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在新課改背景下,全國各地的研究性學習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小學中,研究性學習落實的情況并不樂觀。本文試圖從研究性學習是什么、農村小學研究性學習現狀及策略出發,試圖拋磚引玉。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
一、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能實現諸多目標,如獲得親身參與到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學會分享與合作;科學的態度和道德感;尊重他人的成果;擁有對于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總之,從理想狀態來看,研究性學習給學生和教師帶來的益處和成長是比較多的。
二、農村小學研究性學習的現狀
(一)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窄化探究性學習功能的情況
之前已經談及,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知識及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更應該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存在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卻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影響之下,無論師生均已經習慣了灌輸式的被動學習模式,一旦將主動權交回到學生的手里,大家都不適應。
(二)防止教師作用的邊緣化和空位化
新課改提倡生本主義原則,即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這就給部分師生造成了一定的誤解,認為研究性學習只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關教師的事。其實,研究性學習也是教育教學的一部分,而從新課改角度看,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并非旁觀者和局外人,而應該是學生探究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研究性學習應該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
(三)目前還存在教師過度干預學生研究性學習探索的情況
作為成人,尤其是作為教師職業的成人,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拯救欲和保護欲。小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不夠成熟穩重,需要被保護。教師對于小學生的各種不放心也是能理解的,生怕學生一旦被放開了,就會橫沖直撞,偏離原來的方向,課堂可能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但是,有些彎路是必須要走的,我們得讓學生體驗一些過程,方能長大和實踐。而教師的過分的幫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時候發反而是小學生成長和思維發展的阻礙。
(四)探究活動流于形式
因為不了解學情以及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規律,從而影響了探究內容的問題性和思維深度,從某種程度上看,探究更多是在停留在形式上,只是簡單的機械模仿,甚至沒有必要的感性體驗,更不用說探究內容向生活和自然環境領域的延展。
(五)農村學校的硬件和軟件條件都是無法和城市小學加以比較的
不少小學在做探究性學習活動時,不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找探究內容,而是簡單粗暴地“復制粘貼”城市小學的模式,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內容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生活經驗,因此也使得探究效果大打折扣。
其實,萬事開頭難,探究性學習的開始總是充滿著各種阻力和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做出很大的努力方能實現。問題的存在是必然的,問題的提出也不只是為了展示問題,更是為了解決問題。經筆者的思考、經驗及學習和閱讀相關文件后,認為農村小學研究性學習的最終落實還是要講求策略和方式。
三、農村小學研究性學習策略
(一)掌握學情,確定適宜的研究性學習題目
小學數學的探究性活動,其實更加傾向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證、調查、搜集、處理、分享信息的能力,并由此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成績感和責任感。在這個過程中,將自我定位處理好,尤其重要。在這里的自我定位指的是農村小學學生的學情及小學生群體的年齡段特征等。這都是我們想要做好研究性學習時必須要考慮到的。
(二)教師的自我學習和提升能力
新課改并非一時興起的改革,而是一個經過反復、嚴密論證的連續“運動”,從2002年開始,這場運動就在中國大地上拉開了帷幕,直至今日發展到了今天這樣如火如荼的地步。這樣一場運動勢必有非常縝密的論證理論基礎。新課改的三大主要基礎理論便是學習金字塔六輪、掌握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也是可以作為新課改的補充理論。然而,據筆者了解,到目前為止,還有相當部分教師對于新課改的了解僅僅處于知道“新課改”這個詞的階段。這就是明顯的自我學習能力和提升能力不足的現象。幸虧,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能力上相對于其他行業人員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可上升的空間。
(三)多從學生角度考慮問題
小學生是個特殊的群體,數學學科則是個邏輯嚴密、思維縝密、答案準確唯一的一門學科,這就使得學生對于數學是又愛又恨,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而我們教師要做的便是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筆者就曾經見過有數學教師教授學生加減法的一種很實際很貼近生活的方法。該老師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班級學生中相當部分在加減運算時總是因為粗心或者別的原因出錯,但是如果將同樣數量的現金放到學生手里讓去購物,卻發現幾乎不出任何問題。這個發現讓該老師欣喜若狂,并將數學中加減的研究性學習就框定在購物背景下,結果是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加減運算能力和反應速度。其實這就是運用了貨幣的手段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四)適當的鼓勵也是必要的途徑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鼓勵不僅僅是鼓勵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還鼓勵學生要提出問題,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并可以從自己的額角度說出不同的探究看法和結論,適當的時候還可以將探究的內容延伸到課外,從課外促進課內,讓小學生在玩中探究、發現和創造。
參考文獻:
[1]于艷.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性研究.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年02期.
[2]何紅軍.讓前置更有效——淺談農村小學數學前置性學習現狀及對策.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年12期.
作者簡介:尹瑞霞,甘肅省靜寧縣甘溝鎮教育委員會。
注:本文為2017年度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探究》系列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2017]PLG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