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潮 胡憶紅
摘 要: 抗戰時期,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要求舉辦土地陳報縣份在為期一個月的土地陳報籌備期間,除做好土地陳報的宣傳工作外還要進行縣情調查,為陳報業務實施和設計做準備。其縣情調查從偏重土地、田賦演變為全方位調查,涉及自然情形、人事組織等多項方面。此次調查不但在方法有創新,而且其成果為省政府制定合適的經濟政策、支持抗戰提供了可靠依據,也為當代開展湖南縣情調查工作提供了模板。
關鍵詞: 抗戰時期 縣情調查 調查內容
調查遵循的原則為實事求是、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正因為如此,通過調查我們能很好地認識社會,并針對弊病對癥下藥,從而促進社會發展。早在20世紀30年代,調查熱潮在我國興起,尤其以農村調查最突出。當時各個黨派、政府機關、高校、社會團體、國外調查機構及學者前往大江南北,深入田間地頭,對我國農村社會進行了詳細調查。不過當時的湖南沒有成為調查的熱點地區之一,因此沒有留下專門的農村調查類書籍。直到抗戰時期,為了推行土地陳報政策,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部門下令需要進行土地陳報縣份在做好該政策宣傳工作的同時,必須進行縣情調查,以利于將來正式陳報之時制定相應的業務推行措施。了解這一時期的湖南縣情調查報告書,既能知曉當時縣情概況,又有助于農村經濟復興與抗戰。目前學界對此暫時缺少關注,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一、調查緣起
這次社會調查的直接原因是抗戰。不過早在戰前湖南就出現了財政問題,據記載:“湖南自辛亥革命以來,飽經變故,二年之二次革命,四年護國軍之役,六年護法之役,十年援鄂之役。且省內軍閥爭權奪利,混戰不休,至歲無寧日。且朝令夕改,政令隨更,一切設施僅有一時之效力,財政之紊亂,統計之艱難,自不待言。”[1]在稅務征收方面由于“因省庫奇絀,催征甚嚴,而其結果,所收不及六成”[2]。抗戰時期因為局勢惡化,讓本已出現財政危機的湖南雪上加霜,此時各縣政府財政也陸續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湖南地處內陸,因此田賦在省縣財政上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湖南省田賦收入占全省總收入(不包括借款收入)20%以上[3]。可是湖南田賦科則種類向來五花八門,有正供、附加、軍糧、民糧之分,稅率各有不同。美銀一兩,折合銀元又大小不同,科則地類顛倒錯亂。“自洪楊之役后,各地冊籍損失殆盡,舊制亦蕩然無存,加之糧書舞弊,久未整理,地籍賦額,隨之紊亂。時至今日,更難稽考。或有糧無地,或有地而無糧,地多糧少,糧少地多。或地在甲鄉,而糧銀飛寄在乙地。或糧戶名為甲,而糧銀實出于乙。冊籍不足為憑,戶地不相僚屬。凡有催查既難按地以尋戶,遇有糾葛,竟至張冠李戴。現行科則,轉與地類相反。由是狡黠者,以膏腴之田,納最低之賦。愚懦者以明確之地,完最高之糧。至于地形不明,經界不清,溝渠公使,池塘分用。民間習慣,所在多有。一遇糾紛,或以契據無存,失其依據,或以沿革難考,無從證明。產權失去保障,納稅難以平均。若不設法整理,政府與人民,同受痛苦”[4]。除此之外,省府與地方由于缺乏系統和嚴格的法令,加上征收過程中不法官吏從中作梗,提高了湖南田賦情形的混亂程度。
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湖南省開始舉辦土地陳報。土地陳報牽涉到一個縣的多個方面,最核心的為該縣的田賦情形和當地民眾對于土地陳報之意見。其次比如縣與縣之間的疆界問題,該縣的人事組織情形等。這些內容如果不調查和了解清楚,那么非但無益于土地陳報籌備期間進行的相關宣傳工作,而且牽涉到即將開展和實施的土地陳報政策能否順利進行的問題。1941年5月9日財政部門公布了“整理田賦籌備委員會規程”。5月10日正式成立田賦籌備委員會,并開始辦公,主持籌備事宜,負責土地陳報的實際執行工作。6月16日在重慶召開第三次全國財政會議,劃定全國辦理陳報區域共有14省432縣,湖南共計55縣[5]。其中澧縣早在1941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陳報試辦工作,其他縣份則在1941年8月開始陸續舉辦[6]。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在耒陽成立后,其下設的第三科總理全省土地陳報工作,各縣的土地陳報主要由縣級田賦管理處主辦,土地陳報辦事處負責具體實施與落實。由于業務牽涉面甚廣,為保證今后推廣順利,省田賦糧食管理處訓令陳報縣份必須依照工作程序,在為期1個月的籌備期間,不但應辦理宣傳及訓練基層業務人員,而且應進行縣情調查,以為業務實施設計之準備。
