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和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以文明復興為標志。江蘇的“兩個率先”既要體現在經濟硬實力上,又要體現在文化軟實力上,最終要體現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上,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現代化上。推動群眾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是當今基層文化工作者使命擔當。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235-01
一、前言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文化是其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血脈和精神。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新形勢下,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必須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基本任務,確保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的文化權益。
二、群眾文化隊伍的人才建設
基層文化館、站是廣大業余文學、書法、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攝影等等藝術門類的愛好者之家,是社會業余文化組織的紐帶和“根據地”。我們一定要為他們服務好,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活動環境,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并努力幫助他們提高業務水平。長期的工作實踐證明,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好壞,關鍵在人才,骨干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
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首先就要建設一支穩定的群眾文化隊伍。街道、社區干部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他們能夠有效的組織、策劃、管理群眾文化,從群眾中發現善于組織文化活動的骨干分子,建立一支年齡相當、專業技能、知識結構都合理的社區文化管理干部隊伍。對管理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引導管理人員與群眾進行更好地溝通與交流,保證廣大群眾積極支持與參與群眾文化。管理人員應該為群眾文化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群眾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群眾文化中來,挖掘群眾的潛能,豐富社區文化,推動群眾文化建設。
三、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建設
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開放的水平日益提高,當外來的經濟在中國流通與發展的時候,大部分的外來文化也不斷滲透到中國文化中。為了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我們需要堅持中國的傳統文化,群眾文化是人們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節日文化、游園、燈會等等。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群眾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識、歷史知識、政治知識的鞥等,促進社會主義建設與和諧發展。
因此,在新的形勢下,需要在堅持本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促進群眾文化的有效開展,可以開展講座、建設社區論壇等方式,引導人民群眾學會篩選文化,倡導社會公德,建設有意義的群眾文化,使廣大群眾在文化中收到道德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
四、認清新形勢,加快群眾文化的建設
在新的形勢下,需要認識到群眾文化地位、價值與作用,只有認清楚形式,人們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文化建設。
從當前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來說,群眾文化建設投入比較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資金保障不全,隊伍不穩定,這些都是比較主要的問題。因此,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領導,促進文化體制不斷地變革,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作為我國社會發展新崛起的現代化因素,迅速地積累和壯大著自身的力量,并且以其獨特的功能,向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滲透影響,通過不斷地吸納社會領域中原有的政府功能,開辟出具有獨立作用能力的自主空間和自主領地。
我們要清醒更充分地認識到,社區文化是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基礎和靈魂,是社區建設的必由之路。開展社區文化不僅有利于培育社區精神,陶冶社區群眾的情操,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而且有利于從根本上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塑造良好的鄰里關系,增強居民的凝聚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社區環境。毫無疑義,這是群文工作的新領域和新課題。我們必須明確社區文化發展思路,把握社區建設動向,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積極有效地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之中去。
文化承載著為黨的事業、為人民引領前進方向的任務,承載著為黨的事業、為人民提供思想動力的使命,承載著為社會、為人民創造文化生活條件的責任。
五、結語
總之,我們要牢固樹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職能意識,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二為”方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充分發揮文化館、站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主導龍頭作用,我們將大有所為。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群眾文化事業得以持久、穩定、蓬勃的發展,才能做到領導滿意、群眾高興、個人有成就感,為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