生形成立體化的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是連貫的,但是教學往往是片段式的,若是沒有其他史料的補充,一些知識點會顯得比較單薄,知識點之間也難以連貫,導致學習沒有系統性。散碎的知識點更是不易記憶,增加了教學的枯燥感,致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本文筆者在“以史為體”的理念下,探究如何豐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創新內容模式。
關鍵詞:高中歷史;以史為體;史料;選擇;運用
一、 前言
歷史是一門記載性的學科,有千百年的文化和歷史,僅憑其內容也能吸引很多的注意力。但是當需要學生去記憶時,往往就會造成反感。這是正常的,但是是可以避免的。史料是研究歷史、挖掘歷史的前提和基礎,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解讀史料,能夠讓學生更接近歷史,發現它的本來面目,更有助于建立豐富的歷史形象,貫穿時間線,挖掘更多歷史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因此學習史料是學習歷史的媒介,也是重要的內容,教師對史料的合理選擇和運用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給學生帶來更新鮮、更有趣的學習歷史體驗。將歷史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而非負擔,是提高學習質量的最本質的方法。
二、 更準確地選擇史料,保證“體”的科學性
史料內容很多,形式很多,甚至可以用“雜七雜八”來形容。因此“以史為體”的課堂,對史料的篩選非常重要,主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考量多樣性和典型性,這樣不僅能擴大他們的知識面,而且能有重點地學習,而不是浪費學習精力。教師可以在同一個歷史問題上,通過不同的角度解讀來發現歷史的特殊性。例如學習“科舉制度”,教師就可以從不同的朝代來講解其特點,并和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這樣能產生史料之間的聯系,更有助于記憶;考量針對性和共同性,班級是由多個個體組成的,個體之間的不同是必然的,但是教育往往會使得學生趨于相同,起碼在學習基礎方面。所以在選擇史料時,要助于學生個體的能力和班級的綜合水平。選擇讓所有學生都能看懂和理解的圖片、視頻和音頻等,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明確歷史概念。而在拔高或是討論的環節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比較有歷史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剖析其中的文字性敘述來描述歷史,針對學習能力更強的學生,給予他們鍛煉思維的能力;考量科學性和準確性,科學性指教師在教學歷史時,要考慮學生的年齡段和學習能力,甚至是他們的生活經歷等。高中生的思維已經成熟,生活經驗也是比較豐富的,在這一點上教師的選擇范圍還是比較大的。準確性是指選擇的歷史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為了教學而“編造”的歷史,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更會誤導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和思想,是萬萬不可的。因此在選擇史料時,可以適當地結合兩者,選擇一些對現代生活有影響的歷史資料,能增加理解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或者是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 靈活地使用史料,保證“體”的生動性
僅憑文字描述,歷史難以擺脫枯燥感,而合理利用史料,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再結合多媒體等設施,更能吸引學生對歷史的關注。利用影視資料來展示史料,能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引人入勝,為課堂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使用史料,不能過多地占用教材內容的講解時間,因為畢竟還要關注考試的重點內容。將史料作為一種輔助,來推動學生的歷史學習。靈活地使用史料,建議學生也積極參與進來,成為史料的收集者和展示者。若僅僅由教師完成所有的步驟,那么和學習教材內容的形式是一樣的,學生沒有積極參與的意識,是更難學有所得的。在課前為學生安排史料收集的任務,或是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哪一方面或是哪一時間段等的歷史資料,再由小組長具體到個人,通過網絡資料、圖書館或影視資料等,搜集資料,并提前進行學習和理解。課上由小組討論后,進行總結發言,展示小組的搜集材料。組間形成競爭關系,又能相互學習,最大化教學資源。
四、 用史料充實課堂,攻克教學難點
用史料來充實課堂,這是史料使用的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對史料的選擇和使用也必須是基于史料的。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對史料進行篩選,然后填充到課堂教學中,和實際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并且可以從眾多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歷史本來是完整的,是有很多“細枝末節”的,但是教材不可能一一展示,用史料來填充課堂,能讓歷史學習更加連貫,每個朝代之間有更多的故事可以來講述,形成歷史學習時間線,這樣的學習邏輯能夠形成高效的學習結果,還是非常有實踐價值的。
總之,“以史為體”是將史料不斷填充到高中歷史教材教學中,將高中枯燥的生活變得更有故事性和精彩。高中歷史教學更強調高效、高質,教師利用這些史料來輔助教學,能夠在增加學生歷史學習體驗性的同時,也帶來更連貫的學習思路,這對學生良好思維的養成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吳磊.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創設最佳情境課堂——發展性課堂評價的實踐探索之三[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12).
[2]鄭棟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3).
作者簡介:
林勝偉,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湖州市新世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