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英 竹寧
摘要: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是中小學教育過渡的結合部,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銜接過渡的成功與失敗對義務教育質量影響很大,但這一結合部是基礎教育中長期被忽視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中小學教育銜接進行研究探索,了解情況,摸清規律,提高認識,探出新路,使小學生進入初中后少走彎路,是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
關鍵詞:中小學銜接;教師;作用
“中小學教育銜接”從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學和中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后互相連接,若把“中小學教育銜接”放到“師與生、教與學”這一教育教學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銜接”的含義非常寬泛,任務十分艱巨。我這里主要努力解決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七年級如何鋪墊搭橋,導引小學生順利過渡的問題,促使“教與學、師與生”盡早盡快地相互適應,協調運轉,增強學校的發展后勁。
新課程實施后,把初中三個年級依次稱作七、八、九年級,雖然在體制上進行了初步的銜接,但在學習方法、學習內容等方面上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調查顯示,由于小學和中學的課程不連續,這給進入中學一年級的學生造成了一定影響,很多學生感到他們的小學教育沒有為他們接受中學教育做好準備。調查還發現,大多數學生在進入中學后的第一周內能靜下心來,但四分之一的學生需要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少部分學生要在第一學年末才能適應。目前中小學之間的銜接還是處于一種學生個體的自然連接,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互異性,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還沒有起到主導作用,處在一個初級階段,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問題上:
(1)教育思想的不銜接。雖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已基本達標,但尚未實現高中的普及。由于小學免試入學,盡管畢業年級有質量抽測,但對學習結果的要求比較低,而初中還面臨著很大的升學壓力,因此辦學者較多考慮學習的結果,造成了教學思想的不一致。
(2)教學手段的不銜接。由于中小學教學對于師資學歷要求不一,師資掌握的知識量也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學教學思維量大,集中思維比發散思維要求高,導致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不適應。中學、小學分段教學,其內容主要考慮了系統性、科學性,而忽略了知識的連貫性。
從上述中小學銜接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的成因分析可知,造成中小學脫節即中小學銜接教育不順利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老師解決這些問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極為重要的。
一、小學教師做好學生升入初中前的預備工作
(一)小學教師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
大多學生進入初中后,因為在思想上的認識不足,對自己的要求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的要求上,這種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有小學教師認為學生雖然已讀初中,但心智等各方面還不夠成熟,使其對學生的學習標準基本仍處于“低標準”“低要求”狀態,采取“無為而治”。但正因如此,所以學生一旦在剛進入初中階段時遇到不適應,就很容易會產生失落感,甚至出現厭學現象。如果是這樣的話,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及成長都極為不利。因此,小學教師要把學生的中小學銜接教育當成工作之外的又一項重大工程對待,認真規劃,“有為而治”,用自身的思想來帶動學生思想上的認識,打有準備之仗。
(二)小學教師要提前了解中小學銜接的相關信息并合理安排銜接教育
對小學教師來說,要做好中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最關鍵的是要把握好小學高年級到初中一年級第一學期以前(尤其是前三個月)階段的任務,了解初中階段所要學習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調整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小學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小學畢業前進行指導,比如教育學生不看不健康的錄相和書報、不交不良的朋友、不無所節制地貪玩、要注意休息、防止傷害事故等。同時,也可以帶學生到中學熟悉環境,了解中學生活的情況,結交中學生朋友,介紹中學生的行為規范和學習進程狀況;如有條件允許,建議家長還可以帶學生外出旅游,讓學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并在旅游過程中加強親子交往,交流思想和感情,適時的對學生提出進入中學后的希望和要求;部分學生在小學期間的學習上存在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家長應該利用暑期進行適當的輔導。總之,小學教師既要在學生進入中學前盡可能的了解清楚中小學銜接的相關信息并合理安排銜接教育,又讓學生度過一個有利于盡快適應初中生活的假期。
(三)初中教師要切實了解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初中,是人生黃金時期的開端,將由金色童年邁進風華正茂青春期。一般地說,該階段學生首先在生理上會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身體長得快;二是能量代謝快;三是萌動性大,易受外界刺激、影響。其次在心理上變化亦很大:如知覺的目的性、精確性日益提高;留意的發展也更具有有意性、穩定性;記憶的目的性加強,意義識記能力提高,愛好廣泛而有選擇性;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據主要地位;情感表現日益豐富強烈,好沖動而不拘小節。再有個性方面也有很大變化:小學生在情感上較多依戀教師,到了初中則開始樹立自尊心、自信心,評價別人的能力大大發展,獨立自主性加強,有掙脫家長和教師的傾向,產生“自我成人感”。另外,學生在接到中學入學通知時,一般都會產生喜悅感、自豪感和渴求上進的意愿,對中學充滿好奇與向往,心里有著強烈的一切從頭開始的良好愿望,即使是那些小學時期相對后進的學生,也有“到一所新的學校,有更好的新老師教我,我要好好學習”的念頭。學生的這種心理無疑是教師教育的良好契機,初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積極保護學生要求上進的意愿,有意識地激勵學生從現在開始,以中學生標準來要求自己。同時,教師要更加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學生平等對話,幫助學生總結小學時的長處和不足,提出切合實際的適當期望,引導學生提前進人中學生的角色。這時候,教師一定要改變以往對待小學生那樣的支配型的教育方法,要用民主教育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忌諱有意無意地“潑冷水”,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撲滅他們在內心已燃起的希望之火。
總之,中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中小學校已經不應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課程改革上,更不應該各自為戰了,中小學教師應該攜起手來互相合作,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因素,共同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們健康成長創造一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