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鋼琴是很多國內兒童跨進音樂殿堂的啟蒙樂器。本文從學齡前兒童的鋼琴教學出發,以五種分類教學的方法為例,系統闡釋了學齡前兒童鋼琴的分類教學的特點及方法。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鋼琴教學;分類教學
現如今隨著我國時代地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條件地提升,由早先的“‘技多不壓身”變為了如今“‘藝多不壓身”,我國絕大多數學齡前兒童家長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學習一項藝術技能,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藝術感知力等等。鋼琴自然成為音樂類的首選,也是很多國內兒童跨進音樂殿堂的啟蒙樂器。
一、對民族性鋼琴作品的分類教學
1、民歌改編曲形式的鋼琴作品
這一類型是中國鋼琴作品普遍選用的題材,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深刻展現著鋼琴音樂在我國民族化的發展歷程。民歌改編曲的鋼琴作品通常與民歌的歌詞情意、地域唱腔、自然風貌、人文情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接觸到這類型的改編曲時,首先應該對原民歌的歌詞有所了解,《嘎達梅林》一曲,歌詞是“南方飛來的小鴻雁,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這首歌正是歌頌者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為保護人民利益而壯烈犧牲的傳奇事跡,這才符合了譜例開頭所寫的悲壯的情緒。只有和琴童說明民歌歌詞中所暗含的深刻內容,才真正使演奏能表達出正確的思想感情。
其次,更要考慮到地域唱腔,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很明顯這首《嘎達梅林》同樣具有蒙古長調特點,旋律氣息悠長,音和音之間采用大連線連接,音多詞少。彈奏過程中更要時刻把握這個特點,特別是遇到三、五指跨越四度音程的時候,要保持旋律的連貫性,體會悠長綿延之感。
最后,當遇到更為復雜的民歌改編曲時,不僅僅只有單一的旋律線條,而是用更為豐富的織體展現了當地自然風俗、人文情懷。例如福建民歌改編曲《采茶撲蝶》。民歌來源于生活,更來源于生活中的勞作,福建盛產茶葉,采茶也成了每個當地人的主要勞動過程。曲譜的開頭使用左右手交錯的音程,輕快的曲調體現了采茶活動是輕松、愉悅的氛圍。緊接著右手出現熟悉的民歌曲調,左手使用大切分節奏型伴奏,產生了左右手不對稱的旋律進行,這正是模仿了女子雙手交錯靈巧摘采茶葉時的動作。
可見,民歌改編曲離不開這三個方面在音樂中的體現,只有牢牢把握著民族特點,深入了解原民歌詞曲背景,才能體現出民歌改編曲所表達的情感、節奏、情境和意蘊。
2、民族歌劇選段改編曲
民族歌劇在我國出現的較晚,但二十世紀以來呈現著蓬勃發展的態勢。鋼琴改編的民族歌劇通常是其中的某一個歌劇選段,鋼琴的改編除了表現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更暈染著舞臺背景的變化、烘托著人物情緒的走向。所以在接觸這類改編曲時,通常對歌劇的舞臺場景氛圍、故事情節、人物內心有著密切的關聯。
以民族歌劇《白毛女》為例,讓低齡兒童了解故事情節太過復雜和繁瑣,類似《白毛女》這樣的故事題材低齡兒童也不能完全的理解,更激發不了對其配樂的興趣,所以一般采用對舞臺場景的介紹,讓低領兒童先行體會旋律的意境,場景的基調。如《扎紅頭繩》,這是歌劇開始部分的經典橋段講述了楊白勞父女苦中作樂、喜迎新年的情節。
