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琦雪
【摘 要】2015年的“兩會”上,“互聯網+”正式被提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互聯網對各個行業的整合和引導作用越發凸顯。在“互聯網+”行動的龐大體系工程中,農業顯然屬于重點和難點。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以及積極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是“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業產業鏈;農村電子商務
一、關于“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的內涵與基本特征研究
李圣軍認為,根據“互聯網”和“+”的概念界定可以將“互聯網+現代農業”界定如下: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社交互聯網等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改造升級現代農業,從而實現兩者的融合式發展[1]。陳紅川認為,“互聯網+農業”指的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從計劃、生產、銷售、服務、金融各環節改造、優化、升級傳統農業產業鏈,重構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把傳統農業落后的生產方式發展成為新型高效的生產方式。“互聯網+農業”中的“+”,并非兩者直接的拼湊組合,而是基于互聯網平臺和通信技術,傳統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2]。
二、“互聯網+農業”現狀
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概念正深刻改變傳統農業,使農業生產更加標準化,管理不斷規范,流通日益快捷。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迅速,“互聯網+”在農業物聯網、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也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是當前仍舊存在發展中的問題,首先,“互聯網+農業”仍存在觀念比較落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商業模式不夠完善等問題。其次,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文化水平相對不高。這些勞動力素質偏低,專業人才更為缺乏,難以吸收、消化新技術。再次,農業互聯網難以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信息收集、軟件開發、硬件建設、網絡運營資金缺乏,一定程度上影響現代農業進程。因此要重視農業網絡化建設,利用互聯網為生產和市場構建信息分享平臺,以市場為導向,面向目標,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三、“互聯網+”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一)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深層次原因不僅是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失靈問題,而且也是農業產業鏈自身結構不合理的問題[3]。合同形式的“龍頭企業+農戶”,屬于產業鏈上下游單位之間協調控制的一種方式,二者互補,但是既有利益也有沖突。完全縱向一體化,這種形式的產生與市場失靈是緊密相連的,一方面為了減少市場交易費用,另一方面是為了規避與交易方式有關的契約后機會主義行為。缺點在于縱深越長、涉及環節越多、產地分布越分散,其食品安全風險概率就越大[4]。農民合作社,由于利潤共享可以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但目前大部分農民合作社智力機制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適度的橫向規模化和縱向一體化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政府方面建立政府一體化監管機制和質量信息可追溯機制。
(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
個人認為本文重點在于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品質提升,電子商務等。現在做農業互聯網或者電商平臺的考慮的都是提供渠道或者如何銷售產品,但忽略了農民除了銷售農產外的其他需求。農民真正需要的,可能并不是以低廉的價格購買農資等,而是需要如何實現作物高產,需要賺錢,這才是實質。所以做“互聯網+農業產業鏈”一定要做好服務,當你能為顧客解決問題時,顧客一定會對你乃至公司產生依賴,吸引顧客以及保留顧客。一些農業相關的APP,雖然目前也有很多不成熟地方,但是服務的切入點比較好,通過幫助解決問題來吸引用戶,至于賺錢那是之后才需要考慮的。個人覺的做農業互聯網,首先是解決問題,提供服務,次要是銷農資和幫助農產品傾銷。
(三)積極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強調農業互聯網人才的培養,確實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與互聯網相融合的背景下,傳統的互聯網或者電子商務人才是不夠的,更需要培養專業的額農村信息化人才。以本人根據以往調研調研時候所觀察到的農村淘寶,農村電商等網點為例,目前許多電商平臺原本想要搭建的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雙向分銷的渠道現如今農村到城市的這條分銷渠道的作用弱化了,更主要的是將更多的產品銷往農村。在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的這個方面的起到作用并沒有很大。個人認為這之中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缺乏既懂得農產品特征有電子商務運營規律的人才,現在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僅僅將原有的工業商品銷售換成了農產品去銷售而已,并沒有針對“農產品”形成一個專業性的銷售領域。除了農產品的的銷售方面以外,個人認為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環節中都應該注重專業型人才的培養。
四、現存的問題及思考
產品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問題在于上游。也就是農產品的品控。品控就是一個從原料把控、生產加工、產品制成、成品檢測到成品入庫、以及售后質量的跟蹤解決等全過程,包括完整的質量控制和管理鏈。在產業鏈的縱向結構上,以合同形式的“龍頭企業+農戶”和縱向一體化為例。這兩者都是目前產業鏈的主要模式。合同形式的“龍頭企業+農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的土地是集體的,甚少有抵押物,導致違約成本太低,合同不能在根本上消除農民的機會主義行為,尤其是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而且因為土地零散,小農的分散經營模式未改變,企業對農產品的監管任然存有盲區。其次,個人認為,小規模種養殖想要實施農產品品控的可能性很小。土壤檢測、測土施肥、查農殘等沒有辦法在零星的土地上得到統一化和標準化的實施。現有農產品線上或者線下的銷售占了消費者迷信“原生態”的便宜。如果說規模化生產,因為對于澆水、施肥、生長周期等都有著嚴格的控制,農作物成熟時間相同,并且大小、重量也差不多。事實上,如果農戶生產的東西質量是合格的,并不太存在銷路不暢的問題,真正沒法賣出去的大都是質量中下的產品。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個人認為還是進一步的城市化,推進農業的集約化生產,用標準化生產的模式來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問題。首先,農產品生產和購買的主體都是企業,利于雙方在訂立合同契約,企業的違約成本要遠遠高于個體。其次,利于形成質量追溯系統。建立質量信息可追溯制,也是降低監管成本和生產風險、保證農產品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此外,標準化生產的產品質量也比較統一。最后,企業可以很大程度上規避風險,以及抵御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樣種植企業可以提前安排種植的規模和方式,以及銷售渠道,這樣利潤是可期的,企業的員工可以拿到穩定的工資,而不必擔心來年價格的漲跌對自己收入的影響。本文所說的“種植企業”可以是龍頭企業,也可以是合作社的形式,如果是合作社的話由本地的種養殖大戶或者當地聲望高的人共同參與更有利于外人參與到當地農村的經濟活動中。
【參考文獻】
[1] 李圣軍. “互聯網 + 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融合架構與模式[J]. 經濟學研究, 2016, 14(3): 11-17
[2] 陳紅川. “互聯網 +”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 2015, (16): 143-147
[3] 華紅娟, 常向陽. 供應鏈模式對農戶食品質量安全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 2011, (9): 108-117
[4] 譚天明. 應重視在農業生產環節解決食品安全問題[J]. 經濟縱橫, 2011, (9):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