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強
摘要:當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轉變,面對這樣物質生活富足的社會,我們不能忽視對精神文明的建設,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國家建設的重點項目,黨不斷為我們提出新的政策、新的方針來推動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我國整體的精神文明特征,展示我中華的魅力,突出黨的重要目標,我們需要從很多方面入手。
關鍵詞:精神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互聯網
黨的目標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現在發展的重要目標,確立了發展這一主題對時代的意義,更是對精神文明建設起了高度的重視,所以,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緊迫的時代精神,黨一次又一次的貫徹目標,對時代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切實選取好的方式方法來對精神文明進行建設,這些表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促進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問題時必須回答好的重大理論。
一、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中國文明
(一)可持續發展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
可持續發展貫徹已經多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對過去坎坷的總結,是對未來有把握有計劃的探索,這是通過對國內外發展經驗的總結而選擇的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中國的主題,也是現在大環境下世界發展的主題,是每個民族對自身的理解和發展共同的總結產物,傳統的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我們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來換取我們的發展和建設,但是發展和創新也是一個不斷前進探索的過程,人類對發展的認知逐漸從片面變得更加深入,每個國家都在努力的變強,曾經為了經濟為了物質對環境的破壞已經很難彌補,一味追求經濟的增長帶來了一些日益嚴峻的問題,比如人口劇增、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出現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這些問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于是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所走過的路程,不得不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人的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這就是可持續發展道路。所以,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我們最先思考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們不惜犧牲經濟效益來換取環境的和平,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齊心協力做到了既保全環境效益,又保證經濟效益,是很多國家都在探索的過程,但是我們也有自身的缺陷,國民整體素質偏低等問題都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但是黨根據國際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我國的基本國情及發展的經驗,決定了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從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發展的高度制訂國家發展戰略和相應的對策,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二)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建設的需要
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部分,是我們國家在建設的過程中或不可缺的,我國的學者在很多方面,都有提出,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民的文化素質也是密切相關的,這就體現了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國家的建設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精神素質,單純的發展物質,或者單純的發展精神素質,都不能發展成一個好的國家,物質文明要搞得好,精神素質也同樣不能落后,內外都要有所提升,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在面對物質和精神素質發展沖突時,要把精神素質建設放在首要,突出我國的文化實力,謀求可持續發展,因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于它,精神文明建設既能實現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又能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所以,這就恰恰說明了精神文明必然成為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絕不能因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心任務是加快經濟建設,就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能夠早日的實現中國夢,早日成為發達國家,我們要更加努力的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設中,努力趕超發達國家,早日在歷史舞臺上綻放光芒。
二、新時代互聯網給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契機
(一)搭建互聯網建設精神文明的舞臺
新時代進步的主要標志就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對于社會的教化起著重要的功能,但是互聯網有利也有弊,我們要充分并合理的利用它來向社會表明時代的趨勢,互聯網的出現不僅給社會生活帶了巨大的轉變,也給我們的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現在也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在互聯網的文化傳播當中,我們一定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團結,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努力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在黨的帶領下,我們也要積極的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設,充分把握好時代的主題,黨在召開各項會議下,也充分利用媒體,向我們傳達黨的思想,黨的理念,充分發揮媒體宣傳優勢,擴大新聞覆蓋面和深度,引起強烈反響,并給國民的精神建設指明了明確的道路。
(二)利用互聯網凝聚中國夢
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只是黨的事業,而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同的事業,互聯網不僅是中國夢的傳播者,也是凝聚中國夢的建設者,它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添上了一抹濃郁的色彩,把群眾的呼聲放在第一位,擁護人民所想、所需,開展多樣化的建設平臺,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依法履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互聯網上積極開展公益活動,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使之享受到大醫院專家看病的待遇。弘揚文明行車和互助禮讓風尚,網絡精神文明建設讓現實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建設更加有力量。也要抓好網絡精神文明建設,滿足網民精神文化需求,網絡這塊精神文明建設新陣地就要不折不扣地建設好,有效的從各個方面提升我國精神文明,進而提高綜合國力,從互聯網的舞臺上凝聚中國夢,使每一個中國夢深入人心,將國家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去追尋,去奮斗,這樣實現的自我價值就變的非常有意義,利用互聯網更好的實現我們的價值。
三、結語
在生活的學習和發展中,我們要自覺地接受優秀文化,從根本上抵制霸權主義,反對接受低俗文化,正確的接受愛國主義的引導,隨時都能從自身提高道德水平,精神素質以及自我修養。沒有精神的人是一個咸魚,國家沒有精神也沒有立足之地,媒體在傳播精神文明正能量的同時,也必須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正能量,為精神文明建設承擔應有的責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安.關于“互聯網 +”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企業文化,2016(5).
[2]韓龍彬.互聯網思維對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啟示[J].前線,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