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華
摘 要: 整體閱讀教學是以“整體”為觀照,破除“支離破碎”式的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習者的體驗、感悟。挖掘出整體閱讀教學的內在意蘊,即注重文本之間的聯系,尊重人性及人的自由選擇,建立起一個整體閱讀群;當前整體閱讀教學存在教師整體全局意識不足與應試教育導致教學模式僵化等問題。應加強整體閱讀的策略,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改變自身角色;以課程標準為依托,創新閱讀教學改革思路;以教材為載體,拓展教學內容。
關鍵詞: 整體閱讀 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
基礎教育改革至今已有20余年。閱讀教學作為基礎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備受關注,閱讀教學改革在整個改革大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閱讀教學的基本目的是“提升語文素養”,通過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設計,增加對人自身、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并在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建立一種聯系。整體教育在此基礎上產生,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宇宙之間關聯的思想”[1],整體閱讀教學即通過閱讀指導,打破傳統“肢解”式閱讀教學,以整體為關照,把作品當作一個整體,以學生的體驗、感悟為特點,建立起整體聯系。教育不是被動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向學習者提供生活世界蘊含的經驗,并讓他們能夠在生活世界中得心應手地生活。
一、整體閱讀教學內在意蘊
100年前英國駐南非大使、哲學家斯馬茨(J. C. Smuys)在《整體論與進化》一書中率先使用“整體論”(wholism)這個詞。斯馬茨說:“即使累積了某部分,也決不能達到整體。這是因為整體遠比部分之和大?!闭w不是部分的總和,整體由各個部分構成,但是又有超越于各個部分的東西[2]。因此,肢解各個部分是不能理解整體的。整體有特有的“魔力”。
整體閱讀教學內在包含體驗、把學習者與外部世界、與作品產生的背景、作品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聯系起來。閱讀是人們學習的方式,通過閱讀,以語言符合為載體,以作品為媒介,深切地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呈現的情感和思想,建立起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應用的心理過程。
整體閱讀教學尊重人性,注重人的自由選擇。在整體閱讀教學中,不是被動地灌輸各種知識,而是從人性出發[3],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給學習者自由選擇的自由。“我思故我在”,強調我的主人翁意識、我的存在感。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我”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到閱讀教學中,領會、感悟。
在整體閱讀教學中,教材的選擇不是一個段落或者一篇文章,而是一個單元或者一本書,或者一個時代,教學內容大大拓展了,需要為整體閱讀教學進行延伸閱讀。建立一個網格化的空間,閱讀的作品是整個網格中的一個點,這個點跟整個網格有千絲襪縷的聯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孤立、單一的作品將不復存在,而是一個整體、系統的作品群。這對教師與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學語文整體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整體全局意識不足。
整體閱讀教學中,教師面對的將不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課文,而是一個“作品群”,對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師進行大量相關閱讀,為整體閱讀教學撒下一張大網。但是我們看到,教師的全局意識還比較薄弱,僅僅就著課本談課本,沒有用整體、全局的觀點面對課本。在閱讀教學中,把美好文章的“字、句、詞”割裂開來,對段落進行分析,把一篇文質兼美的作品肢解得“支離破碎”[4],完全失去了美感。這樣的教學把課本當作唯一的載體,忽視了課本之外的思想、情感,割裂了作品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忽視了學習者對作品的意義建構與自主創造,導致文本拘泥于課堂,缺乏生動靈性,影響了學習者整體能力的形成。
現行閱讀教學往往將教學參考書當作法寶,教師以教學參考書為標準,預設了學習者的體驗和感悟,重視學習者的“獲得了什么知識”,而輕視學習者“通過閱讀能做什么”,一些教師照搬教參的意見,追求統一的答案和結果。部分教師忽視學習者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把學習者當作被動的容器,可以不停地填埋各種所謂的“知識”,割裂了學習者與生活、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聯系,更是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溫情的紐帶也割裂了,師生走向對立,學生對語文學習熱情喪失。
(二)應試教育導致教學模式僵化。
應試教育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是存在的,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考試中要考字詞句,我就執教字詞句,對癥下藥。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課題解釋—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字詞正音—段落分析—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程序式的教學模式味同嚼蠟,上課時老師講,學生負責記筆記,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課堂教學普遍存在“重講讀輕思考、重分析輕體驗、重結論輕過程”,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顧學生的體驗與獨立的思考。教師把教學參考書視作典籍,逐步喪失獨立鉆研教材與教法的熱情。
