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欽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學校更加注重教學內容的發展與新課改要求的結合,所以教師應該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新課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就如何對小學語文進行課改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教師完善教學內容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改;教學方法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長期處于壓抑的學習狀態下,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新課改提出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多媒體設備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產生直觀的印象。例如教師在教學《蜜蜂》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給學生播放蜜蜂的有關內容,并對學生說:“同學們仔細觀看視頻中的內容,然后在觀看之后談一談的自己的感想。”學生認真地觀看教師播放的內容,在觀看的時候想還不時發出感慨,在觀看之后,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在觀看視頻之后才知道原來蜜蜂可以準確無誤地找到自己的家。”還有的學生說:“不管蜜蜂遇到多少阻力,經過多少陌生的地方,它總是能找到回家的路。”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都對蜜蜂有所了解,那同學們知道蜜蜂還有什么超能力嗎?”教師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積極地進行討論,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討論的方式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出:“蜜蜂還會跳舞,我覺得它們跳舞應該就像我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樣。”教師聽到學生的回答之后,笑了笑說道:“這位同學說得很好,蜜蜂跳舞就是向伙伴示意,如果蜜源在蜂巢上方,蜜蜂就會跳圓舞,如果蜜源在蜂箱的一百米以外,蜜蜂就會跳擺尾舞。”學生心領神會地點了點頭。教師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帶來的不良的影響,同時有效地貫徹新課改的教學內涵。
二、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提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個性化的原則,所謂個性化原則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客觀發展,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完善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自己的個性化發展。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的時候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為學生確定學習的主題。例如教師在教學《春曉》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將學生分為三組,并為學生確定能夠熟練朗誦《春曉》的任務,學生在小組內開始積極地閱讀《春曉》的內容,一組的學生采用集體閱讀的方式,二組的學生采用一人領讀的方式,三組的學生采用一人一句的方式進行閱讀,在學生閱讀之后,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對《春曉》的內容有了了解,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討論《春曉》的內容。”聽到教師提出的問題之后,學生開始積極地進行討論,一組的學生就其中描寫的景物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其中提到了鳥,還有雨聲。”還有的學生說:“其中提到了風聲、落花。”二組的學生就詩歌體現的情感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其中體現了作者在春天到來的時候的喜悅之情。”還有的學生說:“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自身的個性發展,同時能夠提高自身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三、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教學方法落后,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新課改的內容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內容產生直觀的印象,還能讓學生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學《秋天的雨》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雨吧?”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見過。”教師接著說:“下面請同學們對秋天的雨進行回憶,然后討論一下自己對秋天的雨的看法。”學生積極討論雨的內容,有的學生說“秋天的雨應該是比較涼的,因為家里的老人都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秋天的雨代表了希望,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這個時候的雨會讓我們感受到豐收的喜悅。”然后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看教學中的《秋天的雨》是怎么描寫的。”學生開始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閱讀。這樣不僅創新了課題導入的方式,還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帶入對知識的理解當中,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和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的方式完善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使小學語文教學更加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許小云.試論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6):179-180.
[2]楊艷麗.淺議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情感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4):179-180.
[3]張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20):351-35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