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它肇始于古希臘,卻發展于西方資產階級,再逐漸擴展到更多的國家。在西方公民的概念由來已久,所謂公民就是國家法律他關系著國家政治民主化的方方面面。中國的“公民”一詞由來的比較晚,進入新中國以來公民已經成為共享共有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社會共同體。因此把握好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有利于提高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有利于我國的公民更好的理解和踐行公民道德。
關鍵詞:公民道德;教育;比較
一、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狀況
追溯我國傳統德育思想,可以至先秦諸子百家時期。孔子基于自身所屬的時代背景提出要培養“君子”的人生品格,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孟子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倡一種“大丈夫”的理想人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傳統思想對“圣人”的推崇,是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個人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我們應清楚的認識到,封建社會雖然推崇品格道德,但被稱為“臣民”是在專制制度之下,所有社會成員都得臣服于某個絕對專斷的君主,社會普通成員沒有政治參與權。不同于封建社會“臣民”的概念,現代社會的“公民”概念反映了作為公民的個體之間即所有社會成員之間的完全平等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道德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市場經濟中的趨于個人利益實現的觀念漸漸的使人行為的個人價值取向普遍化為社會性的價值觀念,此時原有的社會道德要求失去了對人的行為的引導作用,因此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關于小悅悅事件等道德討論。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迎來了新的挑戰。
二、中西方道德教育內容比較
西方的公民道德教育確實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體系。比較中西方在道德教育內容上的不同有利于我們國家借鑒西方國家在公民道德教育上的優秀內容,也吸取其走過的彎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期更好的完善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
(一)中國重視德教至上,西方重視以智促德
傳統的中國道德哲學體系,養成道德的方式重視“仁”,“禮”,“孝”等至善人格的培育,在中國的道德的養成體系中確實很少有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參與。這也造成了中國道德教育體系中重視人倫道德的教育,以培養人的道德品格為重從而忽視了自然科學知識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西方的道德教育與中國不同,西方德育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主張將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作為道德養成的重要手段。教師們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去學習知識而不是僅僅依靠權威和學習權威來獲得知識,他們要求學生要靠自己的理智來判斷事物在實踐中檢驗知識。
(二)中國重視培養道德人格,西方重視培養公民意識
在論語中“君子”是個高頻詞匯,據楊伯峻先生在論語注釋中統計,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107次,足以見得傳統文化中對人格培養的重視。人格概念是一個近代名詞,在中國古代是很鮮見的,但是中國古代關于人格的思想卻是十分常見的。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歷來重視對于道德人格的塑造,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目標就在于把教育對象培養成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圣賢之人。
西方的道德教育是致力于培養公民意識。西方國家有兩種主要途徑來培養公民意識,一種社會教育的途徑,另一種是校園教育的途徑,兩種途徑互為補充,共同促進西方國家公民意識的發展。西方社會主張公民意志自由的表達要通過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公民越多的參與公共生活其作為公民的公共意識便會提高,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會通過開設例如“公民課”等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當然,西方的公民意識教育也在西方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西方國家的父母糾主張孩子參與到家庭事物決策中,對于需要建議的時候通常會詢問家庭中孩子的意見,就這樣孩子在學習當中逐漸了解自己的權利。
(三)中國道德教育淡于宗教的作用,西方重視宗教在德育中的作用
正如中西方宗教在其政治發展歷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一樣,在道德教育方面宗教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中國和西方都有屬于自己的宗教,但是在道德教育領域,中國流傳廣泛的佛教、道教基本上參與到其中,宗教與道德教育是相分離的。西方則不同,道德教育都有宗教的參與,西方人更重視宗教的作用,把宗教當成了道德教育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形式。
三、公民道德教育方案
(1)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人們都追求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場交換活動也呈普遍化,可以說在這種條件下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可以交換的,這就導致人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漠視他人利益,漠視公共利益。需要通過公民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強公民對公共利益的認同。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離不開好公民的參與,公民認同是公民參與的前提,公民參與是作為好公民的重要美德。
(2)國外大學的通識教育是一種在大學本科教育中提供給學生一定程度的知識以培養具有綜合判斷能力人才的教育培養方式。它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學科為一體。該課程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合理,還可以“保存和擴大其社會所必需的倫理和社會價值”。美國95%以上的大學都開設了通識教育課。我國本科教育階段,只有一門課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單一且得不到學生們的重視。建議我國高校本科階段學生要必修1-2門與倫理學等有關的核心課程,以促進學生澄清道德認識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道德實踐活動課程來獲得道德知識。
(3)政府應鼓勵公民參與到公共事物中來,培養“負責任的積極參與型公民”,該核心理念在于公民的參與不是被動的參與而是積極主動的有效參與,這種參與包括了兩種基本的形式:社會事務的參與和政治事務的參與,公民在參與的過程中維護自身的應有權利并推動社會的良性進步。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鵬譯,1995.
[2]汪暉,陳燕谷.阿倫特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C].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1998.
[3]朱貽庭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周輔成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作者簡介:王立壯(1991—),男,漢族,遼寧大連人,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