除此之外,此次調查還具有可行性。首先,國外機構和學者對我國進行的社會調查可資借鑒。1917年,清華學校教授狄特莫(C.G.Dittmer)指導學生在北京西郊對195家居民的生活費進行了調查。日本為了進一步擴大在華侵略權益,創立滿鐵調查部。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該部門派出大量人員我國農村進行調查,并撰寫出大量報告,積極配合其殖民統治[7]。該部門法律顧問岡松參太郎曾說:“研究風俗人情不同的殖民地的舊習制度,并據此制定出最后符合實際的法律,這在統治殖民地上,是一項最根本的問題。”[8]其次,國內高校、社會團體和學者也開啟了調查先河。比如: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于1934年出版的《河南省產煙葉區之調查報告》[9]、福建荒地調查團于從土壤性質、作物、家畜與家禽事業等方面調查福清、惠安和同安三縣荒地,并編成《福清惠安同安三縣荒地調查》[10]、著名調查學家李景漢的《定縣土地調查》[11]等。再次,湖南省府也積累了一定的調查經驗。省府秘書處第五科曾對湖南省各縣市普通生活零售物價進行調查,編成《湖南省各縣市普通生活零售物價調查》[12]。
二、調查內容及成果
此次調查并非同時進行,而是各縣趕在本地正式開始土地陳報之前,在為期一個月的籌備期間內展開。雖然整個調查過程持續時間很短,但仍取得比較豐碩的成果。由一系列的調查報告書來看,本次調查整體屬于綜合性調查。根據內容可劃分為四個專題,具體包括:自然環境情形、人事組織情形、田賦情形和社會情形。
1.自然環境情形包括疆界、地勢、交通和行政區劃。調查以前,各縣邊界地形,犬牙交錯,除插花飛地等,戶地混亂分期,更非鄉縣所及。地隨互轉,朝為甲縣,暮為乙縣。土地歸屬與戶籍數目均變更無常,權利與義務根本無法劃分。調查開始后,經湖南省調整疆域委員會派員會同相關縣份進行實地勘察,并擬具調整辦法重新厘定疆界和規劃插花飛地的歸屬地,這樣就使得各縣鄉鎮界限一目了然,行政區劃井然有序。另外,地勢高低的差異性導致土地屬性不同,田賦征收不能一概而論。通過調查,當地縣府可以根據土地屬性,制定更合理的科則。以《攸縣調查報告書》為例,其中疆界、地勢高低概況如下:“本縣位居湖南東部,東及東北,與贛省蓮花、萍鄉兩縣為界。南鄰茶陵、安仁,西連衡山、湘潭,北接醴陵,東西寬約180里,南北長約140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景田隴、九嶺等處為本縣與安仁分界地名,與衡山分界地為長嶺、桐樹橫等處,與湘潭分界地為芭蕉嶺、蓬萊仙等處,與醴陵、萍鄉分界地分別為界背嶺和界上坪,蓮花為三斗嶺、太陽山等處,茶陵為水坳、路嶺等處。火洲、九嶺、龍家灣等插花飛地均先后奉令劃定,并無互混不明情形。河流有浟、洣二水,浟水發源于江西蓮花山西南,由石橋入境,洣水源于酃縣與桂東縣交界處,過土橋入縣境。”[13]交通方面:重要干道有醴攸公路(全長81公里,抗戰因為軍事關系,被毀棄。)、茶攸公路(長37公里,為交通要道,并與茶攸、衡茶公路交匯于菜花坪。)、衡攸縣道(衡山至攸縣,全長110余里。)、蓮攸縣道、萍攸縣道和安攸縣道。行政區劃方面:現轄梅城鎮、楓仙鄉、淥田鄉等22鄉鎮,共273保、4266甲、72358戶[13]11-13。
2.人事組織情形包括縣政府、田管處和學校及士紳。在調查之前,由于各縣具體的人事情形與各機關職權界線不清晰,造成各機關相互推脫責任,或者部門之間職權交叉嚴重,以致政策無法順利實施。通過調查,明確縣府及其他機關組織情形,有利于劃清職責和提高行政效率。以汝城為例,其中縣府情形如下:縣長1人,督學2人,主任秘書及秘書各1人,技士1人,財政、教育等6科各有科長1人,和科員總計16人,會計室主任1人,一級與二級指導員共計7人,事務員9人,書記員13人。縣田管處有處長1人,科長2人,會計員1人,科員4人和會計助理員1人。學校方面:全縣有汝城縣立中校、津泰鄉代用中心學校、首善鎮中心學校、仁治鄉代用中心學校、新民鄉代用中心學校與私立濂溪學校6所。士紳共8人,分別擔任第三區副司令、黨部書記長、第六戰區秘書長等職務[14]。
