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雨 馬俊霞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仁學體系等觀念對現代大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在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競爭和復雜的工作環境時,如何提高技能以外的職業素養成為職場生存的關鍵。通過將儒家思想中做人做事的標準與現代企業文化和用人標準對接,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時需要通過教育來進一步營造文化教育,從而規范學生的道德和行為,為企業培養適用的人才。
關鍵詞:儒家思想;大學生;企業文化;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D63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205-01
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個體行為的總合構成了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思想(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職業素養教育歷來受到教育界及全社會的重視,然而,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見利忘義、缺乏忠誠之心等缺乏職業素養的現象頻頻出現,使得用人企業不斷強調職業素養,而對職業素養養成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儒家思想,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傳授學生專業本領技能和培養學生穩定的職業素養的重擔。如何將儒家思想灌輸、轉化為實用且符合企業實際的行為外化,顯得尤為重要。
一、重內涵,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
國學經典匯聚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傳承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學生從小接觸最多的也是儒家思想的傳播。儒家經典豐富、繁雜,儒家經典文化傳遞出的積極正面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等思想。然而,縱觀歷史書卷,對儒家思想的解讀如汗牛充犢,不計其數。這就需要我們在浩若繁星的古籍中,提煉、挖掘儒家思想精髓,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內在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內化為可以支撐他們未來人生發展的精神品質。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開展了國學課程,通過將儒家思想總結,結合典型故事案例與現實案例,將儒家思想的做人做事的觀念表現出來,并結合學生的行為準則給予指導。需要強調的是,高校在傳遞儒家思想時,要重視提煉精髓,讓學生能最大程度上接受。學生在這種品味古典,結合實際,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達到對自己做人做事的影響。
二、重實際,深入了解儒家思想與職業素養的關系
職業素養來源于國學文化,而國學文化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價值體系即儒家思想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用在我們的職業素養上,也有其重要的對接意義。職業素養涵蓋責任、忠誠、職業化、誠信等基本內容,不結合當前實際,不結合企業的實際案例,那在學生的實際就業過程中就會差生偏差。
在《了凡四訓》中:“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將這些經典與職業素養相聯系起來,意義非常明顯。首先干一行愛一行,在企業當中要愛企業,這個職業素養層面,企業也會在員工的忠誠度上進行考量;一個不愛企業的員工是做不好事情的,在本職工作中能全心的投入從而獲得成長。這是職業素養起碼的要求。其次,在企業當中要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在職場當中,面對同事和上下級關系時,應該充滿誠信和友善,既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也能樂于無私的幫助對方。最后企業成功發展壯大需要的是責任,儒以義為利。倡導不可僅著眼于利,需由仁義行,才能真正獲利。《大學》中有關義的論述,“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這里是治國層面的論述,那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也強調義利結合,比如古代許多行業像票號、典當、錢莊都有嚴苛的行業規章制度,主要表現在信用二字。人無信則不立,無論哪種企業文化都會希望自己的員工能以義相聚,能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通過愛與責任達成公司目標。
三、借助儒家思想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的策略
(一)運用真實案例,豐富課堂內容,將儒家思想與職業化相結合
在課堂內容選取上,將儒家經典運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和職業化相結合起來,運用企業真實案例,職業化員工案例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學精神。
(二)實習參觀,去企業體驗國學文化
通過在企業的短期實習、參觀,真正讓學生感受企業的國學氛圍,并真切體驗與實際工作能力和素養相關的內容。
(三)情景模擬,真實感受職業素養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讓學生通過分組互學,或者課堂實際禮儀、職場場景的模擬,更真實感受儒家思想在職場上的運用。
四、結語
總之,儒家思想在培養學生的職業化素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需要采用多種手段,促進兩者的結合,使其在學生的大學學習及未來的職業之路上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