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蕙媛 段恒通
摘要:課間音樂作為一種背景音樂對個體認知活動會產生一些影響。而現在我國對課間音樂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并沒有重視起來。該文在前人研究背景音樂的基礎上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對象,考察課間音樂歌詞語種類型的不同對被試學習英語的影響,該研究可以彌補前人在這方面的不足,對學習英語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課間音樂;小學五年級;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203-01
課間音樂歸根結底是一種背景音樂,簡稱BGM(BackgroundMusic),是一種非鑒賞性的音樂,借助這類音樂美化生存環境已成為人類的一種自覺追求。在當代社會,音樂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將背景音樂引入教育領域在我國還是一個有待研究探討的新話題。在學校教育中,將背景音樂引入課間就是一種新的嘗試。在我國,小學通常以40分鐘為一節課時長,課間間隔為10分鐘,雖然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雖有所提高,但對于40分鐘的課堂依舊會出現厭惡、煩躁等消極情緒,會嚴重阻礙他們的學習。課間音樂可以掩蓋公共場所的環境噪音,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所以,應充分利用10分鐘的課間,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調節。
已有研究發現,在人們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音樂信息會對大腦功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表現為記憶力增強、思維活躍。同時音樂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將頭腦中的分散信息進行組合,從而使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此外,播放課間音樂對于調節學生的情緒、減緩心理壓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研究者對于音樂對學習的影響有著不同的觀點。許多研究表明背景音樂可以促進學生們的學習。20世紀80年代,保加利亞哲學博士、心理學家Lozanov創立了“暗示教學法”的學習方法。他認為舒緩優美的古典音樂有助于緩解緊張,使音樂節奏與信息輸入的節奏協調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有所集中、大腦活動能力增強。20世紀80和90年代,Rauscher及同事研究的“莫扎特效應”使人們對背景音樂的功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要求36名本科生在做智力測驗之前聽10分鐘莫扎特的奏鳴曲。測驗結果表明:聽音樂的學生的測驗成績明顯高于沒有聽音樂的學生。這一結果引起廣泛關注,促使很多學校將莫扎特的音樂引入學校作為背景音樂。而后的很多研究都證實了“莫扎特效應”的存在。這些研究結果也使中國很多學者對音樂在教育方面的影響越來越重視,由此開始了探索之路。
當然,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背景音樂會對認知任務有消極影響(Furnham&Strabc;,2002)。在背景音樂的歌詞語種方面,Takashashi發現純音樂、母語歌曲、同旋律的外語歌曲三種音樂對段落再認有消極作用,對段落理解類問題沒有干擾。我國的學者李寧寧、周天紅、孫凌認為在音樂中增加歌詞實際上是增加了音樂的復雜性,因而有歌詞的復雜音樂對記憶的干擾作用顯著高于沒有歌詞的簡單音樂對記憶成績的干擾作用。Salame和Baddeley實驗證明,歌詞這一因素大大增加了對記憶的干擾程度。歌詞為已學過的熟悉語言時,則會干擾視覺呈現的任務:歌詞如果為陌生語言時,干擾程度會大大減弱。
不同人對北京音樂的喜愛程度也會有所不同,而對個體產生的作用也會不同。20世紀80年代,丹尼爾教授在126名大學生中發現有一邊聽音樂一邊學習的習慣的男生,認知測驗成績好于沒有這個習慣的男生。也有研究者發現聽喜歡或不喜歡的音樂的序列回憶成績間無差異,說明音樂偏好并不影響回憶成績。
音樂類型的不同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更進一步來講,同一類型的音樂中的歌詞語種的不同同樣會對學習這一認知活動產生不同的影響。為研究結果具有可驗證性,我們選取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被試,而閻國利(1991)研究表明,聽覺場合的干擾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逐漸減弱的趨勢。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的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發展并占主導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以及注意的廣度、分配和轉移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所發展,另外,小學五年級正處于認知水平上升以及養成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以該年齡階段的學生為被試是較為合適的選擇。第二語言的熟悉度是介于母語和完全陌生外語之間的。在我國,第二語言便指的是英語。就當前而言,我國針對課間音樂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的研究并不多,而這項研究可以彌補前人在這方面的不足,并且對中國學生如何學習英語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綜合以上可以發現,背景音樂對于學生學習的影響還有所爭論。有些研究者認為課間音樂可以對個體行為有著積極影響,也有研究表明課間音樂對人的認知活動起消極影響或影響不大。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注意個體差異以及任務難度,著重考察歌詞語種對小學五年級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擴充關于課間音樂影響的可驗證性結論。
指導老師: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