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屾 賴聰聰
摘 要: 中國共產黨慈善觀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萌芽,到“文革”期間的受挫、“改革開放”后的復興和新時代蓬勃發(fā)展這樣一個曲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不懈的努力和中華兒女的辛勤付出。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慈善觀對新時代中國改善民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慈善觀 形成
一、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慈善觀的萌芽
馬克思恩格斯慈善觀對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慈善觀影響很大,但是光有理論是不夠的,通過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這三個時期的具體實踐,中國共產黨慈善觀實現了初步的萌芽。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將保障民生、社會救濟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中國共產黨以瑞金為中心,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即中央蘇區(qū)。為了樹立蘇維埃政府的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水平并維持政府的工作秩序,中央蘇區(qū)專門設立了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中央機構——內務人民委員會。同時在省、縣、區(qū)級別的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內務部。內務部下設的機構很多,有負責管理日常市政建設的、有專門提供社會保障和災害救濟的,還有專門負責民政服務的,等等。在這一時期,經過對中央蘇區(qū)的實際考察和內務部的工作反饋,毛澤東得出了深刻的結論:“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zhàn)線上去嗎?那么,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fā)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①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時的共產黨人已經深刻認識到社會救濟、保障民生對于穩(wěn)定軍心、鞏固政權的重要性,“慈善救濟”的理念從中得以顯現。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救災救濟、改善民生的思想在整個抗戰(zhàn)指導思想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共產黨在洛川會議上由毛澤東提議并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在這份綱領中,明確提出了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改良抗日軍人的待遇,同時優(yōu)待軍人家屬,廢除各種苛捐雜稅,對失業(yè)人群給予一定的救濟,幫助災區(qū)人民,賑濟災荒等詳細的措施。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理論上正慢慢走向成熟,我黨始終將社會保障同抗日救國緊密聯系,并將改善民生作為取得抗戰(zhàn)勝利的重要因素。《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頒布后,救災救濟、改善民生的思想經中央向地方傳達,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色貫徹落實了這一思想。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為例,邊區(qū)政府于1939年4月通過了《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組織條例》,將社會保障同機關單位緊密聯系。1940年,為了推動抗戰(zhàn)時期賑濟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邊區(qū)政府頒布了《關于賑濟工作的決心》,組織賑濟委員會,將賑濟工作落到了實處。1943年1月17日,邊區(qū)政府頒布了《陜甘寧邊區(qū)優(yōu)待抗日軍人家屬條例》,大大提高了抗日軍人家屬受優(yōu)待的質量和水平。其他邊區(qū)政府如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和晉綏邊區(qū)政府分別頒布了《邊區(qū)政府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條例》和《關于改善工人生活辦法草案》積極響應中央救災救濟、改善民生的重要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解放戰(zhàn)爭時期,賑災救災的福利救濟思想被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在這一時期,由于連年的戰(zhàn)爭破壞和惡劣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中國解放區(qū)出現了大量的災民難民,解決這些災民難民的生活、健康問題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當務之急。1945年7月13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中國解放區(qū)人民代表會議籌備會并在會議上通過了關于成立中國解放區(qū)臨時救濟委員會的決議,中國解放區(qū)臨時救濟委員會于7月27日正式成立。后來在1946年8月13日,中國解放區(qū)臨時救濟委員會更名為中國解放區(qū)救濟總會。在救濟總會的領導下,解放區(qū)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遭受的損失得到了清查,聯合國的救濟物資也順利到達了災民手中,解放區(qū)的災民難民得到了豐厚的政府撫恤和戰(zhàn)爭賠償。經過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整個解放區(qū)的民生狀況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除此之外,解放區(qū)還有專門的賑災委員會,積極響應并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賑災救災的指導思想,幫助廣大災區(qū)人民積極同災害做斗爭。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慈善觀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具體實踐,已經實現了初步的萌芽。我黨“福利救濟”的思想在這一過程中應運而生,不僅凝聚了人心、鞏固了中共領導地位,而且為中共下一步的慈善探索道路奠定了充分的思想基礎。
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慈善觀建設的受挫和復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內和國際形勢,努力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促進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工作任務。在這一大背景下,政府完全承擔了全國的救濟救助工作,并徹底地取代了一部分先前社會上的救助組織。通過合并、改造社會上的私營救助組織和部分慈善團體,最終使得開展社會慈善和救助的民間社會團體從此銷聲匿跡,一些宣傳和研究社會慈善的專家和學者也不再將慈善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
