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陳林麗
摘 要: 近年來,來華國際學生數量持續增長,由于語言文化、教育體系、政治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如何提升高校國際學生事務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教育戰略,已經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分析英國高校國際學生事務管理特色,或可為來華國際學生事務管理提供一些差照。
關鍵詞: 英國高校國際學生管理 趨同管理 來華國際學生管理
近年來,來華國際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學生的結構和層次相應發生變化,高校國際學生管理模式和方法若不及時更新,將影響國際學生教育質量和國際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英國高校國際學生事務堅持以學生體驗為本的宗旨,從入學到畢業各個環節都有專業的團隊提供服務,其中國內外學生的趨同管理、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及調動學生社團的積極性等方面都值得國內高校借鑒。
一、英國高校國際學生管理特色
自2006年以來,英國高校秉承著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學校各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從入學申請、簽證辦理、行前準備、在英學習生活及就業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專業化團隊服務、應對[1]。
利物浦大學(以下簡稱“利大”)目前在校國際學生總數已經超過了7000名,具備十分豐富的國際學生事務管理經驗。
1.國內外學生趨同管理,服務學生。
英國高校針對國際學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校內各專業化的服務部門及學生社團的輔助,在管理層面上并沒有把本國學生和國際學生分開對待,將國際學生的管理和教育都納入了本國學生的管理和教育體系。無論是選課、查分等學習事務還是住宿、醫療等生活事務,都與本國學生享有一樣的服務待遇,并未設立專門的學院或部門管理國際學生。涉及國際學生的特殊事務,比如簽證、就業等,還會有專業的團隊應對解決。利大負責簽證事務的部門對在英國境內外申請學習簽證、家庭簽證、畢業后的工作簽證、短期學習簽證、旅游簽證及申根簽證等類型都有詳細的說明,并結合線上咨詢、線下講座的方式,為有需要的學生解答疑問,提供幫助。
2.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
學生服務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的理工學院基于為非傳統學生提供特殊支持與幫助而確立的向學生提供綜合化公共服務的一種工作模式,其職能包括住宿服務、醫療服務、職業輔導和咨詢服務等[2]。
利大有一支專業的行政管理團隊(Professional Services Leadership Team),下屬13個部門,分管網絡信息、金融服務、法律援助、出國留學、就業指導、后勤保障、語言支持等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部門分工明確,合作有序,為全校學生,無論國籍、學時長短,都提供全面、專業的咨詢和服務。
學生經驗提升團隊(Student Experience and Enhancement)中的Career hub專門負責全體在校學生及五年內的畢業生的職業規劃咨詢服務。他們首先以問卷形式了解每位學生的興趣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相關職位空缺,線上線下相結合,指導簡歷cv制作,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咨詢意見,強調面試注意事項,對不同專業的職業規劃和實踐課程(practice course)選擇給予專業解答。
3.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
英國高校十分重視學聯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英國大學章程明確規定,學校領導機構如理事會、校務委員會、學術評議會及其他一些委員會都要有學聯代表參加,以保證學生在學校領導決策機構中發揮作用。作為學生的代言人,各高校學聯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社會活動,發揮自己的影響和作用[2]。利大的學生社團聯合會(Guild)是一個完全由學生管理、運營的學生組織,有全職的工作人員,由休學一年的在校生或畢業生擔任。運營成本來自學校的資助、自籌資金及社會捐款。服務內容涵蓋作為學生代表參與學校事務的商討、決定;組織學生的各類文體活動;運營學生短途旅行項目;提供社區志愿服務;設立多元的文化體驗課程等。Guild能讓初入英國的國際學生迅速融入校園環境,結識新朋友,產生歸屬感。
二、中國一些高校來華國際學生事務管理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大部分高校對國際學生的管理傾向差別化、保姆式、封閉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各部門職責的不明確及管理人員配備不足等都是目前我國來華國際學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國際學生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模式滯后。
國內高校針對國際學生的管理制度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針對國際學生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二是部分高校把中國學生管理制度完全套用在國際學生身上,對于國際學生的特殊性、差異性等方面重視度不夠。鑒于國際學生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差異,國內大部分高校傾向對國際學生采用差別化管理模式,高校設立專門的學院負責國際學生的行政管理、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項工作,中國學生一套人馬,國際學生另一套人馬,中外學生使用不同操作體系,互不相干,國際學生獨立于中國學生學習生活圈之外,這種差別化、封閉式、保姆式的管理模式不僅讓學院集多項功能于一身,管理工作量繁重,而且人為地切斷中外學生有限的溝通渠道,使得國際學生在學校中成為一個相對孤立的少數群體,參與學校各項活動的積極性勢必受到影響,缺少作為學校一員的歸屬感。
