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巧 鄧小娟
摘 要:旅游產業鏈就是為了獲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旅游產業內部的不同企業承擔不同的價值創造職能,共同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形成的分工合作關系。也是指旅游消費者從獲得旅游信息并決定進行某次旅行、經過空間移動,到最終實現旅游體驗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因吃、住、行、游、娛、購等旅游消費涉及的企業分屬不同的產業類型而形成的一種產業鏈接關系。旅游產業鏈是以旅游產品為紐帶實現鏈接的,所以提供旅游產品的不同行業組成了一個鏈狀結構。其中,不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門、餐飲、酒店、景區景點、旅游商店、旅游車船以及休閑娛樂設施等旅游核心企業,還關聯到農業、園林、建筑、金融、保險、通訊、廣告媒體以及政府和協會組織等輔助產業和部門。而目前我國旅游產業鏈上各種類型企業的結構尚不合理,所以構建完善的旅游產業鏈無論從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還是提升整個旅游產業的競爭力都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旅游產業鏈;問題;現狀;管理與創新;實踐
旅游產業鏈內各行業結構和管理均存在不合理之處是產業鏈不完善的原因。以產業鏈為基礎構建旅游產業集群可以通過旅游產業鏈條上的企業的集聚實現旅游產業鏈的構建以及旅游產業鏈在區域內的接通。所以必須將旅游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都連接好,才能更好地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而這些行業的不足之處,也必須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與方法才能予以改正。
(1)“吃”—旅游飯店餐飲業
隨著旅游業和餐飲業的迅猛發展,飯店餐飲目前的發展狀況及其問題越來越為專業人士和學者所關注。作為旅游住宿機構中的餐飲供給,飯店餐飲對飯店業的營收有著重大的貢獻。飯店餐飲,是旅游業中三大支柱之一——飯店業的一個重要的盈利點位,同時,也是餐飲業的細分業態。但是,相對于其硬件投入額度和在飯店中的空間占用比例,甚至人力資源占用情況來講,其在餐飲業中的營收貢獻比重和在飯店也中的利潤貢獻比重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固有管理不善,門檻過高的原因,實際上更重要的,是行業獨特性、動態發展的餐飲業市場的大格局以及飯店的星級評定標準對其產生的影響等三個方面的因素。我國的飯店餐飲業在運營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也是餐飲業所面臨的必須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市場定位的矛盾,經營內容流派兼容的需要與風格不鮮明的形象并存。比如許多飯店,如果沒有多個中餐廳分別經營獨立的菜系類型,那么其中餐往往會融合各系代表菜式外加本地餐飲的面貌出現。西餐也往往是呈現出大雜燴的格局。由此,在成熟的城市餐飲市場形成風格定位不鮮明的形象。
其次是市場處境的尷尬,對當地時尚餐飲的引領與其天然客源群的缺乏并存。一些特色的高端飯店餐飲會成為所在城市餐飲文化品位與時尚的代表性符號。但是這類餐廳在當地的餐飲市場上往往缺乏天然客源群,在對引導、培養消費者所需要的周期、成本考慮不足的情況下,無疑會使這些餐廳的可持續性經營面臨極大障礙,呈現出掉在半空中、名不副實、難以維系的尷尬局面。
最后是經營上的困難,對餐飲結構類型數量的講究與對單體餐飲空間容量合理性的忽視并存。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餐飲業的發展,所以管理者也必須想出應對方法。例如餐飲定位要明確、餐飲品牌的獨立化、客源定位的社區化、經營內容的主題化、服務的優質化等等。
(2)“住”——酒店服務業
從旅游業的角度來看,酒店與旅行社、旅游交通一起,被稱為旅游業的三大要素,是旅游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環節。酒店業是旅游業的核心行業,旅游者結構和數量的變化,酒店業反應最為靈敏。隨著國內旅游的增長速度的加快,符合大眾市場的經濟型旅館從中獲益。像是如家快捷、漢庭、錦江之星等經濟型酒店的排頭兵,其盈利水平大大超過了全行業平均水平。但是,酒店業的發展還是比較困難,雖然近兩年的住宿率有所上升,但是價格任然保持較低水平,因此總體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未見大幅度上升。隨著旅游的持續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將逐漸進入民眾的生活,度假型酒店適應了目前中國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這樣一個大的發展趨勢。
目前看來,酒店行業的經濟管理存在一些問題。(1)理念上,缺少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2)經營上,酒店業務單一,服務質量和星級級別不匹配;(3)管理上,缺少科學的酒店管理方法和信息系統。主要是缺乏優秀的酒店管理人才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對營銷部門不重視,營銷手段簡單落后,財務管理水平低。所以面對這些問題,也要采取一些應對策略。
首先是建立良好的酒店文化,酒店文化體現在酒店環境的布置中,體現在客人的宣傳中,更體現在酒店員工、特別是管理人員的日常管理行為中。致力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酒店要做好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員工行為規范。還要創造酒店獨有的品牌,突出酒店文化特色,加強酒店文化經營。其次是要有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經營,例如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店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風俗文化,打造主題飯店,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賓朋提供更加多樣和富有個性的服務內容。最后是做好財務管理,嚴控成本,增強資金的流動性。具體就是加強財務決策分析和請購、報批、訂貨、驗收、最后核準付款的內部控制,并且大力拓展網上預定房間和餐飲業,這樣既能降低成本也能提升酒店的知名度。
(3)“游”“娛”——旅行社、景區景點的管理
中國“入世”以來,旅行社業作為中國旅游行業中最后一個未完全開放的領域,其發展情況引起各方的普遍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城鎮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多、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旅游交通設施的完善,中國的國內旅游發展迅猛。中國旅游業也逐步實現了由入境旅游單點支撐到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相互融合、互補互促的時期,中國旅游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因此中國旅行社業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旅行社也通過市場化運作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營意識和管理經驗。而我國旅行社業發展現狀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行業內的企業數量規模與中國旅游市場發展需要大體上是相適應的,在部分細分市場上如商務旅行代理領域還存在結構性供給不足的現象。
2.從市場結構上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三大社為代表的中國旅行社產業集中度在不斷下降。在此過程中,市場結構先后經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階段,現在從總體上看處于比較完全的競爭態勢。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的進入,這種產業態勢的分散化仍然在進行中。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得一些大型旅行社,特別是大都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位居“雙百強”前列的一些大型旅行社,重新呈現出基于市場競爭基礎上的規模化發展態勢。
3.從企業行為上看,中國旅行社業的專業化程度是逐年升高的。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旅行社是主導產品經營型企業,并且正在日漸強化這種專業化經營的色彩,表現在現實中就是旅行社橫向擴張的沖動。
參考文獻
[1]《旅行社經營管理》 旅游出版社1988
[2]《西方企業戰略》 中國人名出版社1999
[3]《旅游綠皮書》 社會文獻出版社2002-2008
作者簡介
姚方巧(1996.04-),男,漢族,湖南邵陽人,邵陽學院本科在讀,專業方向:管理科學
鄧小娟,指導老師,當前任職邵陽學院
(作者單位:邵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