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定有著豐富的鄉土戲曲文化資源,這些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保定鄉土戲曲文化進行的文化轉向、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是對保定鄉土文化的有效補充。在此基礎上得出保定鄉土戲曲文化在地域文化體系和民俗中獨有的價值。
關鍵詞:鄉土戲曲文化;文化轉向;文化認同
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向何處發展”“中國文化怎樣和西方文化融合”,這一直是困擾文化界的難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評價評價標準也不盡相同,而戲曲文化可以二者結合起來。
鄉土戲曲文化是一種隨著歷史發展而生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保定市及其周邊廣大的農村群體守護心靈的文化港灣。由于各個地區風俗、居民文化素質、地域群體欣賞趨向不同。保定的鄉土文化中大部分以戲曲文化居多,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足以說明以上的這個結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戲曲和戲劇的比例分別是31.7%、6.6%、0.05%和5.8%,[1]由此可見,說保定是鄉土“戲曲之鄉”一點不為過。這里不但是河北梆子的發源地,還是老調、絲弦、上四調、清苑哈哈腔、定縣秧歌、涿州橫歧調、望都新穎調等地方戲曲劇種的源點,發展勢態好的時候,曾有十多個劇種互相爭艷。這些戲曲如果能注冊成品牌,發展成一種產業,那么給保定市的文化傳播帶來的不僅是好的口碑,還可以收獲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載體可以很快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和接受。
一、保定鄉土戲曲的文化轉向
保定鄉土戲曲文化的研究,無論在理論的層面還是實踐活動中,已經發生了文化轉向,這為保定鄉土戲曲文化的價值體現提供了擴展和延伸。
(一)保持文化認同是保定鄉土戲曲文化發展的心理需求
中國的鄉土文化主流一直是圍繞著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而發展的,出現過各種各樣的觀點,其實在這些爭論的背后,蘊含著一個問題,就是鄉土文化在當今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究竟能不能繼續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
所謂文化認同“就是指處于文化急劇變遷下的社會,人們似乎淹沒于新的經驗、脫節于舊有的傳統。”[2]保定鄉土戲曲文化發展則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保定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毗鄰北京、天津文化大市,接受新潮、另類文化的途徑比較多,容易使文化面臨擇訣的境況。除此之外,外來文化的影響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做到鄉土戲曲文化的認同才能保持自己的鄉土戲曲文化特點。
要做到上述文化認同,一方面要認可不同地區鄉土戲曲文化的區別,另一方面要繼續努力保持自己地區的優勢文化,如:定州秧歌戲就是其中一種獨特的鄉土戲曲文化。秧歌戲是鄉村中比較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多表演在我國北方,而河北省就是其中的一個省份。北方很多地域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秧歌戲。但是因為鄉土文化的不同而各自產生了新的變化,定州秧歌的特點是徹底使用板式變化的音樂型秧歌,使用的板式有慢板、快板、導板、散板等,且多是一生一旦為主的生活小戲,念白接近生活化,并且唱詞是以方言為主,唱詞口語化,通俗易懂,這就為當地百姓提供了欣賞的可能性。定州秧歌戲在內容上大多反映了農民生活,生活氣息較濃,為百姓提供了情感共鳴空間。因此只要一說是定州人,那么這種藝術形式就會拉近人們之間的鄉愁,在心理上可以產生親近感。定州秧歌帶有極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文化氣息,甚至還登上了《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的舞臺,讓中國其他地區的的人都領略了這種獨特的鄉土文化。
因此可以說,鄉土戲曲文化認同是區域文化存在的支柱,也是凝聚文化心理的巨大力量,是這個地域人們相互認同和連接情感的紐帶。
(二)形成文化自覺是保定鄉土戲曲文化發展的外部條件
