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溫馨 袁偉華
摘要: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是國內外高校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就人文社科專業來說,這一模式實施時間較短,機制建設并不完善。文章針對現有導師制度的弊端,指出了構建研究生導師團隊機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期待能夠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關鍵詞:研究生;導師團隊;培養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1]在我國,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研究生這個被培養群體屬于人才培養的較高階段,需要導師的全方位指導。
一、導師制現狀
(一)單一導師制
單一導師制度是指一個導師指導一個研究生,根據學校和學院的要求,為學生制定培養計劃,并獨立指導其科研實驗、學術論文以及畢業學位論文。有時候,也會出現一個導師同時指導多個研究生的情況。隨著我國研究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單一導師制度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研究生的培養需要,成為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因素之一。
單一導師制度下,首先,導師的學術水平,學術風格和性格等多方面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其次,研究生導師除了指導研究生的學術之外,還要承擔學校的教學任務,有些導師還同時擔當行政職位。隨著學術的不斷進步,導師也要不斷的進行學習交流,有時候會有會議或者外出培訓機會。在這期間,導師的時間和精力被分散,相對來說對研究生的培養投入就會減少。最后,個別學生由于導師疏于管理且自身管理能力較差,因此,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上可能會出現抄襲現象,甚至對于畢業論文的撰寫也是敷衍了事,不重視論文的質量,導致學術不規范行為。
(二)導師團制
在我國研究生培養大發展的前提下,研究生教育模式取得長足發展,研究生培養規模大幅擴大。就導師制度來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從單一的“單導師”制度向“單導師”制度與“導師團隊”制度相結合的方向轉型。但是,目前的“導師團隊”制度更多的是存在于理工科專業,人文社科類專業相對較少。對于“導師團隊”制度的理論研究并不完善,在實踐中的運用也不盡人意。
二、構建研究生導師團隊機制的必要性
(一)搭建學科之間交流的橋梁
如今,多學科交叉融合以及不同學科的互補互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2]學術創新的一個重大突破就在于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各學科之間聯系、綜合、交叉、滲透和融合。一般來說,導師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里都有著專深的研究,但對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新興學科可能了解不夠。導師團隊的建立,融合了多位具有不同學術背景、學科相近或相關且具有相同學術興趣的導師。通過團隊成員間互補性的交流合作,實現學科之間的強化交流,為新型學科的出現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搭建導師與研究生之間溝通的橋梁
導師團隊制度的重點是強化對研究生的培養,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在2018 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中發現,擁有校外導師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依然偏低。僅有28.6%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擁有校外導師。專業學位博士生擁有校外導師的比例(14.8%)遠低于專業學位碩士生(28.7%)。[3]這類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構建起合理的導師團隊機制。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研究生的入學到培養計劃的制定,再到科研任務的完成直至達到畢業要求順利畢業,這期間需要研究生導師團隊制定符合學校和學院研究生培養計劃相關規定以及適應研究生自身特點的專業性培養方案。
(三)搭建老教師與青年教師之間溝通的橋梁
導師團隊建設不僅僅服務于研究生的培養,另一個重要部分則是要對青年教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培養研究生的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帶動導師團隊中青年教師的成長;幫助青年教師從博士生、本科生教師的角色迅速地轉向研究生導師角色,助力其早日成長、成材。從而有助于高校研究生導師人才梯隊建設,為高校儲備大量的潛在的高素質導師人才隊伍。研究生導師團隊的負責人,一般由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學術思想正派、品德高尚的專家、教授擔任。他們已經承擔了一些重大課題、重大科研項目,搭建了優質的科研平臺,能夠為研究生培養和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平臺基礎。
三、構建研究生導師團隊機制的措施
(一)優化研究生導師團隊結構
2015 年國務院出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指出,“要建設一流師資隊伍。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聚集世界優秀人才。”[4]高校導師隊伍的水平直接影響著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要打造優秀的導師團隊,首先注重導師團隊負責人的選撥。一支隊伍帶頭人的水平和眼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隊伍的前景方向與發展潛力。
現有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培養與遴選存在 “一聘定終身” “偏學術化、輕實踐性”等問題,這樣容易造成導師隊伍創新活力不足、研究生難以走出“象牙塔”等后果。[5]因此,在組建研究生導師團隊時,綜合考慮和協調導師團隊中所有導師的學歷情況、學科專業情況、職稱情況和年齡情況。
(二)保障研究生與導師團隊的雙向互動
研究生選擇導師團隊的過程中,要在充分尊重研究生與導師團隊雙方的意愿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生入學后,學院通過開設研究生課程以及開展師生間座談會或者經驗交流會等,讓導師和研究生之間有了一定的解之后,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在指導關系確立后,除了直接責任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把控大局之外,還要明確導師團隊成員的崗位職責、權利與義務。在同一導師團隊中要充分考慮團隊內各導師的特點、尊重每位導師的研究個性、充分發揮其研究專長和優勢,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開題、實驗研究、論文預審和答辯的整個培養過程中真正做到導師之間的分工合作和優勢互補,真正做到共同培養、和諧發展。[6]在后期培養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研究生和導師團隊之間要保持交流互動,開展定期匯報、成果交流等活動。
(三)健全導師團隊評價、考核和獎勵機制
健全導師團隊的考核和評價機制。設置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的準入門檻,開展嚴格的中期檢查和定期考核,對達到要求的導師團隊給予充分肯定和獎勵,對疏于研究生教育與培養、團隊建設混亂、成果匱乏的導師團隊要予以整改甚至解散。對于研究生團隊負責人的考核不僅考核其研究生指導工作,而且也注重考察團隊青年教師的成長。鼓勵研究生導師團隊中的青年導師定期組織、匯報研究成果,既引導研究生學術活動,也激勵和鞭策青年教師從事學術研究。
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獎勵機制,制定導師團隊的考評、激勵機制,激發導師團隊的積極性。學校或學院為考評優秀的導師團隊提供經費上的傾斜,資助研究生導師團隊開展工作。為團隊成員提供國內、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相關及相近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做學術報告、開展學術交流。這些以便導師團隊成員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技術手段,了解學科前沿,以此推動團隊內導師學術水平的提升、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以及青年教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6-377頁.
[2]陳連軍,黃美榮.基于導師團隊模式的導師隊伍建設研究[J].理論·研究,2016年第6期,第23頁.
[3]周文輝,黃歡,付鴻飛,劉俊起.2018 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8期,第38頁.
[4] 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上網時間2019年3月9日.
[5] 冷濤,蒲文彬.協同理論視角下思政專業碩士培養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2018年第12期,第80頁.
[6]許永旺,張良.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年第25期,第22頁.
本文系天津工業大學2017年度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立項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趙溫馨(199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袁偉華(1978—),男,江西分宜人,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本文系天津工業大學2017年度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立項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