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 要】當代文學批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當代作家作品的評論要經得住時代的考驗,即經得住多少年后大多數讀者的考驗,經得住世界文學普遍標準的考驗。這里說大多數,意思是無論怎樣偉大的作家,都會長期存在爭論,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夏洛蒂 勃朗特、村上春樹……,這是正常的現象。但無論如何,在經歷了長期的流傳之后,大多數乃至絕大多數的讀者的共同毀譽褒貶畢竟是無法動搖的無字豐碑。因此,對畢淑敏的小說創作的評論如果從這樣的思考和標準出發,就應力求提出經得起時代考驗的觀點和看法。這個態度要求于批評的不僅包括褒揚,也包括坦率的批評,這是批評的職責所在。
【關鍵詞】畢淑敏;小說;不足
一、藝術表現方法的得失
很顯然,畢淑敏的作品題材開闊了當代文學的表現空間。以青藏高原生活經歷和醫學經歷為素材基礎的小說家,尤其是女小說家,畢竟很少見。因此,畢淑敏的創作增添了當代中國文學難得的題材品種。關鍵是,她的小說創作并非滿足于奇異景觀、傳奇色彩、醫學案例的描寫,而是以女性的特有感受描寫出商寒山區的軍人生存境況,以及世俗生活的人生創傷與救贖,在廣闊雄大的自然與社會的背景中藝術地再現人生命運的沉浮、是非善惡的沖突,伸張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尊嚴,正義的抗爭。她的許多作品固然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但作家在藝術表現方法乃至藝術觀念基礎方面存在的局限與不足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雖然以畢淑敏的小說創作為中也內容,但也試圖以她的創作為出發點,進一步探討和她的創作不無關系的廣泛的藝術表現問題和文學運動原理。鑒于每個作家都是和他或她所處的時代生活、歷史傳統必然地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本文將從藝術方法及其觀念基礎的角度總結她在創作上的局限和缺欠,便展示她的創作所反映出的普遍的文學現象和學術問題,為這些現象的再認識和問題的積極克服做出努力。
首先是懸念藝術的運用。在畢淑敏的大部分小說中,我們都不難看到懸念,甚至是復雜的懸念的運用。從總體上與其他民族的文學加比較,懸念是中國文學傳統中特別突出的美學特征。從漢魏之際的逸聞志怪小說,到唐宋傳奇話本,以及明清白話小說,懸念始終為作家們所喜愛,成了作品激發讀者興致、滿足讀者也理的利器。這傳統無疑是與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好奇也理和婉轉情趣相聯系的,也是千百年來國人固于封閑單調的生活環境,總想尋求異常事物的刺激所導致的結果。畢淑敏在長期的小說寫作中自覺地利用懸念組織情節、描繪行動,從而使懸念成了檀染故事和刻畫性格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但是,懸念若過度明顯地暴露出最后的結局,就會使結局不再吸引人,作品的趣味就會有所損失,而借此傳達的藝術內涵也會顯得平庸。畢淑敏的部分小說顯然犯了這一忌諱,毫無疑義地必將得出的結局使作品失去了設懸的意文。
此外,懸念與惡劣的情節化有必然聯系,這兩者往往共同賤害嚴肅的現實主義創作。在《血玲現》等作品中,人們不難看出附著在懸念之上的大量曲折離奇的情節,令人眼花緩亂目不暇接,成了典型的情節劇6這些對懸念的失當運用都從反面說明了追求眼球對現實主義創作的嚴重損害。原因在于,現實主義歷來主張社會意義的張揚,甚至并不諱言社會批判的功能,而濃重的情節化和人為痕跡明顯的懸念設置無疑都會壓倒作品的認識價值和批判意義,將讀者的關注和興致都引向曲折離奇的故事,使人們的思考淹沒在情緒的緊張之中。
俯視的視角,是畢淑敏小說暴露出的一個致命弱點。由于作家出身優越,素來受到制度的呵護,因而在世界觀和思想情感方面無形中帶上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和明顯的政治自信。這種創作主體的社會屬性和政治立場固然賦予她的作品一種堅定的信念,但也助長了她的創作中的主觀色彩。在許多作品中都出現了主題先行、題材決定、傳奇色彩、意識形態痕跡,以及無處不在的說教因素。這些痕跡和因素雖然常以幼稚的嚷叨傾訴而出,但由于披上了溫情和感傷的外衣,仍具有十足的感染力和欺騙性,因而也就對她的創作成就,對讀者大眾產生了隱蔽的損害作用。
二、作家個人經歷的雙面刃
在畢淑敏的小說創作中,她的個人經歷的印跡十分明顯,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因為個人化的因素過于強烈往往損害文學的現實性、大眾性、超越性,這是個人經驗對廣闊現實、大眾體驗和歷史庭勢的有限性和片面性所決定的。如果一個作家對送種危險有充分的警覺,就會自覺地規避甚至克服之。但若對其重視不夠,則會在創作中經常流露出有限性和片面性的害處。上述畢淑敏小說中的諸種不足之處如疏離平民視角、官方話語的問題便和她的出身、從業、地位不無關系,而作品的過于情節化和人物類型化又和所受的文學教育不無關系,至于軍旅小說中雄健有余而細膩不足的特點,則顯然和從軍經驗連在一起。
由此可見,作家的個體經驗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方式和影響程度可謂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但有些個體因素或個人經驗卻是每一個體或普遍個體將要共享的,比如時代氛圍、重大社會事件、基礎教育等,這些經驗構成時代生活的普遍背景,作為文化的時代特征進入作家主體的意識,會賦予作家創作以相對普遍的特征。相比之下,有些個體因素或個人經驗則作為獨特的個人經歷和個人感知產物,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它們由于經驗的內在性、獨特的生理學基礎、個體遭遇的獨特性等,對作家個體具有更為直接而強烈的塑造作用,則構成了作家作品研究不容忽視和小概的對象,例如作家以個體主體的身份所經歷的出生、從業、婚姻、事業成敗、死亡等,這些個人經歷資料有如一份雙重意義的資源,既是作家創作的動力和素材,是文學批評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極高的價值,同時又容易將作家的創作納入個體經驗的小圈子,疏離作家和大眾的深刻聯系,限制作家的超個人、超現實的藝術創造。
【參考文獻】
[1]王家琳.淺析畢淑敏小說的敘事手法[J].作家, 2010(24):15-16.
[2]任向紅.悲憫與救瀆——畢淑敏小說《紅處方》淺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