既然保定每個地域的鄉土戲曲文化各有千秋,那么,就應該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這是形成鄉土戲曲文化的外部條件,對傳播、繼承鄉土戲曲文化有著坐標性的作用。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群體對自己文化的認知意識,即對這種文化形成的歷史、特點及其發展趨勢有著清楚的認識。保定的音樂會在文化屆很有影響,有些音樂會不但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河北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高洛音樂會;有些音樂會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保定高陽縣的冀中笙管樂(延福屯村音樂會)、高碑店市大義店村冰雹會音樂會等。其中有代表性的當屬保定淶水高洛音樂會。
保定淶水高洛音樂會不但是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展示了燕趙大地上的精神財富。保定淶水高洛音樂會屬于典型的樂社型音樂祭祀中的神靈崇拜文化,南北高洛音樂會每年三月十五日之際,都有很多的村民及至全國的民眾跋山涉水來到這里燒香祈福、觀看祭神儀式。原因就是這里的執行者“既不是如青海同仁‘六月會儀式那樣被部落群體賦予了神性的法師,也不是如廣東潮州‘拜老爺活動那樣以血緣關系為社會基礎的宗教領袖”[3],而是獨有的樂社組織吸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是一種真正的土生土長的鄉土文化。
這種音樂會表面上是一種音樂祭祀,但是這里的音樂祭祀和朝頂、廟會、宗教儀式、音樂交流融為一體,使這里的音樂會不僅具有文化功能,還兼具了經濟功能和政治功能。它把人們的文化取向連接到一起,在鄉土文化中確立了自己的文化屬性和文化位置。這個地域的群體是文化的主體性,共同發展、傳承著這種文化,正是有了這種文化自覺,這種鄉土戲曲文化才能在各種文化危機中保持豐厚的歷史傳統。
二、保定鄉土戲曲文化的特征
鄉土戲曲品牌文化標志著某一地域文化的特色,這種文化在歷史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地域情懷,傳遞著區域文化的聲音。
(一)地域性
從保定戲曲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保定戲曲文化是以一定的特色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并以此為標志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如涿州的橫岐調、定興的賢寓調、高陽的高陽河西村昆曲等,這些文化以鄉土為主中心,以戲曲為主要載體,是這個地區經濟、政治、文化、道德之間融合而成的文化產物,正因為這些內容有別于其他地區文化的內容,因此,這些文化有著濃濃的“地域文化”因素。
這種文化是當地人民自我文化心理認同的一種界限,是鄉土戲曲文化不同于其他戲曲文化的一種符號,正是這種不同,使得鄉土戲曲文化才具有鮮明的文化底蘊,從而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向心力,使這個地區的人們自覺理解自己的文化歷史,繼而正視自己文化的優點并加以傳承。從價值意義上說是產生廣泛影響的文化影響力的一種輻射。
地域性文化中包含著戲曲的記憶,蘊含著新的內涵,這是文化認同的一個標志。
(二)時節性
鄉土戲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它具有明顯的時節性特征。其他文化形式如電影、歌舞會等,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有觀眾、場地就可以進行,而鄉土戲曲文化則必須是在一定的時節舉行。這是由鄉土戲曲文化的演出者、欣賞對象及演出地點決定的。就目前來說,保定大多數鄉土戲曲文產生地多是農村,而農村中農耕生活的位置極為重要,這就決定了鄉土戲曲文化必須以農民的勞動時間為參照表,一切活動方式、活動時間都要和農耕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戲曲文化演出的時間地點大多集中在廟會、祭司、集會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習俗在很大程度上使戲曲文化的廣度和影響都得到了強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在農民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保定鄉土戲曲文化之所以具有時令性,還同地方文化的藝術形式有關。河北省的河北梆子、秧歌、剪紙、評書等藝術形式都是保定戲曲文化的藝術載體,如:剪紙中會有《桃園結義》中內容,《堯母大傳》等劇目會體現在評書中,定州秧歌在各種場合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鄉土戲曲文化形式隨著文化的發展,在內容上和這些藝術形式有機融合,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在一定意義上講,鄉土文化是為農耕服務的,每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獨特的時節性,隨之鄉土戲曲文化也就具有了時節性特征。