2.部門間職責不明確,管理人員配備不足。
國際學生事務管理涉及面廣,煩瑣復雜。由于缺乏全校性的國際學生管理制度,高校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明確,缺乏統一的協調,經常出現信息溝通不暢的情況,影響工作實效性。國際學生管理干部素質的高低、人員配備是否充足,直接影響國際學生管理工作能否正常運行。目前國內高校國際學生管理人員存在數量缺乏、流動性大等問題,為了解決管理人員不足的問題,高校傾向采取聘用合同工,由于工資待遇、編制等問題,大部分合同工工作不到一年甚至半年就離崗,頻繁的人員流動難以應付復雜多變的留學生管理工作。
3.學生社團參與度低,缺乏統一的交流平臺。
學生社團組織在豐富學生校園生活,促進學生互動和交流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師范大學的張莉莉、邵偉、黎氏秋羅曾專門對高校留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現狀做過調查,發現由于語言文化背景等的差異,國際學生社團參與度低,學校活動參與度低,對學校資源利用率低,與中國學生互動交流機會很少,對自己的校園生活整體滿意度低[3]。原因一是社團沒有吸引力,國際學生比中國學生更加追求存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社團活動無法滿足國際學生期望和需要;二是國際學生的生活、學習、住宿都是集中安排和管理,獨立于中國學生的生活圈,這些都對增強國際學生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利。
三、建立健全來華國際學生管理體系的建議
1.完善管理制度,轉變管理模式。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做好留學生管理首要工作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留學生管理制度,增強規章制度執行力度,幫助留學生樹立規則意識。鑒于留學生管理工作對象的特殊性,在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內可以給予留學生一定的特殊照顧,突出留學生特性,既要讓國際學生感受到國際友人的待遇,又要讓學生明白其首先是學生,其后才是友人[4]。做到工作有章可循,又不失基本的人文關懷。差別化管理模式只適用于留學生管理的初級階段,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留學生已經達到一定的數量,高校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學校綜合資源,遵循世界高校趨同化管理原則,從現有的差別化管理模式向趨同化管理模式轉變,將現有的留學生招生、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等納入全校管理框架內,以借助全校資源,解決差異化管理出現的難于協調的問題。
2.明確部門職責、強化管理隊伍。
招生國際學生的高校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首先設置職責明確的管理機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職能。只有各個學院與部門各司其職,加大溝通與協調,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才能避免目前存在的扯皮和推諉現象,進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其次解決留管人員配備不足及編制問題,設立國際學生輔導員,完善留管干部,借鑒利大經驗,建立一支穩定、高素質的留學生管理團隊,定期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對留學生事務管理的系統性認識,提升管理能力和突發性事件的處理能力。
3.建立混合型社團,為中外學生搭建交流平臺。
從利大的學生社團聯合會Guild及國內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國際交流協會SICA[5]的成功經驗可知,高校應充分利用社團的作用,創建一個以國際學生為主的混合型社團,通過國際學院專業老師進行指導,為中外學生搭建交流平臺,加大社團宣傳力度,提高國際學生參與度,打造國際學生社團品牌活動,推動中外學生情感融合,社團活動應由中外學生共同商討,盡量適應國際學生需求,增強國際學生對社團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幫助國際學生盡快融入校園生活。其次社團不僅局限于簡單的文體活動,更應該讓社團參與到國際學生事務管理的工作中,建立國際學生服務團隊。國際學生傾向于自我管理,這種通過社團實現國際學生自我管理的方式不僅推動了社團的功能建設,減輕了留管老師的壓力,還實現了學生自我管理和學校管理的有機結合,推動了高校國際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我國國際學生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優化國際學生管理已經是我國大部分高校面臨的巨大挑戰。我們應根據高校實際情況,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模式,學習借鑒成功的管理經驗,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Attracting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ime Ministers Speech[EB/OL]. http://www.number-10.gov.uk,2005.06.20.
[2]董靜菊.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的特點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06-109.
[3]張莉莉,邵偉,黎氏秋羅.高校留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狀及對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2):55-59.
[4]薛雷.高校留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淺究[J].現代交際,2017(23):112-113.
[5]趙曉峰.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作用,實現中外學生雙贏[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2(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