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
摘 要:中國的外交決策理論研究盡管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在引進并辯證評析西方外交決策理論及模式、獨立撰寫理論專著、運用外交決策理論開展案例和實證研究、嘗試為中國外交決策建構理論解釋框架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冷戰后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從維護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而提出的一項國際關系新主張,是中國共產黨在外交戰略思想上的一項重要創新和理論建樹。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中國外交實踐對國際關系理論的貢獻,對國際關系理念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外交;理論;實踐
引言:深入研究外交決策與國內政治的關系,研究中國外交決策及其機制建立理論分析框架、加強理論深度探索、運用外交決策理論對具體外交決策及其過程進行案例分析等方面尚顯不足,甚至還存在諸多空白點。與此同時,西方決策理論的適用性問題、本土化問題、理論與政策的關系等問題也亟待解決。中國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恪守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中心作用;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大力倡導多邊主義,積極開展多邊外交,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中國外交實踐的作用
(1)沖擊了大國政治悲劇的歷史宿命。霸權國與新興大國之間是天敵,必然陷入權力爭斗之中,最終也會以暴力形式一決高低。或是出現霸權鞏固,或是出現霸權替代,國強必霸、強強必爭是客觀規律。結構現實主義認為,這是大國政治不可避免的悲劇,是歷史的鐵律,也是國際體系權力競爭的宿命。近年來,結構現實主義強勢回潮,權力轉移理論再次成為許多分析的依據,也反映了“修昔底德陷阱”論斷的持久影響。而中國的崛起首先要挑戰地區強國,破壞地區秩序;然后,隨著中國進一步崛起,成為全球性大國,則會挑戰國際體系的霸權國美國,兩強競爭的最高形式是體系性戰爭,以世界大戰的形式決定新的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形態。中國在崛起過程中,一直強調保持和發展中美關系的重要性。提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關系原則,進一步增強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
(2)質疑了一元國際社會的神話。外交決策與外交政策關系密切。外交政策是國家的政策決策者以國際行為體或民族國家為對象,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本國的利益,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所采取的戰略、遵循的原則和準則。外交政策和外交決策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著重結果,后者著重過程。如果說外交政策研究關注的是“是什么”的問題,外交決策研究則探討“為什么”的問題,其目的是尋求外交決策行為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兩者的聯系也顯而易見,國家制定外交政策本身也是一個決策過程,決策在國家外交政策制定中發揮關鍵作用,外交決策因而成為外交政策的核心環節。因此,建立地區性國際社會,因為地區性國際社會更容易建立同質性價值和規范。英國學派的觀點是,由于價值和規范是任何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所以任何成功的國際社會都必須是一元化社會,尤其是要具有同樣的價值和規范。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的實踐從根本上質疑了英國學派的這一觀點。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世界文化和文明也是高度多元的。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也就是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特點就是改革與開放同時進行,相輔相成。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參與國際社會,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中國的參與,也勢必將中國的價值理念和原則規范帶入國際社會。中國和世界分享很多東兩,在許多理念上也是共享的。同時,中國又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體,有著自身文明形成的理念與規范。因此,圍繞國家如何制定外交政策以及怎樣進行外交決策等問題,理論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提出了諸多理論假設,并力圖用具體外交實踐驗證理論的正當性,由此推動外交政策理論的發展。
二、中國外交實踐對國際關系理論
國際關系研究的實踐轉向是在哲學社會科學 “實踐轉向 ”的整體背景下發生的,因而揭示國際關系“實踐轉向”的理論內涵離不開對整個哲學、社會科學 “實踐轉向”的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思考現在的全球秩序與過去有無不同,可能首先要看那些影響全球秩序的基本變量是否發生了變化。在我看來,有兩個基本事實并沒有發生改變:一是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由于世界主要國家都是核大國,因此大國間通過戰爭來解決爭端的可能性降得越來越低。二是各國的相互依存度非常之高,而且越來越高的可能性很大,以至于閉關鎖國的代價巨大。這兩個基礎性變量或基本事實,決定了國家間博弈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確立國際規則或秩序來維護和拓展自身利益,同時還必須兼顧他人的利益。國家之間的“游戲”都是在特定的國際規則下“玩”的。比賽的勝負取決于選手的實力,這話對,但不夠完整。從某種意義上講,比賽勝負也取決于規則。舉個例子:100米賽跑,世界上恐怕沒人跑得比牙買加人博爾特快;但如果修改一下規則,比如跑到50米時必須停下來解兩道數學題,答對后再接著跑,那比賽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盡管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表明了這樣一種情形:在很多情況下是規則決定比賽的勝負,或者說,實力如果沒有規則作后盾,其效果至少是要大打折扣的。
規則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絕大多數都具有“非中性”,也就是說,同樣的規則對不同國家意味著不同的事情。這預示著未來全球秩序來自于各國、尤其是各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圍繞規則制訂而進行的博弈。誰都想讓最終建立起來的國際規則對自己更有利,因為只要大家都接受對我更為有利的規則,比賽我就贏了,至少我能占據優勢了。因此,引發全球秩序變遷的基本變量或事實,在于大國之間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美國和歐盟是當今世界兩個產出最大的經濟體,這為它們主導國際規則制訂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過去30年間,由于經濟增長速度和國家規模上的差異,主要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在經濟規模方面迅速趕超。盡管經濟實力和規則制訂影響力之間存在時滯,但未來世界秩序因新興經濟體迅速壯大而有所調整甚至深刻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我們接受力量對比變化導致國際秩序變遷這一邏輯。
中國崛起和參與國際社會勢必將中國的背景知識和思維方式帶入國際體系。而中國的思維方式不是沖突辯證法,而是和諧辯證法。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兩個方面不是必然沖突,而是相輔相成。正題和反題就像陰陽兩極一樣,相互包容、相互開放、相互補充、互為生命的條件。正是這樣的世界觀才會積極考慮新型大國關系,才能認識到不同的兩種力量可以在合作和競爭中達成和諧,不同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規范可以共生共存、相互取長補短。
結束語
中國外交實踐對國際關系有重大影響,國際關系學的天然使命是提供哲學思想和具體方案。要創造出達到國家層次,且具有普遍意義的外交決策(政策)分析理論,包括針對某些國家的外交特色理論,是一個需付出艱苦探索和努力的漫長過程。為推動中國外交決策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加強外交決策與國內政治關系的研究;加強中國外交決策與國際體系結構關系的研究,正確認識外交決策理論的作用,革新研究目標和思路,為國際關系理論做出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蔡瑞艷,靳利華.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性貢獻(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03:93-99.
[2]李石生.馬列主義對國際關系理論的貢獻與發展[J].外交學院學報,1992,01:24-28.
[3]蘇長和.從關系到共生——中國大國外交理論的文化和制度闡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01:5-25+156.
[4]門洪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的責任與擔當[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03:4-25+155-156.
[5]李美幸.中國對國際關系民主化理論與實踐的卓越貢獻[J].法制與社會,2006,23:156-158.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