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君
【摘要】事業單位一般是由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公益性質的組織機構。通過預算管理可以規范事業單位資金的使用,保證其健康有序的向著既定目標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預算管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要更好的完善預算管理工作,本文對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事業單位 預算管理 存在問題 改進措施
預算正是對單位資金收支使用的預先規劃,良好的預算管理能有效地幫助事業單位實現預定目標并健康發展。但目前,事業單位在預算管理中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使其在新形勢下越來越難以滿足新的管理要求。
一、事業單位進行預算管理的背景和意義
(一)新預算法下對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新要求
新《預算法》于2014年8月1日審議通過,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修改后的《預算法》更加體現了對預算管理的全面規范和公開透明的要求,其明確規定了全部的收入和支出都應納入預算,并且對經人大批準或政府財政部門批復的部門預算、決算及報表要在規定時間內向社會公開。因此單位的預算管理不僅僅要受到上級及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督,更是要面對全社會的監督。預算在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要求下可以有效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尋租腐敗等問題的發生。
(二)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工作的特點
預算管理是在預算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的管理,是一套由預算的編制、執行、考評所組成的管理控制系統。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依據部門職能來確定預算的目標
第二,采用“二上”、“二下”的方式來編制預算
第三,預算的調整都要通過法定的程序批準后才能繼續執行
第四,每年預算年度終了后要按規定的時間編制決算
第五,要對預算項目進行績效評價
(三)預算管理對事業單位的意義
事業單位進行預算管理可以準確地收集到各項業務活動的經濟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再結合部門職責及單位的中長期規劃綜合分析,可以簡單預判是否符合單位的目標,使其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找出項目執行的優先順序,對資金結構進行不斷優化,對于某些不合理的資金支出進行不斷改善,最終實現資金效益最大化,這對于事業單位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事業單位在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組織架構不完善,預算編制缺乏大局意識
目前許多單位都沒有規范的預算管理組織機構和審批程序,一般是在7-8月份參加完財政預算編制培訓后,將相關要求做一簡單傳達,各部門按照要求結合部門的工作職責上報預算交財務部門,但因為沒有統一協調機制,財務部門也僅進行簡單的數據匯總,這樣就造成了在編制預算時各部門均從自己部門的利益出發,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實際工作中各部門工作存在交叉,如果沒有進行有效溝通,預算編制就容易產生遺漏或者重復。
(二)預算編制粗糙,質量低下
由于從開始預算編制到預算上報時間比較緊,因此往往準備不充分,單位年度工作計劃滯后于預算編制,而且財務人員對業務流程及具體情況不了解,這就導致了預算項目不細、編制粗糙,隨意性大的問題,最終造成預算編制質量低下,約束力不夠。
(三)重編制輕執行,預算調整比較隨意,成本意識淡薄
在預算執行中,由于資金來源屬于財政撥付,部門單位在支付的時就很少考慮性價比,甚至有些物資購入后閑置,不僅浪費了財政資金還增加了存儲成本。此外,每年年末,財政會對單位的預算執行率進行考核,如資金未使用財政會收回,這很容易造成單位年底突擊花錢。由于預算調整有嚴格的規定,程序繁瑣,此時,如果年底時項目資金還有結余,就很容易造成實際使用和預算項目不符,或者預付款項,造成后續處理時較為被動。
(四)預算執行缺乏監督和評價
預算管理是預算執行中很關鍵的一環,在實際操作中一般以財務監督為主。但在小規模的單位中由于財務屬于非獨立部門,因此很容易受到干擾和制約。現階段預算績效評價制度也不完善,雖然財政對績效評價的要求很高,但因為各單位所履行的職能不同,所執行的項目不同,故很難用同一標準衡量。而且績效評價的第三方也是由單位選聘的,存在著利益關系,故在評價時候會影響評價結果的真實性。
三、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改進措施
(一)完善各部門在預算管理工作中的責任
預算管理不應僅由領導個人決策,而是應由全體員工共同參與,并經過充分溝通協調,這樣才能發揮出預算管理的效力。事業單位需要有完善的預算管理組織系統,具體可分為決策機構、工作機構和執行機構。在明確相關機構職責的基礎上,再明確單位內部各部門在預算管理系統中的責任,這些責任可以在預算業務內部管理制度中予以體現,并結合考核制度予以落實。
(二)預算編制要精細化,財務人員要業財融合,要加強各部門間溝通協調
