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桑蠶養殖自古以來就是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隨著我國“東桑西移”桑蠶養殖戰略的深入推進,多元化桑蠶養殖推動了國家桑蠶產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推動高效種桑養蠶工作勢在必行。本文主要展望了我國桑蠶產業發展前景,在此基礎上探索了廣西地區高效種桑養蠶技術及實施要點,旨在提高種桑養蠶效率,促進桑產業發展。
關鍵詞:種桑養蠶;技術;高效;實施要點
中圖分類號:S96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51
前言
中國作為全球綴絲織綢、種桑養蠶技術的發源地,至今已有5000a養蠶歷史。桑蠶業目前仍是我國獨具創匯優勢、占領國際壟斷地位的的傳統產業之一[1]。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與交匯,廣大消費者們對“綠色”、“環保”、“天然”的穿著追求已成為時尚潮流,絲綢服飾具有的“透氣”、“吸濕”、“美容”、“保健”等優點令國內外市場眾多追隨者情有獨鐘。為了推進我國桑蠶產業發展,促進社會產業整體進步,國家實施了“東桑西移”發展措施。廣西地區緊抓政策優勢,將蠶桑業作為本地區發展的主要產業進行大力推廣,同時各地相繼出臺了 《蠶桑種質量管理暫行規定》、《桑種生產管理暫行規定》等政策法規,為地區蠶桑業后續規范化發展奠定了有力的政策基礎[2]。廣西地處低緯度區域,全年溫度較高、光照充足、降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適宜桑樹生長,1a可養蠶9~12批,種桑養蠶自然條件極為優越。在長期的實踐積累中,蠶農們收獲了豐富的養蠶經驗,培育出了高產、高抗的優質蠶種,例如特優2號、桂桑優12號、桂桑一號、兩廣二號等,為地區桑蠶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 我國桑蠶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1.1 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桑養蠶歷史,蠶絲及其加工品在全球享有極高的盛譽,國際市場需求廣闊。據相關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國外市場對蠶絲的需求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目前全球超過140個國家從我國進口蠶絲制品并對外銷售[3]。我國蠶絲的主要貿易對象包括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地。隨著經濟的復蘇,中國蠶絲對外出口呈現穩中有升的良好局勢,國家優質的蠶絲口碑和巨大的國外市場需求,為我國蠶桑產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
1.2 良好的扶持政策和區域發展氛圍
國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情況和各地實際發展情況,宣布實施“東桑西移”戰略措施推動桑蠶產業全面調整與發展,同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為廣西區桑蠶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4]。廣西區政府緊抓機遇相繼出臺了發展桑蠶產業的相關政策措施,為桑蠶產業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1.3 多元化資源開發與應用
蠶絲在傳統發展中主要用于家紡行業,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蠶絲資源的多元化開發與應用已經形成全新的市場格局[5]。當前,蠶絲在食品、醫藥、保鮮劑、污水處理、飼料制作、化妝品生產等方面得到逐步應用與推廣,桑蠶產業鏈在未來必將走向綜合應用與深度發展方向,由此可見,桑蠶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 高效種桑養蠶技術及實施要點
2.1 高效種桑技術及實施要點
2.1.1 選用優質桑苗
桑苗質量直接影響到桑葉的最終產量,在選用桑苗時必須注重其具備良好的抗逆性、抗病性和高產性,節省種桑人力和物力投入,諸如桂桑優62號等優良品種。
2.1.2 采用無性繁殖方式
在培育和推廣優質桑苗時可先在小規模園區內展開試驗,運用無性繁殖技術種植桑葉,包括釬桿、壓條、嫁接等,實現桑苗規模化、規范化種植。但是若優質桑苗相對較少,或是園區規模較大時,則可實行有性繁殖種植,比如通過播撒桑樹種子達到高效種桑目的。
