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摘 要: 杜甫的《登高》作為唐代七律的典范,古今學者研究甚多,研究視角也很多元。作者繼承和豐富前人的視角,分別從鏡頭學和詩歌風格兩個角度體味杜甫《登高》中的“詩情畫意”,并將“詩情畫意”滲入作文教學中,拓寬詩歌教學角度。
關鍵詞: 詩情畫意 鏡頭語言 詩歌風格
《詩情畫意》出自于《清平樂橫玉亭秋倚》。原意指像詩畫里描繪的給人美感的意境,在此文中,詩情畫意指的是兩方面:詩的情感和如畫的意境。中國的歷代文人都喜歡以自然景物作為吟詠的對象,從而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蘊。尤其到了唐代,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詩篇已經成熟,其中不僅藝術地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章中。杜甫的《登高》便是一首融情于景的佳作。
一、“詩情”表現在詩風上
“情”作為構思的起點,有“情”情才能生文。詩雖短小精悍,但表達的情感意蘊絕不亞于其他體裁。詩詞內容蘊含著詩人的內心世界,詩貴在出情、出理、表意、言志。杜甫的《登高》就很好地體現了“詩言情”這一特點。杜甫是一個風格顯著的詩人,一提起杜甫的詩風,就會想到沉郁頓挫,可以借杜甫《登高》的詩風品味“詩情”。
“沉郁頓挫”這四字出自杜甫《進雕賦表》,本是用來評揚雄、枚乘辭賦的詞語,但后人用來指杜甫詩的風格特色。在《杜詩提要》中“沉郁”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情感深沉。“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沉郁與作品情感有關,頓挫與表達技巧有關。由于杜甫詩被稱為詩史,大部分詩都有關國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有悲慨之感,表現手法曲折多變。《登高》很符合沉郁頓挫的詩風。
詩情表現在內容上。本詩主要內容便是詩人登高臨遠的所見所聞所感。所見,風急天高、白鳥飛回、落木長江、高臺,一幅宏大悲涼的秋景圖;所聞,猿嘯哀、蕭蕭下、滾滾來,一段雄壯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艱難苦恨、潦倒,一股陰郁消沉的無奈感。詩詞內容飽含頓挫之感。
詩情表現在意境上。風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鳥是白的。寫景的意境都是以淺色、冷色為主,營造蒼白廣闊的氛圍。落幕是蕭蕭而下,長江滾滾而來,擬聲詞的使用是具體事物擴大化,有張力。落木不止一處而是一大片,長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個河流大支,給人一種深遠磅礴之感,氣勢雄偉。
詩情表現在情感上。后兩句的抒情處雖無一字寫愁,愁容卻滿篇,不僅有生活上的消沉抑郁,還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詩情表現在情節上與音調上。情節上四句起承轉合皆妙:首聯寫景,寫出登高所見,緊扣題目;頷聯承接首聯繼續寫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頷聯筆鋒一轉,想起畢生之苦,牽系清思;尾聯寫眼下之愁,概括所有愁思的緣由起因。音調上符合七律詩的押韻,富于變化,節奏鮮明。
二、“詩情”運用于寫作中
對于學生的寫作來說,文字的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的訓練是最基本的。“詩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抓住“詩情”,就領悟了詩的思想主旨,對于學生思想水平的訓練是很有幫助的。要從一首詩迅速找出主旨,考驗的是寫作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遣詞造句、謀篇構局、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登高》是一首七律詩,語言凝練,結構精妙,對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陶冶情操,加強寫作者的文學修養,有著很好的效果。抓住登高詩的詩情,便抓住了這首詩的詩眼,將整首詩的情感一并牽起。
(一)對詩詞進行詩歌散文化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登高中的細節描寫,如“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讓學生將這句詩結合上下句語境寫成一段散文,將此詩的情感流露于表層。
(二)引用清詞麗句,為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根據情感表達,選用恰當的詩句應和,在自己的習作中,選用或引用清詞麗句。
(三)對于特定時期特殊階段的文學現象進行歸納,成為自己的話題素材。
對于杜甫的《登高》來說,是唐代的亂世之作,正逢安史之亂,其文和其情都無不透露著家國破碎、心中郁結之情。
(四)對于這類詩詞進行歸納,轉化為有關的寫作素材。