預算編制精細化,首先,財務人員應在專業能力上要加強學習,熟悉財政、審計、法律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在工作中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底線,積極反應真實的問題。其次,在業務層面不僅是要求業務人員要精通業務,也要求財務人員了解業務。只有在充分了解各部門業務情況后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指導預算的編制。最后,財務人員要積極和各業務部門進行溝通,將相關的政策傳達到位,這樣才能更精確的編制預算。
(三)建立預算執行分析機制,加強執行中的控制力
在預算執行中,會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為了保證預算達到預期效果,單位需要建立預算執行分析機制,通過這一機制達到部門間的溝通交流和信息互換,也能讓領導掌握相關的信息,并能督促執行。具體可以通過定期召開預算例會的形式進行,通過對照預算指標,總結預算執行情況,來及時找出差異并分析原因,提出改善措施。
首先,在例會上各部門匯報當前的預算預算執行情況,對照預算目標將執行中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確定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同時,將本部門預算反饋連同預算工作總結送財務部門。
其次,財務部門負責編制預算執行情況表,比較實際與預算的差異,作出差異分析,作為檢查和考評預算執行情況的依據。同時也將財政部門最新的制度和規定進行傳達,并對預算管理中的相關制度和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最后,通過定期的預算例會,讓單位領導了解最新的預算執行情況,針對預算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協調、督促、幫助各部門積極完成預算。
通過定期通報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和預算分析,既可以讓各部門了解上期的預算執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也可以通報下一步工作計劃等。同時,也便于財務部門傳達近期的相關制度及規定。
(四)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
目前財務數據、預算管理分析都以電子表格為載體,這就造成數據相對滯后,效率不高,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進行信息化改革后,不僅可以減輕財務部門的工作量,減少計算的差錯,還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減少人為干擾。使各項預算處于可控狀態,保證預算的落實。
信息化建設是復雜的過程,信息化所涉及的內容,要能提高預算資金安全管理的水平,要滿足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需要。在信息化建設中要將單位梳理后的預算編制業務流程和報銷管理流程等嵌入到信息化系統中,明確管控規則和權限,通過數據分析能及時準確的反映出預算管理中出現的差異和問題。另外,還要意識到信息化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過程,需要在實際使用中不斷優化和升級。
(五)完善績效評價和公開制度
績效評價借助于績效指標工具,對公共支出的業績、效果進行評議和估價,從而使財政資金使用更有效率。而公開制度可以讓單位以外的人也參與到預算的過程中,監督預算的執行,從而可以更好的防止腐敗。
在預算績效方面,單位在編制預算時應要求同步編報績效目標,并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完善相應項目績效目標和測算資金的重要依據,每年結束的時候單位要形成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報告,對當年度預算績效管理中基礎工作、績效目標、績效跟蹤、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等進行分析并考核。
在預算公開方面,《預算法》明確要求,經人大批準或政府財政部門批復的部門預算、決算及報表,應當在批準(復)后二十日內向社會公開。事業單位應在完成法律規定的內容基礎上,提高公開的細化程度,不僅將三公經費、預決算報表公開,還要將預算績效、政府采購等內容全部涵蓋,以便更好的督促單位用好財政資金。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財務體制的不斷的改革,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也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進行不斷的完善,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事業單位要結合自身特點,來制定出符合自己單位實際需要的預算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史利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必要性及優化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7(24).
[2]牛利軍.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師,2017(10).
[3]薛敏.論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學習,2017(18).
[4]龔巧莉.全面預算管理案例與實務指引[M].2015.
[5]姚彤.新《預算法》解讀[M].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