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新形勢下高校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與基礎。文章采用熵值法,綜合評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通過實例證實熵值法能夠科學有效的評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關鍵詞:熵值法;思想政治教育;綜合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充分說明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刻更為迫切。在此背景之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進行綜合評估,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具有重大意義。
綜合評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已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有學者選取AHP方法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予以評估(馮利英,2015;黃婷婷,2017),也有學者基于模糊數學的角度進行綜合評價(呂瀟儉,2014;董海濤,2016),不難看出,現有關于思想政治效果綜合評價的方法僅局限在以上兩種,對于其他方法的探究較為缺乏。因此,本文嘗試采用熵值法構建綜合評價模型,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作科學測評。
一、熵值法
借助熵值法客觀地確定各指標權重,具體過程如下:首先,對評價指標綜合標準化。,其中,pij代表標準化值,xij代表指標原始值。然后,計算指標熵值:,其中hj代表第j項指標熵值,k=1/ln(m),表示調節系數,使得0≤hj≤1。然后,計算指標權重:,其中wj代表指標權重,dj=1-hj。最后,計算綜合得分:。
二、評價指標體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涉及在多個方面,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文章從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等五個方面篩選17個指標構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評價體系。具體為:思想層面的理想抱負(X1),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X2),愛國情懷(X3),學習態度(X4)等四個指標;政治層面的政治理論(X5),政治行為(X6),政治價值觀(X7)等三個指標;道德層面的誠實守信(X8),社會功德(X9),傳統美德(X10)等三個指標;法律層面的法律知識(X11),法紀觀念(X12),法紀行為(X13)等三個指標;心理層面的情感性格(X14),意識品質(X15),身心健康(X16),精神面貌(X17)等四個指標。以上17個評價指標均采取5級評分準則,具體分為好、較好、中、較差、差這5個等級,分別對應于量化值5、4、3、2、1。為了驗證熵值法的有效性,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邀請若干名專家老師組成的測評小組對25名學生各項指標進行測試打分,去除各指標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以平均分作為該指標最終得分,經熵值法得到的綜合評價分越高,則表明被測學生所受的思政教育越有效,則說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較好。文章使用SPSS17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三、綜合評價結果
利用熵值法得到17個細分指標的熵值以及各自的權重。觀察發現,學習態度的權重最高,達到0.1578,表明學習態度在指標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理想抱負權重次之,達到0.1162,說明學生理想抱負會對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理論,政治行為,政治價值觀,誠實守信,情感性格,意識品質以及精神面貌這些指標的權重均在0.05以上,也能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一定影響;余下的愛國情懷、社會公德、傳統美德法律知識、法紀觀念、法紀行為以及身心健康等指標權重都在0.05以下,說明這些指標對思政教育工作影響相對較小。
將實際數據帶入綜合評價模型中,得到各個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得分。從排名看,學生3列第一,學生21列第2,學生6列第3,學生24列第4,學生25列第5,學生7列第6,學生9列第7,學生17列第8,學生12列第9,學生4列第10,學生22列第11,學生5列第12,學生1列第13,學生16列第14,學生13列第15,學生8列第16,學生23列第17,學生15列第18,學生18列第19,學生19列第20,學生10列第21,學生20列第22,學生14列第23,學生11列第24,學生2列25,這些學生綜合得分情況與他們實際情況相符。通過與老師進行交談,了解到各個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現特點。如學生3,剛進大學就擔任班長和輔導員助理,在學習態度、人際交往、師生關系等方面都表現優秀。而學生2,屬于心理重點關注對象,其在學習等方面表現都比較差。所以,通過熵值法,可直觀看到各個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優勢與短板,評估結果可使相關老師對癥下藥,制定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針對性措施。
四、結束語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是高校思政教育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文章借助熵值法構建綜合評價模型,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予以綜合評測,能夠真實反映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提供科學合理依據。
參考文獻:
[1]馮利英.層次分析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的應用[J].內蒙古統計,2015(04):19-21.
[2]黃婷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綜合評價——基于AHP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J].赤子,2017(23):106.
[3]呂瀟儉,張紅巖.基于模糊數學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評價——以青海省3所高校為例[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03):72-79.
[4]董海濤.模糊綜合評估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評估中的應用[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6,33(03):98-101.
作者簡介:張超(1991—),男,漢族,安徽宣城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寧波大紅鷹學院2017年校科研基金項目“供給側改革視閾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3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