古代通過“登高”這一項活動,表達了個人情感,有思鄉、有懷友、有抒發豪情壯志,也有感嘆漂泊生涯,這都是登高題材的表意系統。我們可以結合杜甫的《登高》聯系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關于登高題材的詩,分析他們的創作緣由、對意象的選擇、表達方式和情感及發展演變中的規律進行總結。教師在教學中要把相近表意的詩詞歸為一類,找出情感共鳴點。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這類體裁,還能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
(五)深入挖掘引申、衍生著名詩句的意義,使文章凝練有致。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雖只有十四個字,古人卻從中解讀到了八層含義。
三、“畫意”表現在鏡頭語言上
“畫意”指繪畫的意旨或意境,但時至今日畫不僅有繪畫,還有影視作品中的畫面,如若將詩詞教學和鏡頭語言聯系起來,對于教學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口。
隨著傳媒日益走進中學語文課堂,教師如何運用多媒體豐富課堂便成了一種輔助教學方法。對于古代詩詞的解讀,人們不停地摸索。自從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后,古詩詞便和畫結下了不解之緣。語言本就是運用形象思維,詩詞同樣是景物在人腦中的客觀反映經過加工處理而來。那么,現代傳媒中的鏡頭語言便為詩詞提供了另一個思路,可以滲透于教學全過程。
鏡頭語言的界定和蒙太奇的界定。鏡頭語言,就是借助鏡頭拍攝的一個或一系列客觀畫面所表達的事實或情感。鏡頭語言“是電影的基本詞匯,是對電影表意進行分析的初試單元”。鏡頭語言的表達和文學作品一樣,有著暗示性、隱喻性和象征性。說到鏡頭語言,不得不提到蒙太奇。如果說鏡頭語言是詞匯的話,那么蒙太奇就是語法。蒙太奇是一種創造方式。古代的人雖不懂什么是蒙太奇,但是蒙太奇用得出神入化的人大有人在。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蒙太奇的使用:景別分為特寫,近景,中景,遠景,大遠景。
鏡頭的緣盡給人的意境不同,在《登高》中,主要采取全景、遠景、中景和特寫幾種景別。每句詩都是一個景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給出一幅遼闊深遠的秋景圖有著浩渺蒼茫的自然天色和意境開闊的畫面感。全景的作用是介紹所處的環境,杜甫以一幅秋景起頭,畫面中作者站在風口,大風起兮衣飛揚。遠處傳來原聲撕裂的叫聲,水中小塊陸地上鳥回旋地飛著,使人仿佛意置身于秋景之中,作為一片樹葉靜賞著周圍的一切。杜甫引人入境的手法堪稱出奇。進而拉近一處而觀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景的作用,俗稱七分像。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藝術效果,窺一斑可知全貌。但此時的鏡頭,不僅展現秋景的一部分,更多了些許情,披情入景。鏡頭語言和文學語言一樣有象征性,凡是涉及長江水必與感嘆年華易逝有關,用中景詮釋也有常用景別的意味。影視作品中常常會有拍長江水的鏡頭,文學作品中也有常出現長江兩詞的詩句,便會出現一幅秋葉唰唰往下落,長江的水也是無遏制地滾滾而來。鏡頭再次拉回遠處形成遠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邁著沉重而又倔強的步伐,堅持登上高臺,望著遠處瑟瑟的秋景,婆縮著身子,凝目像在望著某處地方,也許那里有著思念的人或難以放下的事。鏡頭慢慢地推進,由遠及近,畫面開始收縮,凝聚的焦點越來越小,使人不得不凝目注視,最后投在一個人身上,那人便是這位老者。風霜爬滿了老臉,鬢邊的白發隨著風飛起了幾絲,鏡頭中只能望著臉的一側,望著眼中白色和紅色渾濁的雙眼,已不再明亮,矗立在這風口上。鏡頭的拉近讓人屏住了氣,壓抑的氣息使空氣都瞬間凝結。
整幅動態圖形成之后,有了一種時空感,將個人的渺小置于廣袤無垠的天地間,構成一種視覺上的對比,形成強大的反差,把詩人這種漂泊、多病、落寞與心系國家人民的抱負落空強化,形成一股強大的情感張力。
從鏡頭學角度看問題,不僅使學生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更使詩呈現畫面感,有助于記憶。鏡頭學對古詩詞的理解有著引人入境的效果,接近文本原意的一種解讀的方法。
四、“畫意”運用于寫作中
“畫意”運用于寫作中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提高聯想和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學中,若要有一題多解的能力,就必須先訓練聯想與想象力。學生的寫作過程始終離不開聯想與想象,培養聯想與想象力的辦法是加強發散思維訓練。
(一)理解象征義。
如果比喻義與本義是有相似特征的派生義,那么象征義就是與本義有間接聯系的引申義。有些象征意義是約定俗成的,松柏象征堅貞不渝,竹子象征氣節高尚,梅象征純潔堅貞。但這些象征義學生物不全都是清晰明了,需要教師引導,讓學生體悟。教師在教《登高》時可以借助詩里意象教會學生如何了解象征意義,如渚清沙白鳥飛回。鳥是古代詩人常用的物象,鳥飛回教材中翻譯為鳥在疾風中飛舞盤旋。古代詩中寫鳥盤旋的并不多,曹操的《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如果遷移到登高更能反映杜甫致君堯舜上的愿望與抱負。