2.1.3 整地滅蟲
正確辨別園區內各區域土壤性質,對于酸性土壤區域需要及時翻耕,每600m2土地施以65kg生石灰,翻耕次數≥3次,確保生石灰與土壤混合均勻,提高土壤堿性,殺滅土層中的害蟲及其他有害物質。
2.1.4 重視水分管理工作
針對高畦深溝型種植區必須及時排水,以防降水豐沛季節出現漬水情況,同時排水和灌溉工作必須分開處理,盡量減少病菌在田間的傳播范圍。
2.1.5 完善桑園管理工作
在選用優質桑苗、推廣無性繁殖技術的同時,必須加強桑園管控力度,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展開田間管理細節工作,嚴格按照桑園種植標準和管理要求,做好桑園整體規劃,包括桑苗種植時間、種植規格等內容,及時實施清園、消毒、桑苗枝修剪、除草、耕地作業。
2.2 高效養蠶技術及實施要點
2.2.1 選用良種
桑蠶品種質量直接關系到蠶絲產量,為了確保蠶絲品質,必須首先考慮桑蠶品種的抗病性,同時兼顧蠶絲產量和質量,獲得經濟效益最大化成果,優良品種包括盛東1號等,在選擇時還需充分結合地區土壤、環境等客觀條件,為蠶種生長創造便利條件,蠶病防治工作以預防為主,做好綜合干預事項,包括運用漂白粉、石灰、抗菌素等展開蠶病定期防治工作。
2.2.2 蠶種催青
在蠶種出庫4d內嚴格控制催青溫度,約為24℃,干濕差≤2.5℃。出庫第5d為孵化期,溫度約為27℃,1℃≤干濕差≤1.5℃,充分保護蠶種。出庫第8d可見蠶種點青,以黑布包裹,在全黑暗條件下持續2d,第10d清晨時分揭開黑布,并開燈,確保蠶種感受到燈光,為小蠶孵化創造有利條件。
2.2.3 飼育小蠶
科學調整小蠶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濕度,1齡小蠶溫度約為28℃,干濕差≤1℃;2~3齡溫度約為26.5℃,干濕差≤1.5℃。為了提供小蠶正常發育有利條件,必須合理調控小蠶期室內溫度和濕度,營造多濕、高溫的飼養環境,因此可在1~2齡小蠶上下方鋪蓋塑料薄膜,3齡小蠶則僅需下鋪薄膜即可。當濕度和溫度難以負荷小蠶飼養條件時,必須及時做好補濕、加溫工作,確保光線亮度晝夜分明。
2.2.4 桑葉采選標準
由于小蠶各個齡期生長規律各異,因此在生理需求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為了確保小蠶寶寶營養充足,在喂食桑葉時必須根據小蠶具體齡期,合理選用桑葉。結合過往實踐經驗來看,對于1齡小蠶可選擇桑苗頂芽下方第3片葉子;對于2齡小蠶可選擇桑苗頂芽下方第4片葉子;對于3齡小蠶而言可選擇桑苗頂芽下方第5、6片葉子。桑葉喂食需遵循適量原則,以防小蠶食不飽或浪費現象出現。
2.2.5 飼養大蠶方法
在飼養大蠶時必須密切關注室內通風情況,定期打開室內門窗,保證空氣流通,盡量避免多濕、高溫條件,減少室內悶熱感。通常室內溫度約為24℃,干濕差≤3.5℃,同時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于每日清晨時分采用石灰粉對蠶座和大蠶蠶體實施常規消毒,預防蠶病和各類傳染性疾病。最后做好上蔟準備工作,上蔟時機不宜過早,也切忌太晚,以防對蠶絲質量和產量產生負面影響。一般在大蠶成長到5齡后期減少或停止桑葉進食,蠶體縮短、發軟,頭胸部向上抬起,伴隨身體左右蠕動時,即表明大蠶在尋找合適的吐絲結繭處,此時即可做上蔟處理。
3 總結
桑蠶養殖作為廣西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傳統行業之一,在國家政府政策扶持、地區良好發展氛圍和國際市場需求量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了加快桑蠶養殖產業技術升級,提高種桑養蠶效率,必須改進傳統的桑蠶種養模式,應用高效技術實現桑蠶產業的快速發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伊永軍.我國推動栽桑養蠶傳統產業新變革[J].農業知識:科學養殖,2013(12):21.
[2]樂波靈,白雪,毛洪斌,等.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及分院科技創新工作成效與發展探討[J].廣西蠶業,2016,53(4):34-38.
[3]沈超世.關于種桑養蠶技術要點的思考[J].南方農業,2017(6):
86-87.
[4]陸華都.桑蠶產業發展前景與高效種桑養蠶技術[J].江西農業,2016(6S):46-47.
[5]韋麗華,沈云華.探究桑蠶產業發展前景與高效種桑養蠶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7(3):134-135.
作者簡介:李曉菊(1974-),女,廣西來賓人,本科學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桑蠶種養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