(三)群體性
在傳承戲曲的活動中,人民群眾是人民是傳習文化的主體。盡管在社會實踐中,他們從事著各種不同的活動,實際上是在傳承著各種不同的文化。在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顯然農民是鄉土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很多社會現象都具有群體性的特征,但是鄉土戲曲文化的群體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沒有這種特征,鄉土戲曲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必須具有一定的傳播規模,同時還要有大量的參與主體,這樣的文化才能為社會所承認,鄉土戲曲文化就具有這種群體性的文化內涵。鄉土戲曲文化的表演通常是在廟會、祭司儀式和集會等場合,而這幾種形式都是很大規模的群體性活動,參加的人不但有本村的農民,還有附近地區甚至外省的群眾參加,無形當中擴大了文化傳承主體。除此之外,一些農民民間組織也是鄉土戲曲文化的主體。農民民間組織在廟會或集會期間,往往是以編隊的形式參加,有些還有自己的標志,演出的節目也比較有時代意義,而農民民間組織中以戲曲組織最為受農民的歡迎,這是因為戲曲的內容有很多和農民生活有關,能和他們產生情感共鳴。
人民群眾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而鄉土戲曲文化則是以集中、典型的形象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還是鄉土文化。
三、保定鄉土戲曲文化的價值
(一)鄉土戲曲文化沉淀地域文化體系的底蘊
保定的戲曲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多彩,這些文化有著地域文化濃厚的風韻。保定的始祖文化、書院文化、直隸文化等地域文化在建設的過程中,已經加強了鄉土戲曲文化部分創意,打造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戲曲文化品牌,在此基礎上正在建設一批標志性的基礎設施,用戲曲中的人物或戲曲名目命名,以此提升保定的文化影響力。保定的文化戲曲名人不乏其數,現正在打造一品有影響力的文化工程,充分發揮名人效應,為鄉土戲曲文化的建設增加色彩。在地域文化體系中每個縣至少建一個文化館、影劇院等文化設施傳播鄉土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戲曲文化是傳播的主流,如《荊軻刺秦王》、《桃園結義》等優秀劇目還要打造成文化精品,成為提高當地文化美譽度的支撐品牌。
地域文化的建設不是戲曲、演出、歌舞的匯合那么簡單,而是涉及地域經濟、區域內觀眾欣賞水準、交通、環境諸多因素。其主要的目的,不是要局限于鄉土戲曲文化的建設,而是要實現地域文化中鄉土戲曲文化的最優化。因此可以說,鄉土戲曲文化不但是地域文化的一個主要特征,還是民族文化在鄉土文化中體現的一種路標氣質,是整體文化的一個表征。
(二)鄉土戲曲品牌文化弘揚鄉俗的文化心態
鄉俗活動作為鄉土戲曲文化的地域標志,其分布和特點往往隱含著鄉土戲曲文化的重要信息,因此從這個角度說,鄉俗是鄉土戲曲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鄉土戲曲文化是民間文化的集成體現,以鄉土文化為核心,以廟會、集會和祭祀儀式為重要形式,深深植根于民間大眾心里。這種文化越來越回歸傳統,成為流傳文化,尤其是隨著旅游業的開發,這種文化又有了新的承載體。現在旅游不再是簡單的看看、吃喝行為,它已經成了轉化、傳播文化的一個載體,鄉土戲曲文化對游客來說也不再是一種休閑方式,而是游客對鄉土文化的一種精神體驗,因此,這種文化不但使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還成了鄉土文化中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保定戲曲文化是評價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在當下文化建設中是傳播正能量的中堅力量,是文化建設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單元。
參考文獻:
[1]鄭偉紅.鄉土戲曲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以河北保定地區為例[J].戲劇文學,2014(2):96.
[2]洪小楠.哲學的文化轉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3]薛藝兵.神圣的娛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62.
[4]http://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