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云
摘 要: 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興起的時代背景下,線上(Online)線下(Offline)融合產生的O2O教學模式,在學校教育中已悄然形成一種新的教學生態。鑒于此,如何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將成為關乎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敗的重要環節。本文從教學設計“3+1”即基本思想、基本原則、基本要素和評價維度等方面加以簡單思考。
關鍵詞: O2O教學設計 基本思想 基本原則 基本要素 評價維度
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線上(Online)線下(Offline)融合產生的O2O教學模式,在學校教育中已悄然形成一種新的教學生態。為此,我校以筆者為課題主持人開展了《中職O2O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隨著課題研究的實施及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深度參與,筆者深刻感受到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實現O2O教學的核心內容,不僅要求教師對教學方案有合理的設想和計劃,同時要求教師應具備互聯網思維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如何做好教學設計“3+1”,即3個“基本”(基本思想、基本原則、基本要素)和1個維度(評價維度),對O2O教學模式的恰當運用和開啟智慧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O2O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是指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智能化、大數據環境中,現代網絡教學(線上)與傳統課堂教學(線下)有效融合、優勢互補,教師和學生線上線下、虛實結合、雙向互動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可見,基于O2O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設計不再是以往的黑板+教材的教學條件,而是互聯網條件下的信息化教學環境,通過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支持,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在傳統教學活動中,封閉的教室是教學的主要環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材是教學的內容,線下教學是主要授課方式;但在O2O教學活動中,教學環境因為互聯網的加入變得開放而多樣,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教練,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教學顯得尤為突出。由此可見,O2O教學設計的出發點關注的是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領悟和體驗,而不是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步驟。因此,它在很多方面是一個非線性的設計過程。
二、O2O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近年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作品在理念、技術和手段上推陳出新。分析優秀作品不難看出O2O教學作為現代教學的一種表現形態,不是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領域的單純介入,而是以信息技術的支持為外在特征,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為內在特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及對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結合以上特征,O2O教學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O2O教學建議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創設與現實相似的學習情境,以此還原知識的背景和知識的運用,通過個性化學習、協作性學習、體驗式學習完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教練”的教學過程。所以,O2O教學設計最根本的設計原則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2.選材內容必須適合信息技術支撐。O2O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三個條件:第一,教學設施硬件配套支持,如無線網絡、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或智能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等;第二,授課內容適合運用教學軟件呈現知識的探究過程,如運用線上互動教學APP或虛擬仿真軟件等比傳統教學手段更有效實現教學的最優化;第三,實施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總之,不是所有授課內容都適合O2O教學模式,諸多教學案例在信息化設計上的敗筆正是由于對條件的考慮欠妥,要想有效實施O2O教學就必須對以上條件深思熟慮,才可選取作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特定授課題材。
3.注重教學資源和工具的使用。O2O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摒棄唯技術設備論的錯誤觀念,結合學校具體教學設施,選用合理有效的信息化資源,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平常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信息化教學平臺,通過共建共享數字資源,有效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平臺和場所。
三、O2O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O2O教學設計是教學諸要素能否有序安排,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能否合理有效實現的教學藍圖。它應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學習者分析。備課的起點在于學生。“互聯網+”時代,教師首先要回答的命題是:“你關注學生了嗎?”所以,教師應從學生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五個維度深入了解學習者真實的學習狀態,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設計。本要素關注的是學生通過此教學活動應該達到的水平或能力,一般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即所謂的三維目標。描述不同的目標時要體現真實的任務和有針對性的問題,切忌空泛。
3.教學方法設計。教師在做教學方法設計時應關注教學的綜合性。一般來說,同一個教學任務采用的教學方法可能很多,但由于時間、環境和對象不同,只有少數教法是適用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時要靈活多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4.教學環境設計。這里所說的“環境”包含場景和意境,通過置身真實的或虛擬的學習場景理解知識的背景和學習內容的存在價值,可以有效引導學習者更好地開展學習。所以,教師要設計的不僅是教學內容的邏輯序列和目標的合理安排,還應關注學習者的協作情況及學習過程的規劃設計。
5.信息資源設計。信息資源的開發和使用是O2O教學的重頭戲,它可以是教師提供的上傳到數字化資源平臺的資源,也可以是學生按照學習目標查找的資源。前者要求教師查找、收集、整合相關資源或提供資源列表及鏈接;后者必須由教師設計好要求和目的讓學生自主查閱。無論以哪一種方式設計信息資源,教師都必須引領學習者明白獲取信息資源的方法、途徑和效果。
6.教學流程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是梳理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有序化的教學設計要素。在O2O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運用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融“教、學、做”為一體,一般以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首先,在課前線上預習環節設計中,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自學線上資源(如微課或慕課、word文檔、PPT、視頻等),并引發討論和思考,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其次,在課堂實際授課環節的設計中,教師可借助各種媒體介質線上線下引導學生思考,實現協作學習與個性學習相結合,努力營造師生、生生等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再次,在課后拓展環節的設計上,可根據學生學力,師生在線討論和互動。同時,教師進一步做好教學資源平臺,使學生獲取更多感興趣的內容,為學生后續學習服務。通過這種線上方式,有效實現個性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
7.學習評價設計。與傳統學習評價功能強調選拔和甄別不同的是,O2O教學的學習評價設計強調的是發展與激勵,它關注學生的反應、認知、行為、結果等測評要素。例如,藍墨云班課同步匯總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在線資源學習情況、課堂簽到情況、課堂活動、討論答疑、頭腦風暴、投票問卷、課堂表現等多方位翔實數據,教師可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團隊協作、創新能力等多元化角度實施過程性的評價;學習任務完成后,學生通過教學平臺在線提交作業或參與測試,教師可同步評分最終形成總結性的評價。這種評價的多元化將使評價量規體系更具科學性和準確性。
四、O2O教學設計的評價維度
O2O教學設計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它體現了許多不同于傳統教學設計的特性,如目標制定的多元性、學習的自主性、學習過程的獨特性、反饋的及時性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習等。所以,評價O2O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需要關注以下五個維度:
1.教學目標的準確性。在泰勒原理中,首先強調要先考察和選擇目標。所以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O2O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求教師做好學情分析,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才能使教學目標的制定準確得當,為教學的最終行為和效果奠定基礎。
2.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同樣的教材針對不同的學情會存在不同的內容選擇,教師需要遵循線上線下優勢互補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詳略處理,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使重難點問題的解決或者完成特定教學任務的作用更加突出,體現“做中教、做中學”。
3.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以往教學設計的情境創設往往為了教師的“教”而流于形式,最終失去應有的價值。O2O教學設計必須是為了學生的“學”而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應具有真實性、感染性、交互性,有效幫助學生學會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培養主動探究精神。
4.學習評價的科學性。為了避免落入“一考定終身”的怪圈,O2O教學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對教學進程中學習者學習情況進行多方位及時準確的把握,使評價更加多元、科學。
5.信息技術的可行性。O2O教學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它是對傳統教學的變革和重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讓教學變得容易和高效,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
五、結語
O2O教學不是要顛覆傳統教學,而是通過線上線下相互融合對傳統教學進行重構,目的是使教學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從教學設計“3+1”入手,將O2O恰如其分地應用到教學中,這對于教師開啟智慧教學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寅龍,李前進,李志祥,王希武,林克成.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方法及評價要點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03).
[2]王穎絢,李寧.基于信息化教學大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探討[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2).
[3]蘇曉萍.基于O2O的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7(04).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中職O2O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1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