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不僅出現在登高中,還有唐寶應元年7月客亭中,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不僅把秋天落幕飄灑的盛況描述出來,還象征著仕途看到一絲希望時,每況愈下的仕途與殘軀,還要接受各種意想不到的摧殘。落木,象征每況愈下的仕途與殘軀。不盡長江滾滾來,都是年華易逝,英世偉業的消逝。滾滾長江東逝水,可以加深學生對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理解。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如果熟知和運用象征義,將會增添作文厚度與深度。同時也是訓練學生審題時,對題目的剖析多了一個思路。題目中含有象征意義是常有的,發散性思維如何發展,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把文本中的細節作為突破口探究教材。
(二)巧用色彩鋪墊。
色彩牽涉的學問很多,包含美學、光學、心理學和民俗學等。近年心理學家提出許多色彩與人類心理關系的理論。他們指出每一種色彩都具有象征意義,當視覺接觸到某種顏色,大腦神經便會接收色彩發放的訊號,即時產生聯想,例如紅色象征熱情,于是看見紅色便令人心情興奮;藍色象征理智,看見藍色便使人冷靜下來。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對色彩加以運用,勾起人心理上的聯想,達到揣摩情感的目的。在寫作中如果善用色彩的濃淡渲染情感和氛圍,對寫作技巧來說便會添色不少。
如《登高》首句雖是寫景卻有了幾個描述詞語:急、高、清、白。急、高本就屬于形容詞,形容一種生動具體的事物。這時與風天聯系在一起,使其呈現出一幅壯闊的風景圖,且畫風不是平靜,而是有些深遠凜冽。清和白是形容詞,但都屬于描述顏色的,并且青和白的顏色本身屬于冷色系,給人一種蒼白無聲機的生命感。“清”和“白”主渚和沙聯系在一起,都是在偏安一隅的物體。從部分景物的蒼白無生機可想天高云遠的秋景該是如何蕭條不堪。
(三)學會煉字煉句。
在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用準確的字詞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因為文章就是表達作者的情感與思想的,如果在寫作的時候用錯了詞,或者用詞不準確,那么內心的情感就無法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詞語的同時為學生創造煉句環境。煉句的重點是:煉“主旨句”、煉“中心句”、煉“過渡句”(段與段之間的過渡句、句子銜接的過渡句。)、煉“修辭句”(如煉比喻句、排比句、對偶句等)
如《登高》中的頷聯是一個格式工整的對偶句,對偶句和排比句的作用相同,都是使句式氣勢宏大。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可以分析其中的語法結構,如果單列出主語和謂語便是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就是一個中補短語,中心語是落木和長江,蕭蕭下,和滾滾來作為補語,補充說明落木長江的狀態。“下”和“來”這兩個動詞很好地解釋了兩個中心語落木和與長江的個性特征。還有兩個修飾中心語的形容詞。不盡、無邊,兩只有著不盡相同的意味,都是指沒有邊界、沒有盡頭。有一種動態的不停歇的摧殘之感,不斷地消耗留不住的綠色。
頸聯是一個工整的對偶句,但與上句不同的是頷聯寫景,頸聯移情。首先看一個數量上的對比,古代萬和百都是表示多的數量;再說量上形成宏大之感,萬里和百年在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描述:萬里,地遼遠也。百年,暮齒也。這就是說,杜甫把自己的生命意識同時間空間意識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自己只是“萬里”中的“客”。是時間的過客,自己始終戰勝不了命運。“百年”之久,在天地間算不了什么,可是杜甫卻帶著多病的身軀,一個人站在高臺上向命運展示自己的尊嚴。在古代,高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臺階中的高便是生命與尊嚴之間的較量,這種文化一直影響至今。
教師在引導學生寫作時可以借助讀詩詞中的文本資源,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訓練,達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
參考文獻:
[1]桂全保.古典詩詞中的鏡頭語言[J].新聞前哨,2007(6).
[2]張朝昌.活用蒙太奇鑒賞詩詞美[J].文山學院學報,2010(7).
[3]安開明,李家箔.鏡頭、蒙太奇與語文教學[J].教法與學法,2007(6).
[4]馬軍.鏡頭與鏡頭語言[J].新聞窗,2010(6).
[5]熊芳.讓電影走進語文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