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瑤 郝天禎



摘要:漢字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以其所具有的獨特視覺形態與潛在意蘊并廣泛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中,并承載著重要的視覺價值與文化價值。在當今高度重視“創新發展”的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關于漢字意象化設計的重要性愈發明顯,成為改善漢字設計作品表現形式單一性、片面性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礎上,本文從視覺傳達設計、漢字意象化設計相關理論概述出發,進一步研究了漢字意象化設計中“形”與“意”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實踐應用案例,就基于視覺傳達設計視閾下漢字意象化設計的應用進行了分析,以期探尋漢字意象化設計新思路。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漢字意象化;圖形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139-02
一、前言
漢字藝術經過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已具備豐富的美學內涵與文化價值。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隨著視覺傳達設計市場要求的不斷提升,作為視覺傳達設計重要組成部分的漢字設計得到不斷發展,在媒體廣告、影像制作、建筑裝飾、商品包裝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此背景下,關于文字意象化設計的研究得到人們越多越多的關注,曹方(1995)在《略論漢字字體圖形設計》中就漢字意象化與表象化類型進行了分析;余秉楠、曹方等學者、視覺傳達設計師在2013年“漢字字體設計”研討會中,就漢字設計審美價值與民族核心價值體現進行了分析,指出漢字設計中“意”的表達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基于文獻資料分析發現,關于視覺傳達設計視閾下漢字意象化設計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本文從視覺傳達設計角度出發,以漢字意象化設計為研究對象,對其應用進行了理論與實踐分析,以供參考。
二、相關理論概述分析
(一)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有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十九世紀歐美的“印刷美術設計”(Graphic Design,又被成為平面設計或圖形設計),流行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東京舉辦的“世界設計大會”,其內容主要包括雜質、報刊、印刷宣傳品、海報等的設計。隨著科學技術創新發展以及人們審美理念的轉變,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視覺傳導設計內容得到延伸與拓展,視覺傳達設計行業得到迅速發展。雖然我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起步較晚,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發展速度較快。現階段視覺傳達設計行業在中國經濟市場中占據重要比重。隨著近年來視覺傳達設計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實現視覺傳達設計創新發展成為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而要想實現其創新發展,需從視覺傳達設計基本要素入手(包括文字、圖形與色彩),進行再設計與再創造。就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文字設計而言,所有形式的文字皆具有“圖形”的含義,其在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彰顯著一定的藝術價值與情感氣質。因此,在文字設計字體結構創新設計的同時,應注重其內在意蘊的凸顯,實現文字意象化設計。
(二)漢字意象化設計
文字意象化設計是文字設計體系中的一種重要變現形式,是在進行漢字圖像化的同時,通過深入理解文字內涵與意義,依據文字字體結構特征進行文字藝術化、視覺化與意象化的設計活動。視覺傳達設計中,實現文字意象化設計不僅能夠進行信息的高效傳遞,也有效增強了視覺傳達設計的視覺效果。
在《說文解字》中“意”的解釋主要為:“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將其滲透到設計藝術領域,“意”側重于設計作品對設計理念與設計者思想情感的表達,是基于情感體驗(包括設計者與受眾)上形成的藝術審美與信息認知活動。“意象”主要是指,基于創作主體(設計師)獨特的情感活動,將客觀形象進行創造,形成新的藝術形象體,實現“意”與“象”的有機結合。就漢字設計而言,其“意象體”主要表現在“漢字本身文化”、“時代文化”、“區域文化”、“時尚文化”、“符號意象”、“行業本質特性”、“個人情感理念”等方面。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下的漢字設計中,要求文字在進行信息傳遞的同時,以其所表現的形象特征,進一步增強信息視覺表現力,提升信息情緒。這正是漢字意象化設計的基本特征,在“立意為本”的基礎上,將文字所具有的內在信息本質傳遞到漢字設計形象上,實現漢字“形”與“意”的有效融合,進行給予受眾不同的視覺體驗,使其通過感知體驗對文字所要傳遞的信息進行深入理解,并與設計師思想與情感達成共識,加深設計作品印象。
