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再生 鄭為勤
1.個體預學
個體預學形式包括文本預學和在線預學。文本預學中,學生根據教師設定的目標清單進行靜態的自主預習教材內容,通過閱讀、思考,內化知識;在線預學包括解讀分析微課視頻或上網查資料,并完成教師推送的預設問題、在線測試。
2.集體研學
對預設問題的預學成果進行觀察,個體點評或組織集體研討、診斷、評價;對學生生成問題組織集體研討,暴露思維過程,分享所思所想的成果;對學生存在問題進行剖析,探究原因,并答疑解惑,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指導性梳理。
3.群體助學
群體助學指個體間、群體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方式,學生將遇到疑難問題上傳到微媒體平臺,尋求群體性幫助。微媒體平臺具有儲存、回放功能,微課以日積月累形成的典題集、錯題集隨時隨地幫助學生學習。
下面以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一節《投影與視圖》為例進行分析。
1.視頻播放,引出課題
教師播放杭州G20峰會文藝晚會芭蕾舞表演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反思:視頻播放引入對“投影”的研究。農村學生知識面比較狹窄,教師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鮮事物,可引發學生對新事物的濃厚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2.任務清單,文本閱讀
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文本閱讀。①形成投影現象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中心投影?②通過課本第125頁“做一做”,你發現物體影子的變化情況是怎樣的?③中心投影的有關畫圖依據是什么?④你認為點光源下影響物體影子長度的一些因素有哪些?
教學反思:讓學生先進行文本閱讀,列出容易混淆的概念。對重要的定理的生成與運用,教師可設計較靈活具體的思考題,使學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通過預學,學生感知教材能力提高,有助于聽課集中注意力,增強學習主動性,培養自學能力。
3.答疑解惑,知識構建
(1)“投影、中心投影”的概念。
師:通過閱讀,你們能說說什么是投影現象嗎?這個概念中的關鍵詞是什么?
生:投影現象的三要素是物體、光線、投影面。
師:什么是中心投影?什么是平行投影?你能區別它們嗎?
生:中心投影光線從一點發出,是射線束(無限遠);太陽光的光線是平行光線。
媒體演示: 點的投影(關鍵點)—線的投影—面的投影;折線(幾何圖形)、曲線、球體、曲面的投影。
(2)點光源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情況(課本第125頁“做一做”)。
錄制微課:取一根小棒和矩形紙片,用手電筒去照射小棒和紙片。①固定手電筒,改變小棒或紙片的擺放位置和方向;②固定小棒和紙片,改變手電筒的擺放位置和方向。
觀看微課: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影子發生的變化進行描述。教師播放課前錄制好的“做一做”的微課,讓學生直觀感受。
師:你能總結點光源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嗎?
生:手電筒和物體改變其中之一的位置和方向,影子都會發生改變。
(3)中心投影的有關畫圖。
例1:如圖1,AB表示路燈,CD與CD′表示王東所在兩個不同位置。你能畫出王東的影子嗎?
(學生介紹畫法并用實物展臺展示成果,總結作圖方法:投影中心、物體頂端、影子頂端三點共線。)
例2:如圖2,你能找到路燈燈泡所在的位置嗎?
總結:形成中心投影的光線是相交的,而交點就是光源的位置。投影中心、物體頂端、影子頂端三者知二求一。
教學反思: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影子發生的變化進行描述,教師播放課前錄制好的“做一做”的小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4.合作提升,集體研學
①一個人在路燈下行走,他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②高矮相同的兩個人在這盞路燈下的影子一定一樣長嗎?如果不一定,那么什么情況下他們的影子一樣長?③高矮不同的兩個人在這盞路燈下的影子有可能一樣長嗎?④燈光下影響物體影子長短的因素有哪些?
(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想法,利用畫圖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結論,并請代表進行全班展示。教師用幾何畫板動畫演示。拖動AB,可改變物體與光源的距離,并觀察影長BC的變化情況。拖動點A,可改變AB的長,從而形成高矮不同的兩個人。)
教學反思:對點光源下影響物體長度的因素的分析,要用數學語言描述還是會有一定困難,借助幾何畫板的動畫演示則能突破學習難點。
5.梳理總結,布置作業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投影中心、物體頂端、影子頂端三點共線。②你在實驗和探究的過程中有哪些感受?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你還有哪些疑惑需要解決?
教學反思:教師引導歸納知識與思想方法。微課可以供有需要的學生再次觀看,并提示學生根據測試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復習鞏固。
1.回歸學生的固有角色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體,在“微媒體互動學習模式”下,學生扮演了固有角色。課堂中,學生自主閱讀、交流討論、協作釋疑、鞏固反思;在課后,學生選擇微視頻觀看方式、次數、進度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2.信息技術價值最大化
在微媒體平臺的環境下的個體預學,知識是由學生自主生成、主動建構的。集體研學,能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問題意識,使學生獲得對知識的更深刻理解。群體助學,根據學生需要,展示了問題提出、活動探究、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整個過程中,學生經歷的內化過程在媒體的運用下是自主的、共享的。
3.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微媒體平臺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系統,給學生互動學習提供了便利、快捷的學習環境。一是實現超前學習、回放學習,滿足學生處處學習、時時學習的愿望,增強農村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二是提升農村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認知,增強思維,促進課堂教與學的效益、效率與質量的同步提高;三是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有個性化的健康成長。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潘凌云.信息技術智慧課堂的構建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5(5).
[3]石映輝,楊 浩,吳 砥,等.信息化學習終端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效分析——以中學數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