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19世紀美國女作家凱特·肖邦的作品《覺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以及其背后主要的成因。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的標準,邊緣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體現是極不穩定的情緒,害怕被拋棄,在壓力下容易自傷或自殺等。艾德娜的原生家庭和婚后壓力是她的人格缺陷最主要的罪魁禍首,也間接導致了她最終的自殺悲劇。
關鍵詞:《覺醒》;邊緣型人格;原生家庭;自殺
作者簡介:翟敏(1982.6-),女,陜西省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山東建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2
《覺醒》是美國19世紀女性主義作家的先驅凱特·肖邦創作的一部具有爭議的小說。小說講述的是已婚婦人艾德娜愛上情人,拋棄家庭,搬出去獨居,最后卻以自殺為結局的故事。自1899年出版以來,輿論中更多的是批判的聲音。圣路易共和報稱它為“不適合年輕人”,“令人不安,不得體。”[1]公眾輿論報評論:“當蓬德里耶太太走向大海的時候,我們就放心了。”[2]很長一段時期內,這部小說還被禁止發行,直到她去世后多年才慢慢為人們所接受和重視。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艾德娜的邊緣型人格障礙以及背后的成因。
一.邊緣型人格障礙介紹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也稱為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是以情緒不穩定和情感問題處理困難為特征的一種障礙。[3]不但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遭受痛苦。精神科醫生曾經使用“邊緣”一詞描述那些認識事物片面,生活混亂,總是心煩意亂的人。[4]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列出其診斷標準,包括極度起伏的情緒,搖擺不定的人際關系,害怕被拋棄,感到空虛,時常有沖動行為,嚴重的甚至自殘或自殺等。[3]邊緣型人格患者的自殺人數中女性多于男性[5]。所以這種人格障礙發病來勢兇猛,若置之不理會造成極嚴重的后果。
二.艾德娜的邊緣型人格癥狀
在《覺醒》這部小說中,女主人公艾德娜有著明顯的邊緣型人格,她的許多行為體現著她的“不穩定”特質。這樣類型的人對情緒的感受和表達要比一般人強烈許多[6]。當她聽蕾西小姐的鋼琴演奏時,竟然“顫抖著,抽泣著,淚水模糊了她的視線。”[7]44她很情緒化,比如阿羅賓常常得“順從于她忽冷忽熱變化無端的情緒。”[7]131“她有時候感到非常幸福,有時候卻極度悲觀”[7]97在一次用晚餐時,丈夫萊昂斯抱怨飯菜難以下咽,指責她沒有盡到做妻子的本分,并獨自離家,令艾德娜感到憤怒難忍,面紅耳赤,“從手指上擼下結婚戒指,丟在地上,然后用腳使勁地踩這枚滾落在地板上的戒指”, 然后“一把抓起桌上的花瓶,向壁爐的磚墻擲去。”[7]87邊緣性型人格患者具有無法控制的憤怒,當他們發怒時,無法控制自己,他們會扔東西,或被憤怒折磨的不知所措。[8]15但是她的情緒來得快去的也快,很快,她又覺得“這樣的舉動真是太愚蠢,太孩子氣了”[7]95不光如此,艾德娜做決定也十分沖動。在沒有與任何人商量下,她突然就決定搬出去住,令萊昂斯措手不及。此外,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具有人際關系緊張的特點。艾德娜“同克里奧爾人的關系并不十分融洽”[7]15,她與姐妹的關系也不和睦,她甚至拒絕參加妹妹的婚禮。與丈夫萊昂斯的關系也是由親到疏,后來感覺“對她來說她的丈夫現在只不過是一個與之結婚而沒有感情的人。”[7]129并且艾德娜常常感到空虛,因此她不停的尋找 情人打發寂寞,先是羅伯特,之后是阿羅賓。艾德娜跟阿黛爾一開始是非常親密的好朋友,后來因為艾德娜因為無法接受阿黛爾傳統女性的價值觀而疏遠了她,轉而與萊斯小姐開始來往。然而過了一陣她又覺得萊斯小姐的缺點讓她無法忍受, 艾德娜 “奇怪自己怎么能這么長時間聽她在這里口吐惡語呢”[7]82。他們強烈的愛憎分明讓他們無法擁有穩定的人際關系,這會對他們的人際交往造成很大的障礙。
三.艾德娜人格障礙成因
從心理學角度看,艾德娜的人格障礙的形成有很大一半部分是因為童年成長環境中的不愉快經歷造成的,并且經過后天壓力的刺激而強化。
艾德娜“對父親的感情并不深,平時態度也不親近”[7]113,當她父親去她那里小住時,“她平生第一次感覺到和爸爸相處的完全融洽”[7]115從這里可以推斷出,艾德娜跟父親平日里的關系很少有相處愉快的時候。根據心理學家杰克的說法,“那些有抑郁癥的女性普遍反映自己在孩童時期與父親相處的不好”[9]。所以艾德娜經常性的低落心境,與母親的缺失和與父親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艾德娜的母親早逝,姐妹三個只有父親可依靠,而父親作為唯一的照料者,性格卻是有問題的。他經常醉酒和賭馬,還曾輸過錢。他態度嚴厲,脾氣暴躁,說話刻薄,在氣頭上教導萊昂斯說“權威強迫是必要的,狠狠用一用你的腳吧!這是管教老婆唯一有效的辦法。”[7]120他自己的妻子就是被他的“管教”逼進 墳墓的,因此他不是一個合格的養育者。