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范寬的作品一直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以范寬的山石筆法為研究對象,將關于研究范寬山石筆法的著作資料進行整理,論述。
關鍵詞:范寬;山石;筆法;研究綜述
一、對范寬山石筆法產生原因的研究
1、范寬山水畫師承
關于文征明山水畫師承的問題,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教研室的著作中做了論述,文中說范寬畫山水初學荊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朱輝主編的《美苑文集》(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0月,第93頁)里,也記載了范寬師承荊關用豆瓣皴作《溪山行旅圖》。而在徐英槐的《中國山水畫史略》(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22頁)中,則比較詳細的記載了,范寬的師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學李成,另一種是學荊浩,并且都有籍可考,但作者還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從現存的范寬作品來看,荊浩畫法的成分更多些。曹英杰的《范寬<溪山行旅圖>筆法論析》(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0年10月)里,寫到了范寬早年除了師承荊浩、李成、受同鄉的關仝影響亦大,表現得都是陜西一帶的景色。
2、范寬的生活環境
另外在上述書中都有提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范寬不僅師承于畫家,而是于自然山水領悟妙法,更是從生活中感悟。在國美版《中國美術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89-190頁)中寫到,范寬認為前人之法都是從萬物中獲得,于是深入自然山川,長期居留于太華終南諸山之中,觀察體驗云煙慘淡。風月陰霽等不同自然氣候下山水的形態變化,終于創造了與李成迥然不同的壯美景色。在徐英槐的《中國山水畫史略》(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22頁)中,作者更是強調了作為山水畫家,不可能沒有師承,但范寬既有師承又不重在師承。講述了范寬“師物”的過程,最后達到“師心”的階段,從而完成整個創作過程。
二、對范寬山石筆法的研究
關于范寬山石筆法的文獻著述主要從其勾、皴、染這幾個形式進行論述的。下面就這幾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1、勾勒輪廓方面
在李倍雷《國寶春秋書畫篇》(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11月)里,寫到了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因筆法犀利,側鋒用筆被稱為“搶筆”之勢。而《雪景寒林圖》為中鋒用筆,溫潤圓厚,就沒有了搶筆的凌厲氣勢。強調只有《溪山行旅》能體現得出“勁硬”的筆法。楊成寅在《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 宋代卷》(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12月)中,著重解釋了范寬所用的搶筆:是書法用筆之一,這里指的是把它用到了畫法上去。所以范寬的畫能達到勢壯雄強的效果,其勾勒之法是利用了書寫性用筆。楊麗在《范寬<溪山行旅圖>之我見》(藝術品鑒,2015年第8期)里,提到返款在畫該作時,運用如鋼筋鋼骨的輪廓勾勒和山石皴法。被稱為得山之骨法。在曹英杰的《范寬<溪山行旅圖>筆法論析》(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0年10月)里,寫到了范寬的筆法總體特征是勁健凝重,沉實有力,多用側鋒而形態多變,在山石勾勒上,筆勢遲澀、筆道粗重、筆力老辣,如鋼筋鐵骨,使得整塊山石精神飽滿、內力充盈。
2、皴法方面
蔣方亭在《功期造化 寫山真骨》(書與畫,2015年第12期)中提到,因范寬常年在關陜地區,所以其獨創的“雨點皴”,間以條子皴和小斧劈皴,恰好能表現當地的斑駁細碎、蒼厚沉雄的砂礫巖特征,密而不緊,繁而不亂。又因范寬用筆老、勁、硬、疾如斧鑿,其皴法又被形容為“斧鑿痕”。蚌小云在《范寬<溪山行旅圖>筆法探析》(大眾文藝,2017年10月)中提到,《溪山行旅圖》的山體輪廓線,以及山川之間的筆法運用上,通過差異化的墨色進行渲染,而其輪廓線向之外,增加了點皴的疏密變化。李小龍在《從地質地貌理論分析山水畫皴法——對范寬作品<溪山行旅圖>的再認識》(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9月)中,提到了線如鐵條,皴如鐵釘,山如鐵鑄。范寬長期居住在終南山,其特有地貌使他創造出“雨點皴”。巫紹平在《皴法與風格》(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里,寫到了范寬常用“雨點皴”(在勾定山石輪廓之后,即用豆瓣形的筆觸反復皴擦,皴筆處如雨點一樣傾瀉而下,因其形如豆瓣,又叫豆瓣皴)。范寬筆法也被稱為“落筆雄偉老硬,真得山之骨法”。在王路健的《從王維到范寬》(西安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里,作者提到范寬畫山喜用“豆瓣皴”,有堅實利落之美,有剛勁的氣勢,這也是范寬山水的一大特點。曹英杰的《范寬<溪山行旅圖>筆法論析》(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0年10月)里,寫到了范寬的短條子皴、釘頭皴、刮鐵皴等皴法的運用,則是藏鋒入筆,側鋒果斷有力地出之,其用筆之重、狠,似聞有裂帛之聲。
三、范寬山石筆法產生的影響
在周積寅的《中國歷代繪畫圖錄》(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56頁)中記載,北宋著名的山水畫家如燕文貴,跨越兩宋的李唐,以致南宋的夏圭,明代的唐寅,都或多或少的受范寬的影響。曹英杰在《范寬<溪山行旅圖>筆法論析》(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0年10月)中寫到,范寬的畫在當時擁有很多追隨者,形成“關陜之士,惟摹范寬”的局面,在其后也產生巨大影響,燕文貴、江貫道及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皆取法范寬,明代唐伯虎、清代王時敏等都受其影響。可見,范寬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之高,貢獻之大。龔萍在《淺談范寬山水畫傳承對后世創作的影響》(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中,提到了范寬的筆法對于李唐在創作《萬壑松風圖》時的影響甚大。線條短勁、皴法濃密的特點,和變豆瓣皴法為小斧劈皴法,都在該作品上體現出來。
總結
通過以上對范寬山水畫中筆法的研究情況的梳理,發現以下不足之處:研究范寬山石畫都是以《溪山行旅圖》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筆法分析,對其他作品研究甚少。而且雖然提及筆法的文章雖多,但大多數只是究其產生的原因,而沒有對筆法的實際操作尤其是山體輪廓的勾法做出分析和解讀,這也是我接下來需要在文章里研究的,一切的理論都是要結合實踐才能更具有說服力。
作者簡介
王鵬程(1994—),男,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美術,研究方向:中國畫。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