在閱讀教學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抓住了“字、詞、句”,而忽視了作品中表現出的思想與情感,以及作品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教師說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這個詞為什么這么寫?有什么表達效果?程序式的教學把語文作為一個整體的閱讀美感都破壞掉了,割裂了事物之間的聯系與整體性,把本來閱讀教學看成一個技術性的工作,而不是一個人文的熏陶與感化。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不是在校內課堂上一篇課文、一個學期課本學習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大量的整體性閱讀才能實現的。
三、中學語文整體閱讀教學推進策略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改變自身角色。
以生為本,注重學生體驗式學習。學習者不是被動地“被灌輸”知識,而是主動的建構學習者。知識、作品在跟學生發生聯系之前,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兩者發生了聯系,學習者經過對知識或者說作品的感知、理解反思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讀,作品才具備了意義,才能對學習者產生影響。當然學習者與作品發生聯系,也是有一定前提的,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先前經驗對作品的理解產生了影響。整體閱讀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教育者關照到每一個學習者,并對學習者的發展加以關注。學習者經驗的獲得、知識的掌握、個人能力的發展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不斷“生長”出來的,是在原有知識與經驗基礎上不斷生發出來的,這種生發不是被動灌輸的結果,而是通過整合后由自我建構出來的。
師生都要改變自身角色定位。摒棄教師的權威地位,突破教學參考書的局限,教師也是學習者,需要不斷擴大閱讀量,不斷進行反思。學生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對作品與文本進行分析、意義建構時,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解讀,在閱讀過程中,按照自身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動態而創造性地理解,獲得與同學、書本、世界之間的聯系。同一個作品,不同的學習者因為自身經歷不同,對其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樣,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作品呈現的感悟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尊重學習者的不同背景、價值取向,包容學生獨特的體驗和理解,進行多元多維度的評價活動。
(二)以課程標準為依托,創新閱讀教學改革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整體提高語文素養是根本目標,我們需要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創新整體閱讀教學改革思路。突破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糾結,大而化之,進行關聯式、整體式的閱讀教學過程。在整體閱讀教學改革過程中,比如教授某篇章節,先進行全文預覽,理清文章的思路,讓學生對文章有大致的感知;然后以自身經驗為基礎,領會文章的主旨,深入理解,再精讀,準確掌握的精髓;最后對文章進行總結,把文章放在同一個主題、不同相關主題中進行比較、整體閱讀,把文章放到更大背景中,從而實現“跳出文章讀文章”,文章能夠存乎于心,應用于天下[5]。
教師需要進一步拓展思路,開展整體閱讀教學活動。以一種學習者的態度,獨立鉆研并處理文本信息,重視文本背后的東西,一段節選的文章后面有一篇完整的文章,文章里蘊含了作者的價值觀與生存哲學,該如何抽絲剝繭把這種意識形態的東西剝離出來,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看待。傳統閱讀教學模式有強大的“慣性”,需要教師能改革創新,打破思維定式,突破慣性帶來的便利。能夠真正認識到閱讀教學目的不是教學生會用幾個好詞,而是為了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為了他們得到成長,在閱讀中借鑒、理解并反思自己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有大量有效的閱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并關照到自身的成長。
(三)以教材為載體,拓展教學內容。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只有跟人發生聯系才具有意義,對事物的理解不取決于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人建構出來的。當然這種建構不是隨意的,而是以自身原有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建構出來的,不是毫無秩序的,需要以自有經驗為引導。零散不成體系的知識容易遺忘,只有把相關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建成一個“知識樹”,當成一個整體,知識才能與學習者發生聯系,并內化建構成經驗和新的知識,并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新的知識,達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境界。
閱讀是一種以文字為媒介,對文本進行解讀和意義理解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以教材為載體,不拘泥于教材,通過學習者的體驗[6],品味出作品的情感,融通學習者的情感,形成共鳴,融入情感、心靈創造出新的形象和意義,建構新意向。把文本當作整體進行關照,“目有全牛”,融通相關主題知識進行整體閱讀教學,實現多元、立體型的教學,鼓勵引導對作品內涵進行多元性解讀,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并建構起獨有的文本意義。
參考文獻:
[1]孫鳳霞,崔嶸.小學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模式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6(30):56-58.
[2]余映潮.設計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2012(04):59.
[3]張婷.論語文教學中的整體閱讀教學[D].蘇州:蘇州大學,2010.
[4]周君奇,黃坤鵬.如何開展整體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19):44-45.
[5]程紅兵.整體閱讀語文課堂教學模式[J].中學語文教學,1999(04):29-32.
[6]鐘啟泉.“整體教育”思潮的基本觀點[J].全球教育展望,2001(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