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鶯 麥海穎 李正 狄正烈
摘 要: 本文依據對高校基層團組織實踐的考察,發現并分析高校共青團組織面臨的問題,提出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改革對策,以充分發揮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從學生特點出發,研究團組織綜合改革視域下高校基層團組織評價體系建立的必要性,設計理念和目標,為評價體系的建設提供思路。
關鍵詞: 共青團改革 高校基層團組織 新時期青年
一、新時期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新時期的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的主人,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態度上表現出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和群體特點,向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提出新要求,對改革工作提出新的命題,因此在研究針對團組織工作的評價體系時必須慎之又慎。本課題組針對合肥工業大學2014級、2015級、2016級、2017級發放的青年大學生思想特點進行調查,發出問卷1098份,回收1064份,回收率96.9%。根據調查顯示,新時期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和行為方式呈現開放、多元化的特點,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影響和大部分學生的家庭已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青年大學生普遍具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也具有較為清晰的目標;青年大學生多具有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能主動關心時事,以祖國為榮,以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取得的成績為榮,政治立場較鮮明;對傳統文化和潮流文化各存在一定的認同,更多的是兼容理解;有公益性,愿意參與志愿服務他人的工作,同時在實際選擇中更加現實化;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富于創新精神,希望充分發揮自身的個性和創造性,普遍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在具體選擇上,比如專業選擇、就業選擇和入黨動機上部分懷有功利心。較開闊的視野也同時帶來超越年齡的成熟,使青年大學生在具有理性思考的同時表現出較強的自我價值意識和利益意識,一些人集體觀念較為淡薄;辨別能力有待增強,抗挫折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同時表現出積極尋求解決途徑的態度,這是開放性的一種表現[1]。綜合以上的特點,可看出在開放意識、效率意識、成長意識、自主意識和團隊意識上青年大學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消極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負面思想觀念仍然存在或產生影響。認清青年大學生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對探索新形勢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二、新形勢下建立高校基層團組織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現階段,一些高校基層團組織在工作中存在“呼呼聲高,后勁不足”的狀況。探求其具體問題,發現共青團工作在自上而下推進過程中存在工作力度的弱化和工作重心偏移的現象。現狀分析如下:(1)普遍性的價值目標與青年群體的特殊性存在矛盾;(2)“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實際行動結構中,往往是精英群體快速反應,普通青年動起來則是一個難點;(3)活動形式與青年接受度之間存在矛盾,與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征緊密相關的口號具有積極的媒介作用,但數量多,形式多,不易持久;(4)英雄典型和青年典型都有很好的榜樣作用,但在一些青年學生中有距離感;(5)主流思想與多元的社會思潮存在矛盾,在強化思想建設的背景下,高校的諸多部門同時承擔著思想教育的任務,出現多足鼎立的局面,合力效果難以凸顯;(6)新媒體的推廣與青年學生的期待存在矛盾,“僵尸粉”、“路邊票”正是反映了一些看似紅紅火火的新媒體其實未得到青年學生真正關注。
共青團改革下高校基層團組織的評價體系正是從基層青年學生的層面出發,貼近青年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真正把青年大學生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共青團工作的根本標準,建立起科學、全面、完善的評價機制,把“看不見、摸不著”變成“看得見、摸得著”,進一步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轉變,不斷提高服務育人的工作水平。這一評價體系建立的研究,能有力地把頂層設計與基層落實相結合,對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強化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貫徹團中央提出的群團改革的要求具有橋梁作用。在評價體系建立的過程中,牢固樹立青年群眾觀點和以青年為本的思想,建立清晰的評價體系并推動“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的工作成效,為解決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所面臨的矛盾提供思路,最終提高工作質量[2]。
三、高校基層團組織評價體系的設立理念
1.系統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的評價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全面考察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的各個要素及其關系,一方面促進基層團組織的工作要素和管理過程結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另一方面是主次分明,在評價體系中通過權重系數的平衡,突出評價結果的可靠和導向的正確性。
2.全面性和簡明性相結合,這是評價的關鍵。高校共青團工作,特別是基層團組織工作面對的是廣大的青年學生,評價體系既要包含所有影響團務工作開展的因素,又要包含指證工作努力程度的考核指標,具有整體性。同時為了在工作中具有執行性,特別是基層團支部能很好地消化運用評價體系,就要盡可能地簡化指標,突出重要的、可測的、區分度大的影響因子,提高評價結果的可觀測性。
3.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相結合的評價過程。將評價指標具體化,即使對評估結果的可靠保障,也是以評促建思路中對基層團組織的督促作用凸顯。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將繁雜的、難以量化的工作轉化為可度量、計算和比較的工作,這不僅是指同一年級,還應該包括針對不同年級內、不同專業、本研兩個階段及縱向設立團組織和橫向設立團組織之間的評估考察。
4.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根據共青團工作的特點和前3條設立理念,可采用把評估工作分成定性與定量兩種模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為主,盡可能最大化,定性為輔,按一定的等級區分,也可設立正負極成績測評成果,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觀、公正的評價。
5.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共青團工作不是一門課程,評價體系更不是一場考試,在評價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注重工作過程,不以簡單的結果判別好壞優劣。注重開展經常性、隨機性的評價小節,實施過程控制,收集過程信息,及時向對象反饋,提出整改意見,既能從某項周期性的工作或者活動結束時進行總結性評議,又能在一段時間后或一段工作后予以綜合評價。
四、改革視域下高校基層團組織評價體系建立的目標
《中國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指出共青團組織聯系的青年群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依靠。共青團中央2018年工作計劃指出在2018年要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著力深化改革攻堅,全面推進從嚴治團。
作為改革視域下的高校基層團組織的評價體系,其目標可展開為3個層次的內容:(1)理想信念引領層次。作為核心層來說,評價體系的目標在“三性”角度上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切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團,教育青年學生,夯實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2)價值觀培育層次,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向上向善的價值定位和行為選擇。(3)生活理念引導層次,引導青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能抵御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挫折。三個層次如同一個同心圓,核心是理想信念引領,中堅守價值觀培育,外圍是生活理念引導。三個層次在評價體系里從時間上覆蓋青年大學生在校的全過程,從空間上要緊密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圍繞“立德樹人”這一高校的根本任務,為黨和國家培養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結語
本文提出了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改革對策,高校共青團組織充分發揮了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基層組織和基層工作的共青團視域發展的基礎和生命力所在。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新時代共青團系統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團,繼續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良傳統,為民族復興培養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黨的事業筑牢青年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道建,葉濤,李宏剛.基于組織行為學理論的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探賾——以基層團支部建設為視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7(06):86-91.
[2]趙芳芳,姜濤,孫艷.高校基層團組織工作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7,27(02):25-29.
基金項目:合肥工業大學2017年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任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