艾德娜從小就缺乏一個溫暖的情感依戀環境,這使得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時刻缺乏安全感。心理學家認為,兒時的健康依戀有利于心理健康和和諧的人際關系。但是一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缺乏家庭的安全型依戀,他們總是用冷漠,虐待,控制欲強這些詞語來描述他們的父母。[10]因此艾德娜的不穩定人格,主要是因為父親無法給她一個穩定和民主的成長環境,造成情感支持系統缺失,因此她的情緒化是來自于養育者。克恩伯格認為,在應激環境下中,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傾向于使用原始防御機制,其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防御機制就是分裂(splitting),患者在相互矛盾的自體概念之間的極端﹑重復性搖擺不定。[11]130-132 由于艾德娜婚后的家庭生活和十九世紀克里奧爾人的社會規范讓她長期倍感壓力,因此在這個應激環境的長期刺激下,內心防御耗竭,最終她走投無路,為了逃避內心的沖突選擇了自殺。
四.結語
雖然小說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十九世紀的美國,但文學來源于生活,“經典著作表達了人類體驗中某些不變的方面,因為文學是對整個歷史中人類的自我闡釋。”[12]6在現代社會,像艾德娜一樣因為童年創傷導致邊緣人格障礙的女性卻還大有人在。盡管精神醫學界公認該人格障礙難以徹底根治,仍然有一些方法能夠改善。比如提高自我覺察,親友的支持,辨證行為療法等。通過對小說人物的研究,可以有助于大眾正確認識這種人格障礙,給予這一類群體多一些人文關懷,以避免更多人重蹈艾德娜式的悲劇。
參考文獻:
[1]DEYO, C L. The Newest Books [A]. St. Louis Post-Dispatch 20 (May 1899): 4.
[2]Review from Book Reviews reprinted from Public Opinion 26 (22 June 1899) 794 [A]. Petry A H. Critical Essays on Kate Chopin. New York: GK Hall: 1996.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663–666.
[4]STONE, M H. Borderline and 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A Review [A]. Maj M, Akiskal H S. et 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Volume 8. UK: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5: 201-276.
[5]LINEHAN, M. M., L. Rizvi, et al. Psychiatric Aspects of Suicidal Behaviour: Personality Disorders [A]. Hawton K., Heeringen K.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0: 147-178.
[6]KOENIGSBERG, H. W., et al. Characterizing affective instability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159): 784-788.
[7][美] 肖邦K.覺醒[M].高清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
[8][美]查普曼 A,格拉茨 K.邊緣型人格障礙生存指南: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相處[M].王學義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
[9]DANA JACK. Silencing the Self: The Power of Social Imperatives in Female Depression [A]. RUTH FORMANEK, ANITA GURIAN. Women and Depression: A Lifespan Perspective. New York: Springer Press, 1987: 161-181.
[10]PARKER G, ROY K, et al. An exploration of links between early parenting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type and disordered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999(13): 361-374.
[11]林萬貴. 精神分析視野下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克恩伯格研究[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2][美]梅 L. 心理學與人類困境[M]. 郭本禹,方紅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