例如,1899年(清光緒25年)劉廷桂在登泰山后,為泰山進行題字時,則依據文字意象化設計理念,將“凰月”進行了在創作,即去除繁體字外包圍結構,以隱喻的手法表達“風月無邊”的意蘊,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題字的視覺感染力。又如,美國著名圖形設計師保羅·蘭德(Paul Rand)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設計的招貼(如圖1所示)。在設計過程中保羅·蘭德通過分析人與二維空間之間的關系以及作品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探尋設計新思路,在此技術上,利用蒙太奇手段分解文字語言,從文字諧音中挖掘可表達文字意義的表現物,并通過符號圖形重組,進行信息與招貼主題的傳達。即,在背景設計中通過調整黑色與白色的比例,進行受眾注意力引導,凸顯招貼主要內容;借助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的縮寫“RM”,傳遞IBM產品形象,通過“綠樹”、“橙色圓”、“循環箭頭”、“方向盤”等符號組合,傳遞“環境保護”(Environment Protection)、“能源節約”(Energy)、“資源保護”(Materials Conservation)以及信息資源“共享”(sharing)等意義。從整體角度出發,其文字設計有效的實現了“形”與“意”的統,嶄新出文字再創作的文化與藝術價值。
三、基于視覺傳達設計視閾下漢字意象化設計的應用
結合視覺傳達設計與漢字意象化設計相關理論概述,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創新應用策略,以期彰顯行子意象化設計理念,認知視覺傳達設計中漢字意象化設計創作新思路。
(一)從地域文化入手,進行漢字意象化設計應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漢字意象化設計需注重信息識別性、設計整體性、藝術性、協調性與重點內容突出性的原則的有效遵守,從而實現文字設計的“形神兼備”、“意象合一”、“文化與審美共顯”。在此基礎上,進行漢字意象化設計時,可以地域文化為創意點,進行漢字文化底蘊的深入挖掘,實現漢字“意象、意境、意趣”的有效提煉,并將其應用于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提升設計藝術性,強化視覺傳達設計信息可識別性。例如,由石昌鴻先生設計的《絕對貴州》海報(如圖2所示),實現了漢字意象化設計的有效應用。從海報整體結構來看,文字設計的信息可識別性相對較高,將“絕對貴州”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進行有效傳播。其次,就每個漢字的設計而言,皆進行了意象化設計,其中“絕”字的設計,則依據貴州當地居民居住特色與建筑風格進行具體體現,實現“形”與“意”的有機結合;“對”字則通過具有代表性圖形元素的有效組合,充分彰顯貴州所具有的紅色文化;“貴州”兩個字的設計,則是以當地具有代表的文化(包括茶文化、銀飾制作、釀酒工藝、蠟染工藝等)為設計元素,通過漢字分解與圖形組合的形式,進行漢字設計再創造。該設計不僅將漢字所要傳達的意義進行了清晰展現,有賦予了漢字較高的藝術審美性與視覺表現力。
(二)以藝術審美為創意點,進行漢字意象化設計
《莊子》有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是莊子對“語言”的解釋,他認為,語言是進行信息傳達的工具,“言”的宗旨在于實現情感的有效傳遞,實現“得意而忘言”的目的,從“言”中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基于此審美理念,在進行漢字意象化設計過程中,應注重“意而忘象”視見覺效果的追尋。在此過程中,可以圖形為信息傳達的載體,依據漢字結構特征,進行漢字外在形象的改變,增強漢字設計藝術審美性。在此過程中,需遵循漢字意象化設計識別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進行“形”與“意”設計的有效把握。例如,某市“第五屆傳統舞龍節”中的一幅招貼設計(如圖3所示),設計師依據“舞”字的結構特征,將其進行拆分,在保留上部分漢字結構的基礎上,以圖形“龍”的形象進行下半部分的設計,實現漢字意象化設計的有效應用。受眾通過觀看招貼,可明確認知“舞”字本身意義,并基于圖形感知招貼設計主旨。由此可見,從藝術審美角度出發,借助“形”提升“意”的藝術審美性與視覺效果,借助“意”強化“形”在漢字設計中的作用。
(三)民族文化內涵在漢字意象化設計中的滲透
在視覺傳達漢字設計中,將民族文化內涵滲透到漢字意象化設計中,提升漢字設計獨特性、創新性已成為現代設計師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與漢字所具有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存在密切關聯性。多數企業、社團組織在進行品牌創設與文化理念宣傳的過程中,借助文字所具有的特征與內在涵義,進行創造,形成獨特性的視覺形象。例如,中國國際拍賣會組織委員會標志(如圖4所示)的設計,則是以漢字“拍”為主題,依據“拍”字所具有的“拍賣”、“購買”涵義,突出中國國際拍賣會組織委員會結構性質,依據“拍”字結構特征,借助圖形“錘子”進行再造,增強“拍”字意象,傳遞“權威”、“可信”、“公正”等信息,使人具有親臨拍賣現場的感知。此外,徽派建筑研究中心標志、清華大學校徽、“茶語”茶館標志等的設計,同樣應用漢字意象化設計進行了具體設計。
四、結語
總而言之,漢字作為圖形意象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現代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新時期漢字設計中,從“意”與“象”兩方面進行再設計、再創造已成為漢字設計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升漢字信息傳播辨識度,彰顯漢字文化價值、審美價值、藝術價值,提升視覺傳達設計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徑。本文旨在通過對基于視覺傳達設計視閾下漢字意象化設計應用的研究,進一步認知漢字意象化設計重要性,探尋漢字意象化設計創新思路,漢字設計的優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