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張靜
摘 要:漢畫像石是一門集繪畫藝術、雕塑藝術、版畫藝術、裝飾藝術、民間藝術為一身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從其創作主體看,陜北漢畫像石的作者,大多數來自民間的無名藝術家。因此在創作中自然會流露出質樸、簡潔、夸張、程式化的藝術特點。陜北漢畫像石所蘊含的民間美術造型語言,正是漢畫像石富有生生不息的藝術活力所在。
關鍵詞:漢畫像石;造型;構圖
從陜北漢畫像石造型其功能性和審美性出發對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形態做類型性區分,概括出陜北漢畫像石造型的基本特征:
一、造型的完整與飽滿
陜北漢畫像石在造型與構圖上十分講究造型上的完整性和視覺上的飽滿。
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中有不少頭部正面、身體側面,或者頭部側面、人體正面的人物造型,這種造型觀念中就突出的表現出崇尚完美的視覺審美,在他們看來,人有兩只手,兩條腿,無論正面側面都要完整的表現出來。“這種造型觀念從我國原石雕刻商代青銅器動物紋樣到漢代畫像石以及現代民間美術,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綏德出土的一幅畫像造型中兩人呈并列橫向平面分布狀,屈膝跪地而坐,身體呈正面,頭部處理則呈側面,面部繪有一正面的眼睛,占據面部很大面積,達到眼睛有神的目的。另一塊則在側面身體上安上正面視角的頭,以表現人物的完整結構。而這種造型表達仍然在流傳至今的陜北民間美術若干形態中出現。
陜北畫像石一個特點就是構圖一般不留白,巧妙的應用了填空補白的手法,使整個畫面造型完整、充實。綏德縣五里店出土的兩塊漢畫像石中,在飄忽縈繞的云紋中適當巧妙地添綴著凌空翱翔的翼獸,飛向云霄的大鳥,張弓狩獵的戰士,執彗的門吏等等,不同時間、地點、季節的動、植物描繪于同一畫面上生動而不雜亂,既填補了空白,又活躍了氣氛。其次,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很注重保證造型客體的完整性。為了達到造型客體的完整,造型甚至突破畫面邊框的限制,造型的輪廓線以陰刻線的方式刻在邊框欄凸起的平面上。
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的創作者,出于質樸的思想感情和審美需求,對漢畫像石的造型要求完整、集中、飽滿、充實,達到和諧與統一的美學境界。
二、造型的意象表現
民間藝術家在創作陜北漢畫像石時,由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局限,畫像石不易做細加工。使得創作者在造型的過程中,往往不是將真實的視覺印象進行簡單的摹仿,而是根據對刻畫形象特殊的認知,運用獨特的形態語言去組織安排。使陜北漢畫像石呈現出夸張、變形、簡約、概括,氣韻生動而又形式感強的意象表現特征:
1夸張、變形
陜北漢畫像石對人的震撼力量,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夸張變形。從陜北出土的漢畫像石可以看出,夸張變形的手法無處不在,大到出行狩獵的宏大場面,小到一個靈禽瑞獸的勾繪,物象造型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每個造型對象最具特點也最優美的瞬間動態,使物象以夸張的造型在力與美中體現出最佳的效果。例如大保當出土的M11門柱上的白虎為了與身軀本來就很細長的青龍對應,在處理時做了很大夸張,使其身軀比例嚴重失調,但從藝術效果上看,卻顯得恰到好處。其次,陜北漢畫像石刻畫人物或動物造型時,突出“眉目粗大”占據面部的很大面積,顯得炯炯有神。
2簡約、概括
突出主題,省略細節“舍其形而求其神”的造型手段使陜北漢畫像石呈現出質樸、大氣的審美傾向。陜北漢畫像石的造型同其他地區漢畫像石既注重外輪廓線的簡潔、概括又注重內部線裝飾性的和肌理式的刻繪的造型手法有很大不同,基本不鏤空,只對高低起伏的外輪廓線予以概括,概括成幾部分足以說明物象大結構,細微部分則大大省略了。其次,在造型的過程中,除了必要的人物、與事件相關聯的必要道具的表現外,造型丟掉繁文細節,從大處著眼,舍棄眾多人物與情節,集中的表現主要人物和事件。例如:綏德四十里鋪出土的表現“二桃殺三士”故事的漢畫像石造型,省略了一切環境背景和不必要的人物與道具。使物態造型的整體感愈加強烈,構成了陜北漢畫像石粗獷、豪放的造型語言。
三、造型的程式化
陜北漢畫像石的造型規律具有嚴格的程式性。“程式在符號的系統中,類似于語音、詞、成語等,規范與其所表達的意義之間的那種必然的規定性,而這種規定又約定俗成地被民族群體所公認,并且世代傳承下來”。
陜北漢畫像石這種程式性造型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集體表象方式中形成的傳承性,及在陜北畫像石中,某種造型,或幾種造型的特定組合,表達什么意思出現在什么位置,都是事先規定好的,不同的墓室都按這個意識的規定來做。例如,陜北漢畫像石的墓門在圖像的配置上有存在著較強的程式性。墓門門扇的造型組合最為固定,上方多為朱雀中間是鋪首銜環下方為兕(或青龍白虎)的組合,對稱展開。
四、造型的抽象性
具有抽象性的幾何造型,最早發源于原始社會的彩陶藝術,后世的民間美術將這種造型特征大量保留下來,陜北漢畫像石也不例外。在畫像石主體畫面邊緣裝飾的邊飾,是陜北畫像石造型的一個突出特點,其他地區很少這樣的造型形式,這些邊飾其中很多都是具有抽象性的。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中出現最多的抽象造型莫過于綏帶穿璧紋了:造型呈抽象狀態,是棱形與圓交織穿插而成。
五、造型的節奏與韻律
陜北漢畫像石的造型平穩中有一種節奏與韻律感,整個造型形成一種類似于音樂,即具有條理性和次序感的輕重節拍和此起彼伏。使整個造型具有規律性、層次感。這種節奏與韻律,或是造型的重復;或是造型大小的漸變;或是造型疏密的變化,有一種律動的節奏美感。例如:陜北漢畫像石中出現最多的裝飾造型卷草云紋,常用蛇形為主線條,以二方連續的方式組成造型紋樣,通過一系列的盤旋、收放、轉折,產生節奏、韻律般的形式美感,自由奔放。而羽人神獸飛鳥嘉禾等穿插其間如同音樂中章節的停頓,整個造型亦曲亦直,有靜有動,造型韻律更為豐滿。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通過線的豐富變化,使造型更具韻律美和動感,畫面生動、流暢,體現出了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陜北東漢畫象石題材綜述》.陳孟東.文博,1987
[2].《陜北漢畫像石探論》.呂靜.文博,2004
[3].《陜北東漢畫像石的裝飾風格淺析》.宋鎮.文博,2003
(作者單位:1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