3.田賦情形為調查核心,包括賦額、糧區、科則和糧冊。調查之前湖南全省各地田賦種類繁多,稅率不一,折元大小不一,導致科則錯亂,加重人民負擔。實地調查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重厘科則,增加財政收入。由于年代久遠,各縣舊有魚鱗圖冊迭落不全。通過進行實地調查,不僅能了解過去田賦征收之紊亂,還能在即將正式執行的土地陳報過程中制定合理的征收方式平均田賦,從而改變“有糧無田,有田無糧”的失衡局面。以江華縣為例,由于界連兩粵,山多田少,民瑤雜居。為了防止瑤族造反,明代曾在此置京軍守衛。因此,田賦有民糧和屯糧之分,由于民初災侵匪禍,連年受創,導致賦收銳減。賦額方面:正供(民糧3669,203兩,屯糧215,348兩,共計3884,551兩。)附加(縣附加每兩正銀折征銀帑5元7角,共折元22141元9角4分。外團附加:每兩正銀折征銀帑3元8角,共折元14761元2角9分。正供折元:民糧每兩計征銀3元3角,共折元12108元3角7分。屯糧每兩計征銀2元4角,折元516元8角4分,總計12625元2角1分,兩項折元共計49528元4角4分。)最近三年征獲分別為:二十八年收3647.859兩,欠236.692兩。二十九年收3642.481兩,欠140.070兩。三十年收83501.558兩,欠382.993兩。(由于逃離者每年約有220之譜,故實欠數應分別為二十八年實欠36,692兩、二十九年實欠40,070兩、三十年實欠182,993兩。)糧區方面:由于舊時無分柜之設置,只有城柜一所,于每年開征時暫設臨時流動分柜于白芒、營小、碼市等三處。田賦收歸中央后,開始增分柜三處,共計4分柜。城廂分柜轄保安鎮、沱東、沱西、風云、底洞和陽華。白芒營分柜轄秦巖、錦岡、蒼梧。小圩分柜轄下江、壽山、靖邊。碼市分柜轄上江、安慶和綏靖。科則分民糧、屯糧兩種。民糧為每畝4合5勺,屯糧為每畝1斗2升6合9勺[15]。
4.社會情形囊括人民教育程度、風俗習慣、重要團體機關和當地人民對陳報之意見。通過調查當地情形能更加真實地了解當地人民對土地陳報這個政策的想法,有利于搜集民意,了解民情。在某種程度上深化了宣傳工作,讓民眾認識到了土地陳報對己有利。仍以湘鄉為例,該縣小學教育素為發達,有“全省縣之冠”之稱。公私立中等學校原已林立。抗戰以來,大量學校內遷導致數量又有所上升。現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并師范)校數有10所,職業學校15所,中心學校、國民學校、私立小學共計1525所,在校學生106,411人。與民國二十年統計數據相比,增長一倍。風俗習慣:民性淳厚,慷慨有節。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湘鄉民眾大多加入湘軍,有“無湘鄉人不成軍隊”之說。節序、宗族和婚喪與其他縣份無多大差異。由于湘鄉位于長沙、衡陽、寶慶三地之間,民眾相互遷徙,婚姻相互聯系,因此“長之俗文,其失也轉;衡之俗靜,其失也傳;寶之俗仆,共失也固”[16]。湘鄉合三地之風,形成了“文而不浮、靜而不偷、樸而不陋”的風俗。重要團體有縣農會、商會、教育會、婦女會和義倉保管委員會。還有縣黨部、三民主義青年團支部、縣民兵團、縣警察局、電報局等機構。因為當地文化水平較高,加之民報社對于陳報業務的宣傳,一般民眾對此多有認識,積極支持土地陳報。
此次縣情調查是在為了使中央頒布的土地陳報能順利在湖南全省實施而進行的。為此,湖南省田賦管理處還頒布了一份《籌備土地陳報各縣調查綱目》,內容包括四個大項:自然環境情形、人事組、田賦情形和社會情形。在土地陳報籌備期的各縣份依據真實情況并參照省處的調查綱目,填寫了縣情調查報告書。總體來說,這些報告書的內容覆蓋范圍比較廣泛,對于調查核心——田賦情形記載十分詳細,但對其他方面也進行了簡單介紹,意義重大。這些報告書真實地還原了這些縣份在土地陳報籌備期間的社會狀態,有助于當時各縣田管處在土地陳報具體實施時制定合適措施,使土地陳報實現預期目標,為抗戰建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調查內容來看:這次調查最初以田賦調查為核心,后演變為全方位調查。較抗戰前內容單一的經濟調查、物產調查要豐富許多,可以視為社會調查學科在湖南的進一步發展。不過這次的縣情調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從數量上看:在籌備期間執行縣情調查的實際縣份數目與財政部預計的湖南應該籌辦土地陳報的縣份數有很大出入。財政部根據各省機關報告劃定陳報區,其中湖南應該有55縣,實際數目卻只有20多個。其中盡管有戰爭原因導致部分縣份的調查資料焚毀殆盡,無從查證,導致實際數量和預期數量有出入。有的是因為縣土地陳報處因為沒有及時將調查報告書按要求及時呈報給縣田管處,時間一長,就造成資料遺失,導致縣田管處無法鄉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交差。從內容上看:有的縣份是沿革按照省處頒布的《籌備土地陳報各縣調查綱目》來填寫,有的縣份并沒有按照要求來填寫,調查內容參差不齊。有的縣份甚至僅附一張行政區圖敷衍了事,缺少嚴謹性。從調查主體上來看:這一時期的縣情調查主要先由財政部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頒布訓令和下發《籌備土地陳報各縣調查綱目》,各縣的土地陳報處派員趕赴鄉間地頭進行實地調查。各縣府機關、學校、團體或者學者并沒有對本地進行單獨的調查,這也是本次調查的遺憾之處。
