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新形勢下,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群眾文化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針對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和探討推進文化建設發展的對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關鍵詞:群眾文化;和諧社會;文化傳承;文化載體
一、前言
群眾文化是新時期我國文化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豐富群眾生活、活躍群眾思維、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多樣化的需求,而在群眾文化建設的實際過程中,由于歷史、地域、經濟等各種問題的影響,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在新形勢下,推進群眾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群眾文化生活的繁榮發展,是各級文化部門必須落到實處的事情,也是需要不斷探討的重要課題。
二、群眾文化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國家主導文化逐步減少
目前,城市文化中心和文化站主要負責大眾文化的建設。其工作方法是利用各種形式的群眾服務,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最終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但現在,各級文化館、文化發展速度太慢,國家不能得到有效發展的主導文化,具體表現為:由于目前的社會制度、文化和文化博物館的簡化的部分工作人員,造成一些群眾在下崗失業人員的企業;大眾文化形式往往只出現在市區的一些主要的節日,但大多數的人口在農村,所以大眾文化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在農村地區應發揮;然后,大眾文化形式單一,無法有效的吸引群眾參與進來,只有演員,沒有觀眾執行組織的活動是困難的。
(二)大眾文化發展速度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眾文化的出現迎合了大眾的口味,但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大眾文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人們很快能夠接受這種文化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審美觀念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傳統文化活動的數量,有了新的文化形式;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游戲的普及,是流行的賭博,并在是營業場所低俗的現象。傳統文化在農村的婚喪儀式中看到,由于大眾文化的迅速普及,使人們享受到的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民族文化被大量排斥;年輕人不學習傳統文化,導致傳統文化的大幅度減少。
(三)群眾文化服務方式不能適應人們的精神需求
首先,農村群眾文化組織,也是在早期的文化館、文化站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現在只集中在城市地區,他們只是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沒有深入到廣大的農村地區,一大批中國的人口集中在在農村地區。二是大眾文化形式單調,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生活方式。第三,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但目前,大眾文化組織仍在使用傳統的服務方式,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創新,與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三、當前群眾文化建設常見的問題
(一)國家主導文化日漸減少
各級文化館及文化站是我國群眾文化建設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起主導作用。然而,近年來各級文化館及文化站建設發展速度遠遠跟不上經濟建設發展速度,從而使得國家對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逐漸減弱,國家主導文化在群眾文化中所占比例逐漸減少,抑制了國家主導文化的發展。
(二)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群眾文化是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娛樂要求,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而出現的,因此群眾文化必須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否則將會被淘汰。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群眾面臨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導致現有的群眾文化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進而使得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受到影響。另外,傳統群眾文化過于死板,缺乏靈活性,因而難以滿足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代社會生活。
四、多元化的文化消費給群眾文化帶來的沖擊
隨著現代媒體快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當前,日益崛起的大眾傳媒,多元化的文化消費市場,由于缺乏嚴密的組織這一特征,群眾文化的自娛性和自發性,決定了它更容易遭遇其它娛樂方式的沖擊。第一,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在布滿城鄉各地中,以商品形態存在的舞廳、歌廳、網吧、游戲室等,為人們搭建了文化消費的許多平臺,讓人們的文化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因為這些形式有著強烈的感官刺激和靈活多樣性,所以特別深受年輕人的青睞和追捧,然而傳統的群眾文化難以滿足人們的灑脫、隨意、和自然的心境而被年輕人所冷落。第二,受到大眾傳媒的沖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眾傳媒再也不是過去的廣播、收音機,而是今天的互聯網、網絡電視、手機網絡,給人民群眾帶來娛樂的同時,也給人們在各個方面的信息得到了最有效的快捷和方便。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媒體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時間和距離縮短,世界變小。如今,不管你身處世界的哪個地方,人們都可以通過大眾傳媒迅速的了解到國內外的各種信息和事件。
五、新形勢下推動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措施
(一)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
“以人為本、促進和諧”作為大眾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理論,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而且還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和服務的作用,在一個科學和健康的軌道上推動中國大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目標,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文化陣地,積極引導群眾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摒棄低俗、庸俗的東西,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國家應該從區域性和多樣性出發,針對文化傳承和實踐為導向的特點,以及群眾的需要,盡快制定一系列方案“大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實施綱要(2014年至2024年)”,明確提出了指導思想、建設目標、文化內容、文化取向、對戰略規劃質量文化建設的保障措施,為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二)加強傳統文化群眾滲透
外來文化滲透到中國文化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為重點,形成長效,群眾節日習俗已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并重新激活了的民族文化。但也要處理好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關系并形成的有效管理,通過崇尚科學對群眾進行文化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加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觀念。
(三)群眾文化發展滲透出的社會化特點日益呈現
某一地區文化的總體特征能夠從該地區的群眾文化體現出來。在新形勢下,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都正處于開放的狀態,這帶來了文化的百花齊放,城市群眾文化之間日益相互滲透的結果。
一方面,群眾文化發展到形成具有當地特點的文化的特定階段時,會被傳播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群眾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就會受到發展空間的局限而難于取得突破,因此要吸取外界先進的發展經驗,通過群眾文化的相互交流、廣泛結盟和相互借鑒來促進共同的發展。
(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
新時期,隨著國外文化逐漸進入到我國,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重大的沖擊和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豐富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群眾文化建設勢在必行,這也是提高我國民族凝聚力的關鍵。對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為社會文明的發展和良性循環提供更多的保護,為了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但也為了大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從而逐步實現培養目標。首先,在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過程中,要營造愛國、團結、勤奮和其他基本的社會倫理和良好的社會氛圍,并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首要出發點,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如傳統的方舞蹈、健美操、戲曲、TaiChi等;其次,群眾文化活動,要注重營造積極的質量文化氛圍,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一個良好的文化活動場所。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對促進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滿足人民對文化的需求都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注重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培養群眾的文化意識,創建特色群眾文化,力爭滿足新形勢下日益多樣化群眾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