到了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慈善觀的進一步形成和發(fā)展遭受了挫折,中國的慈善事業(yè)停滯不前。“文革”期間,階級斗爭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極“左”思潮占據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四人幫”反對經濟主義和福利主義,不僅污蔑我們搞社會福利是靠豐厚的財物拉攏革命群眾,而且完全扭曲了我國福利救濟所帶有的社會保障功能。這些做法,直接導致國家的福利部門被撤銷,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沒了根本保障,生活水平每況愈下。中國的慈善事業(yè)在這十年被打入“冷宮”,人們不敢談論“慈善”,不敢從事與福利救濟相關的工作。受極“左”思潮的影響,有些人甚至認為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本身就有著資本主義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而慈善組織是從西方學來的,本身帶有資產階級性質,如果在中國搞慈善,就會讓社會主義臉上無光,中國根本不需要慈善事業(yè)。
1978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共產黨慈善觀的發(fā)展和中國慈善事業(yè)的復興帶來了曙光。鄧小平同志在與吉布尼和林達光的談話中曾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②這就為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慈善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持,扭轉了之前人們對在中國發(fā)展慈善事業(yè)的批判和抵制態(tài)度。鄧小平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qū)、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fā)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③在這里,鄧小平所鼓勵的先富幫助后富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有多種形式的,其中,慈善就是促進共同富裕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人們開始重新重視起慈善的社會功能,中國的慈善事業(yè)開始走出低谷,獲得新生。
通過改革開放,人們搞清楚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共同富裕,開始科學、辯證地看待慈善問題,為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慈善觀的發(fā)展打開了新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慈善事業(yè)的建設蓬勃發(fā)展。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慈善觀的形成
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在做報告時提出了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yǎng)老金、基本醫(y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yè)、商業(yè)保險為補充”④的社會保障體系。慈善事業(yè)成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黨越來越重視慈善事業(yè)的社會作用,慈善事業(yè)在我國的發(fā)展有了堅實的保障。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為慈善事業(yè)的主要構成部分——慈善組織被放在了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的新高度,慈善組織本身就屬于社會組織,因此,慈善組織越有活力,社會組織就越能發(fā)揮最大效能,這將大大促進社會的和諧和民生的改善。
為了進一步發(fā)展慈善事業(yè)、規(guī)范慈善活動,2014年12月18日,國務院頒布我國國家層面第一個專門規(guī)范慈善事業(yè)的文件《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12月19日,民政部發(fā)布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2015年5月29日,民政部、國資委聯合發(fā)布《關于支持中央企業(yè)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yè)的意見》。2016年3月16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并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慈善法》為中國的慈善事業(yè)提供了權威的法律保障,將有效遏制中國慈善活動中灰色行為的發(fā)生,使得慈善事業(yè)有法可依,走向了法制化、規(guī)范化的中國特色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慈善觀已經趨于成熟,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的慈善事業(yè)正在興起,慈善作為一個鮮活的概念,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這與中國共產黨新時期的慈善觀密不可分。慈善不僅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更在思想領域凈化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了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樹立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發(fā)展慈善事業(yè),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⑤慈善意識對人們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改造效果是顯著的,但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慈善意識在中國的傳播需要中國共產黨掌握方向,脫離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把控,是有“變質”風險的。
進入新時代,我國正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慈善觀相得益彰。慈善中充滿著真情,“真情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需要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來滋養(yǎng)”⑥。慈善是道德的積累,慈善事業(yè)中所蘊含的助人、向善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推崇的價值導向保持高度的一致,通過慈善思想的建設和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將有利于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價值觀的要求落到實處,從而凝聚人心,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思想根基。
注釋:
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②③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1,152.
④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⑤習近平:在慈善中積累道德[N].海安日報,2013-8-27.
⑥出自2017年1月26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辦的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
參考文獻:
[1]閆樂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理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張永光,胡婷.試論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慈善觀[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
[3]陶瑛琪.當代中國慈善思想與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4]周中之.慈善公益如何應對功利考量[N].上觀新聞,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