參考文獻:
[1]陳子釗編述.湖南之財政[M].長沙:湖南經濟調查所,1934.
[2]李之屏,湖南田賦之研究,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輯[M].臺北成文出版社與美國中文資料中心聯合出版,1977:5673.轉引自袁也.抗戰時期湖南田賦征實若干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6.
[3]李炳炎,湖南田賦與省縣財政,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輯[M].臺北成文出版社與美國中文資料中心聯合出版,1977:6183-6185.轉引自袁也.抗戰時期湖南田賦征實若干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6.
[4]湖南土地陳報處.湖南土地陳報概要[M].長沙:湖南省圖書館藏書,1938:1.
[5]徐在斌.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土地陳報述評[D].湘潭:湘潭大學,2010.
[6]袁也.論民國時期湖南土地陳報[J].金田,2015,334:114-115.
[7]楊鵬.民國時期農村調查熱潮研究[J].求索,2016,3:178-182.
[8][日]草柳大藏,劉耀武等譯.滿鐵調查部內幕[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23.轉引自楊鵬.民國時期農村調查熱潮研究[J].求索,2016,3:178-182.
[9]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河南省產煙葉區之調查報告[M].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1934.
[10]福建荒地調查團.福清惠安同安三縣荒地調查[M].福建荒地調查團,1936.
[11]李景漢.定縣土地調查[M].北平:國立清華大學,1936.
[12]湖南省政府秘書處第五科.湖南省各縣市普通生活零售物價調查[M].長沙:湖南省政府秘書處第五科,1933.
[13]省府田糧處關于攸縣、茶陵、常寧、安仁縣情調查,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檔[B].湖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39-1-190,第2-8頁.
[14]省府田糧處關于永興、宜章、臨武、汝城、桂東、藍山、嘉禾縣情調查,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檔[B].湖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39-1-191,第83-84頁.
[15]省府田糧處關于城步、茶陵、新寧、新化、祁陽、江華、寧遠縣情調查,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檔[B].湖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39-1-193,第32頁.
[16]省府田糧處關于慈利、澧縣、湘鄉、安化縣情調查,湖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檔[B].湖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39-1-192,第117-119頁.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4YBA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