左手織體普遍采用了活潑的跳音,模仿著喜兒輕快的舞步,也烘托著新年愉悅、熱情的氛圍。右手旋律聲部(除第一小節外)照搬了喜兒《扎紅頭繩》這一唱段的歌詞旋律,其中經典的唱詞有:“人家閨女有花戴,我爹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扎起來。”喜兒因為父親所贈的紅頭繩又唱又跳,展現著喜兒原本善良、樂觀、單純的心態。
3、民族器樂改編曲
二胡、鎖啦、竹笛等民族樂器是最為展現我國民族音樂風韻的,也是我國傳統演奏樂器,民族樂器與鋼琴的結合是中西方音樂融合的必然趨勢。演奏這類型的改編曲時,一定要找出原曲、原作品、或曲中所表現的樂器進行賞析,在鋼琴上模仿這些民族樂器的發聲效果,從而體會民族器樂曲所要展現的原汁原味甚至升華為更豐富的音樂語言。例如《湖南花鼓》,這是作品結合了湖南花鼓戲旋律以及以及花鼓戲的重要伴奏樂器——湖南花鼓大筒。所以這首鋼琴改編曲既可以稱作民族器樂的改編曲,也可以作為戲曲改編曲來看待,但我們在此先有器樂模仿的角度來分析。《湖南花鼓》中第二部分的高潮,也是全曲的華彩樂段,歡快地模仿打擊樂有力而生動的節奏型,這是花鼓戲中更有節奏性地擊打花鼓,作為進入高潮地暗示。
4、現當代歌曲改編曲
由學堂樂歌開始,我國流行音樂繁榮發展,大量膾炙人口、旋律輕快的流行歌曲春筍般遍布著大江南北。這一類型的歌曲隨時代的發展變換著不同的主題,鋼琴改編曲也主要以旋律的變奏為主,洋溢著時代的氣息。例如《到敵人后方去》,是抗日救亡愛國歌曲代表作之一,趙啟海詞、冼星海曲。歌詞雄壯豪邁,極富號召力,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練習曲目前可以先賞析《到敵人后方去》的獨唱、合唱形式,不難發現這是一首明快的進行曲風格。整曲的旋律遵從著歌曲的旋律走向,只是改變了左手伴奏織體以及由弱到強的音量變化。左手伴奏型以跳音居多,這類型的跳音應該遵循樂曲的風格彈得果斷、干凈,而不能隨意的模仿舞曲時出現的跳音。正是因為這首歌曲的是抗戰時期喚醒人民斗爭精神、不畏強敵的救亡歌曲,所以無論在彈奏時或者演唱上都應帶著進行曲風格所特有的嚴格、雄壯、果敢等的特點,切忌兒童習琴過程中的隨意散漫。
5、現當代作曲家創作曲
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涌現出一批中西融合的作曲家,他們利用西方的創作手法并加入中國傳統五聲調式、民族民間音樂等中國元素,創作出豐富的現代派作品。這一類型的作品更加富有幻想性,通常不存在具象化的人物或故事情節,大多數是對一個樂思進行發展或變奏。
以《猜調》為例。教學前對作曲家的生平經歷以及創作背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追根溯源尋找樂思發展。1958年王建中先生不斷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體驗民情,深入人群,以云南廣為流傳的五首民歌為基礎,結合鋼琴音響特點都巧妙地展現出清新的云南民間特色的五首小曲《大理姑娘》、《跟哥》、《猜調》、《山歌》、《龍燈調》,其中《猜調》是由云南彝族民間傳唱的小調改編而成。原曲共有四段唱詞,每段都用“哎喂”彝族的民間襯詞來結束,音樂緊湊,情緒活潑詼諧。整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礎上加入了簡單的引子和尾聲,中間旋律主題使用了十六分音符的輕快進行方式,要求演奏者手指的靈巧程度以及顆粒感的體現,才能表現出曲中所規定的表情記號Scherzevole(詼諧的,幽默的)的音樂情緒。
綜上所述,在對民族性鋼琴作品的學習過程中,所了解的不單單只是演奏技巧,而是對我國多民族文化、各地域地貌、傳統劇目、經典歷史故事等等,都需要有些充分的講解,這便趣味性地教授了豐富的民族知識、地理知識以及歷史知識等。
參考文獻
[1]勞麒諄.淺談二十世紀中期美國教育改革對兒童啟蒙鋼琴教材的影響[D].上海音樂學院,2015.
[2]顧雪婷.兒童鋼琴啟蒙教材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