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英語學習里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和寫作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通過閱讀的輸入來提高寫作能力,這即是我們所說的“以讀促寫”教學法。然而在現實的以讀促寫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仍采用以語言符號為中心的單模態教學模式,而忽視非文字模態,現如今語言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教語言,本研究嘗試從多模態識讀視角入手,以“新倫敦小組”提出的多元讀寫教學模式的四個步驟“明確指導、實景實踐、批判性框定和轉化實踐”為指導,在實際的高中英語課堂中設計并實施多模態“以讀促寫”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多模態;多模態讀寫教學模式;英語閱讀;英語寫作
寫作是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之一,是體現英語學習者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寫作能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八級寫作的具體要求是:“能根據所讀文章進行轉述或寫摘要;能根據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能寫出語意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能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能在寫作中做到文體規范、語句通順。”英語寫作成績對于高考成績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我國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依舊存在很多問題,寫作一直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也是困擾英語教師和學生的一大難題。因而怎么進步英語寫作課堂的實效性,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段內更好地學習和把握英語寫作技巧和技能,以提高寫作水平,這成為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的關鍵。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和多元文化的發展使得人們在交際中越來越多地使用非語言符號系統。學會識讀各類符號系統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國內外多模態話語鉆研蓬勃發展以及高中新課改英語教學亟待進步的背景之下,語言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教語言,而是在培育學生的多元文化讀寫能力。關于多模態理論在英語教學各個方面中的應用研究不斷發展,但是具體探討多模態理論應用于英語寫作教學的相關研究少之又少。本研究將試圖從多模態識讀視角入手,嘗試打破單一的寫作模式,探討在多模態的閱讀環境下能否促進英語寫作的提高,從而為高中英語寫作提供一個新的教學模式。
一、多模態識讀能力
西方關于多模態教學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快速發展起來,目前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1994年新倫敦小組在美國召開的會議上初次提出了“多模態識讀”這個概念(New London Group,1996),由此開始了關于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研究。新倫敦小組不僅探討了多模態識讀能力的類型,該小組還于1996年提出了實現多模態識讀能力的教學設計步驟,包括實景實踐(situated practice)、明確指導(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和轉化實踐(transformed practice)(轉引自:張德祿,2014:46)。并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這四者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先后順序。 Kress(2001)主要在理科學習的基礎上對多模態識讀能力理論進行了大量相關研討。他認為在教學中,語境和興趣都是促使學生形成多模態識讀能力的主要因素。建議要將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模式中的四個教學步驟應用于課堂教學。
二、以讀促寫教學模式
關于“以讀促寫”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和專家給出了不同的解釋。Fitzgerald和 Shanahan (2000)認為“以讀促寫”可以從教學和理論兩個方面來進行定義。前者是指在教學當中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的具體寫作過程,后者是指學習者在完成以上寫作任務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潛力。Grabe給出了以下定義:閱讀和寫作是兩種彼此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語言技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者自身的目標、能力,以及外在因素等都將影響著他們的閱讀策略和寫作策略(轉引自:明芳,2013)。雖然對“以讀促寫”有不同的定義,但我們依舊可以看出這些定義間存在的相似性: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的方法主要在課堂寫作教學或者某項具體寫作任務中進行運用。除此之外,它的目的都是通過閱讀來提升和改善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教學課堂案例分析
以外研社英語必修四第四單元《Great Scientists》中的閱讀文本為例,對該閱讀文本的教學內容進行多模態以讀促寫教學。
(一)教學內容分析
該部分是本模塊的閱讀主課文,講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年少時好學善問,長大后專心研究雜交水稻,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對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閱讀后的三個練習主要針對新詞匯的學校而設計,通過閱讀文本,使學生了解作為一名科學家應該具備哪些良好品質,收集有關信息,介紹某位自己熟悉的科學家。
(二)多模態教學步驟
1.以圖片和視頻為主進行課前導入部分
通過討論引出一些學科名稱和對應的從事該學科研究的科學家,如:biology–biologist,要求學生進行“頭腦風暴”,進行回憶自己學習過的有關學科名詞。通過用PPT呈現一些句子和照片來引導學生去思考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應該具備哪些品質,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他們的生平和主要貢獻,引出“偉大的科學家”這個話題。(該步驟運用的模態:圖片、視頻、PPT呈現句子和照片)
2.以文字為主的篇章閱讀和欣賞
閱讀課文后,通過填寫表格,來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知識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與此同時,教師對文本中的目標語言知識也進行明確指導:教師在學生理解課文主旨之后,主要通過解釋、說明、演示、問候及討論來進行教學,對文章的詞匯、語法進行詳細講解。在文本的處理過程中,PPT課件上將不同的語言知識用不同的顏色、字體、下劃線、動畫方式來進行呈現,從而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和記憶知識內容。(該步驟運用的模態有:文字、表格、PPT呈現不同字體、不同顏色、不同動畫方式等)
3.進行批判性閱讀
本文通過講述偉大科學家的生平事跡,教師要與學生共同進行總結,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應該怎樣做,對社會做出哪些貢獻,就此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從而學習他們勤奮鉆研、獻身科學的精神。(該步驟運用的模態有文本、小組討論)
4.將所學閱讀材料轉化實踐
兩人一組,收集材料,介紹一位著名科學家的生平,形成文字稿。再次基礎上,以兩人對話的形式做一個訪談節目,用磁帶錄音。(文字、磁帶錄音)
(三)研究啟示
(1)多模態識讀視角下以讀促寫教學模式使學生重視了閱讀輸入后的寫作輸出,并且接受了這種新型的輸入輸出,在此教學模式下,多種形式的輸入和輸出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更加注重培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這種關系的培養及互相學習的意識。
(2)作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客觀、準確和科學的教學評價對于課程目標的實現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不管是在在傳統意義上對學生的讀寫能力進行評價,還是對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和現代化科技的讀寫能力進行評價。怎樣構建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Kress G&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2001.
[2]The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g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
[3]Grab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2012,40(3):437–438.
[4]Fitzgerald,Shanahan.Reading and Writing Relations .EducationalPsychologist,2000,35(1):39-50.
[5]張德祿,劉睿.外語多元讀寫能力培養教學設計研究——以學生口頭報告設計為例[J].教學研究,2014.
作者簡介:孟婷(1993—),女,漢族,黑龍江雙鴨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