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濤
摘 要:近年來,由于新形勢下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以至于對小學生綜合實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以及創新教學模式,以此確保教學質量整體提高。本文將圍繞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概念展開分析,并提出相應具體實施策略,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入
引言
小學數學注重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課程中不僅要保證學生正常獲取知識,還要加強智力潛能的開發,以及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自身情況,施用不同教學手段來鍛煉其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發掘,進一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其自信心。
一、教學導入的概念
所謂教學導入是指在傳授或者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有針對性、有目標性的指引學生展開教學的一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站在學生角度來看,導入是聯系教材新內容和課間休息時間的重要“紐帶”,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吸引其集中注意力,是一種能讓學生快速融入新知識學習氛圍中的活動形式;站在教師角度來看,教學導入是教師在開展新知識教學開始前,應用多樣化的教學工具以及教學模式,逐漸向學生滲透新課的歷程,是一種藝術性教學的主要體現,同時也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入方式的具體應用
(一)單刀直入,徑直導入
徑直導入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方式,其具有簡便性、具體性的特點。由于還要兼顧學生思維方式,徑直導入需要一定的帶動性和樂趣性。所以在運用徑直導入法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互換角色,提高學生樂趣。比如,在講解商不變的性質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在黑板上直接寫出相關主題,接著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始導入,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一個游戲,進行角色顛覆,學生扮演教師,教師飾演學生,然后聯合討論商不變的相關知識要點。經過這種角色的顛覆,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為接下來的正式教學奠定有利基礎,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保持飽滿的熱情[1]。
(二)提出問題,重視啟迪效果
在進入教學前,教師要事先在黑板上引出課題,然后通過發問的方式來實施課程導入,進而對比學生作答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能讓教學賦有帶動性,充分發揮其啟迪作用,學生在作答過程中不但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激發了對新知識的好奇心。
1.建設教學情境,設疑導入
數學是一門帶有抽象色彩的學科,況且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其思想是十分簡單、直接、實際的,因此一目了然的教學更適合學生掌握知識。教師要對附近環境里的相關事物加以充分利用,同時聯系教材中的知識要點為學生建設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情境,這種導入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取得較好成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情境問題要清晰,開發數學思維
比如:在講解容積與體積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展開具體導入過程:首先,教師發問:“容積概念是怎樣的”,學生舉手作答后,要及時給予正確評價和相應激勵。其次,教師拿出之前準備好的一個一次性水杯和一個大面包,并提問:“怎樣才能在保證面包完整的前提下,將其塞到杯子中呢?”學生對此問題不禁會陷入沉思,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但無一例外的都沒有確保面包的完好無損。教師此時卻說可以做到,還能同時在杯子中放下兩個,然后便將兩片體積較小的面包放入其中,學生這時會表現的十分驚訝,認為教師耍賴。最后教師正式進入教學階段,充分發揮其指導者的作用,引出話題:“為什么我能將兩片面包填入水杯,你們卻連一個都做不到?這是不是代表每個物體都有相應的形狀和大小呢?”通過這種情境,不但成功的融入了教學課題,還在開發學生數學思維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結合實際生活導入法
把現實生活與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能大大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學生也比較容易接納和認可。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現實狀況可以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不但能輕松的吸引學生注意,還有助于其更加牢記和領悟知識要點。新課改中也針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場所,隱藏著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脫離生活就代表著學生缺失了課程的二分之一世界。教育若與實際生活缺少互動,站在學生視角來看教育是缺少連續性和完整性的,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可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理論知識處理生活實際問題,因此課堂導入若能將其在現實生活中充分滲透,方可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靈活生動,進而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以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相關知識為例:教師給予問題導入:“有一天,小紅在媽媽陪伴下選了一個40元的玩具火車,又選了一個3-6元的小玩具,問小紅在挑選玩具時有多少種買法?每種買法需要支付多少錢?還可以和同桌共同討論。”學生在教師指引下開始進行多人探討和協作,教師要積極針對其合作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予以正確糾正。這樣不但能在教學中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還能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勇于表達內心想法[2]。
三、結論
綜上所述,教學的成功并非體現在要領的講解上,而是表現在學生的激發、鼓勵、喚醒中。教師要明確自身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自身特點,熟練運用教學導入方式,不斷總結和改善教學的不足和缺陷,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吳俊卿.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J].中華少年,2017,(23):101.
[2]宋蘇芳.如何設計精彩的小學數學課堂導入[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