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春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語文知識理論化比較強,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造成很多學生對于語文科目的學習興趣較低。而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由此來看,要想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我們還需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本文現(xiàn)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發(fā)展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對于教師的影響頗深,教師常習慣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也只能被動的學習,課堂的學習氛圍較為沉悶和古板,千篇一律的教學形勢,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因此,小學的語文教師,還需綜合考慮小學生的特點,改變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語文知識是我國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重要橋梁。并且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是學生交流的基礎,由此可見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性。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很難長時間的保持學習熱情。因此,教師還需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可以產生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二、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傳統(tǒng)教學觀念過深
上文已經提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發(fā)展了很長的時間,對于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即使新課改理念在我國實施了很長的時間,但是教師一時之間很難進行改變。部分的語文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得到體現(xiàn),這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師資力量薄弱
城鄉(xiāng)之間的發(fā)展差距,是我國一直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的教育政策是面向全國的,但是受自身發(fā)展的影響,很多農村地區(qū)的小學,并沒有受到普及,語文教師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學水平有限。部分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同時對不同階段的年級進行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非常的困難。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教育階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的年齡較小,各方面的發(fā)展都處于初級階段,思維較為活躍,在學習時,注意力常不容易集中。如果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根據(jù)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可以為其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小學生對片段故事較為感興趣,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情境,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讓學生在歡樂的情境中,學習到語文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1]。
例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首先教師可選擇一名學生帶領大家朗讀,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最后對每個小組的表演進行評分。學生頓時來了學校興趣,積極的對課文進行研讀,在愉快的情景中,完成了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很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被應用,多媒體教學,就是信息技術支持下,最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其自身具有視頻、音頻以及動畫等功能,可將理論化的語文知識更加形象化的展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多媒體為基礎的幻燈片播放、動畫投影以及視頻播放等手段均可被用于教學。這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加深學生的記憶[2]。
例如:在教授《丑小鴨》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丑小鴨的動畫視頻,將丑小鴨演變成白天鵝的過程,更加生動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細致的觀察丑小鴨的內心變化,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將一些難懂的詞語展現(xiàn)出來。小學生對于動畫本就感興趣,自然會積極的進行學習,不僅學習了語文知識,還了解了文章所表達的寓意,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巧設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管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還是在全新的教學模式中,問題教學法都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教學手段。關鍵在于教師要對問題進行合理的設計,讓問題達到實際意義,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時,教師提問問題時,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要過于急切的公布答案,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另外,也可開放教學模式,設置問題后,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完成學習,這個討論的過程也是師生感情升華的過程。
例如:在教授《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能理解雷鋒精神,在授課前,我就讓學生搜集關于雷鋒的事跡,并給學生設置問題,“根據(jù)事例總結雷鋒的人物性格”,“雷鋒對于我的影響”,“我們身邊的雷鋒故事”。有了這些鋪設,在開始授課后,就可以讓學生講述雷鋒的故事,并在課堂上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相比,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授完成后,教師可讓學生以“雷鋒在我心中”為題,寫一個作文,進行知識的鞏固。
結束語
總而言之,興趣作為小學生學習的動力,對教學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還需立足于學生的興趣,結合新課改的發(fā)展理念,創(chuàng)設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尹紅.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2(11):125-125.
[2]郭飛.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儷人:教師,2016(14):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