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寶明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極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也有效實現了教學目標。結合小學教學實際,探討了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教學效率
自信息技術普及以后,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水平,將信息技術合理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形成創新能力,而且也讓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牢固掌握知識,實現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應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在傳統數學課堂中,由于小學生比較好動貪玩,課堂上總是嘰嘰喳喳,課堂紀律得不到有效保證,教師上課時常被打斷,課堂效率受到嚴重干擾,對于此種現狀,很多教師倍感頭疼,不能采取有效手段解決此類問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達到很多預想不到的效果。恰當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教學,能夠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動態地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將輕松理解知識點,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圓”這個幾何圖形時,如果用傳統教學手段,很難將知識點講清楚,也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清楚看到什么是圓,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點,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這種圖形。這樣一來,就可以抽象出角這個幾何圖形,從而巧妙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既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課堂教學也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應用信息技術,拓寬教學形式
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特點,生性貪玩,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這需要教師合理采用各種教學方法,通過新穎、有趣的方式,確保學生目光始終放在課堂上。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有效拓展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也能得到提升。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些幾何圖形的主要特征,教師可以摒棄以往單純講解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活動實踐的場所,發動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對此,教師要將信息技術充分利用起來,組織學生開展互動式游戲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鼠標拖拽等形式將三角形等多邊形畫好,并利用這些圖形拼出漂亮的圖案,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手段,還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應用信息技術,培養思維能力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學生上課比較呆板,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很多學生對數學提不起興趣,從而出現兩極分化現象,這非常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有效培養學生思維,導致學生厭學、跟不上節奏。而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將新知識發現與形成過程生動呈現出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容易。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時間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抽象、復雜的概念,而學生又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所以學習上存在很大難度。教師若是按照傳統教學方法那樣,為學生單調地進行講解,則學生會產生枯燥的感覺,對時間的概念也認識不準確。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個小朋友一天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各時間段主要做了哪些事,這樣學生能夠感受到時間與自己實際生活的聯系。為讓學生了解1小時等于60分鐘的概念,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動態地演示出來,學生觀察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后,準確認識了時與分。接下來利用動畫演示與色彩變化,讓學生知道時針走一大格,分針剛好走一圈,這樣就學習了本節課的內容。
總之,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了很多便利,讓教師的教學手段得到很大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也得以明顯轉變,為了將信息技術手段用到實處,用得恰到好處,教師應該抓緊小學數學的教學特點,結合多媒體優勢,將教學難點、重點用多媒體展示的方式進行突破,讓學生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參考文獻:
[1]谷景娜.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23):146.
[2]袁生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6(1):145.
[3]張甜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J].新課堂,2015(11):4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