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敬獻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提出在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是相互綜合的,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開展美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滲透教學綜合,挖掘豐富題材,力求讓它們有效融合,互相協調,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能力,發展想象創造力,提升豐富的知識能力,培養他們發現美和表現美的能力。
關鍵詞:美術;小學語文;綜合;教學
在課程改革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加快了基礎課程的綜合性,實施了課程重組,在學習方式上也特別強調向著綜合性學習方向的變革。打通學科壁壘,強調學科之間的綜合與相互滲透,是所有學科教師共同的任務和目標。如何在教學中將美術與小學語文相互滲透,引導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通過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去感受領悟、在實現自我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挖掘潛能,形成智慧,在陶冶中形成“真、善、美”的人格素質。幾年來,我在滲透教學中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詩畫同聲
古人云:“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表明詩畫兩種藝術的關系密切,都是在一定的感情指引下聯想創造,不論是言語還是形象,對于培養想象力、提高創造能力都是有幫助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目標提出,小學階段要求“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美術與古詩有機結合,課堂教學中通過畫古詩去表現不同的古詩故事和意境。當孩子們將古詩表達的古詩意境變成視覺表現時,就創造了引人注目的畫和特定的故事情節、歷史背景去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促進他們成長。
二、日記寫真
平時檢查學生自由創作作業時,發現學生的作業大多內容空洞,基本是《超人打怪獸》和《植物大戰僵尸》之類的故事,表現重復單一,個別學生就算是畫了生活中經歷的真人真事,內容一般化、概念化。因為缺乏深刻體會,作業缺乏感染力。是學生對生活缺少體會,還是體會畫不出來?在和學生溝通時,學生的答案是,不知道畫什么?覺得生活中沒什么事可以畫,有些學生則說想畫東西,但畫不出來。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都有寫日記的習慣,而日記是兒童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記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的一種形式。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將文字訓練與美術創作進行結合,無疑是解決學生作業內容空洞的新途徑。因為有了文字的記載,學生對經歷的事情記憶猶新,通過日記的方式,學生對這一事件有所體會,正是有了文字的輔助,學生在創作表現中就能走出無事可畫的困境,畫面也就真實豐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圖1-5)
三、主題繪本
松居直曾經說過:“繪本里有非常出色的文章,非常出色的圖畫。”繪本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故事,表達特定情感,主題的讀本,通過繪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織、互動來說故事的一門藝術。繪本中的圖畫富有藝術表現力、有豐富的細節等待孩子去發現,并能夠和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連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引起孩子的共鳴。
在教學中注重發掘學生作文中的主題,引導學生從細處入手、點滴抓起:培養學生日常觀察能力,注重感受體會來豐富學生的見識,提高作文能力。
教學中把繪本與主題作文有機結合,鍛煉學生從題材到主題、從生活到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這一創作規律,反復推敲自己所選擇的題材,不斷探索。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深化思想認識、不斷進步的思維過程,進而培養學生通過艱苦的藝術實踐去養成優良的生活品質。
美術與小學語文的學科教學滲透,有效激起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創造了展開想象的翅膀途徑,進一步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對生活的認知和感受,提升創造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增強繪畫表現的欲望,達到了美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互相共贏,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郭雯霞,徐小潔,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