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麗 程玲 朱家勝



摘 要: 本文通過語料庫文本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探討了我校教改班學生習得小品詞(small words)的各種語用功能的情況,并與語料庫SECCL中對該反饋語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我校教改班學生總體來說明顯過少使用此類反饋語,習得者對于小品詞的理解狀況影響到他們對其功能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 語料庫 小品詞(small words) 反饋語 語用功能
一、引言
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口語是有效的英語溝通的重要工具,其流利度和準確度是衡量口語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學習主體已經儲備一定詞匯、語法和句法結構的情況下,自覺地運用黏合會話完整性的反饋語顯得極為必要。Yngve[1]認為在交流中,聽者對發話方做出簡短的回應,但不打斷或搶奪話輪的行為可以被視為反饋語。聽話方并不尋求話輪轉換,也不是對發話方進行某種答復,而是維護對方持續發言的地位,使其繼續陳述下去。
在學習反饋語的過程中,Thomas[2]指出二語習得者語用能力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社會語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和語用語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這兩個方不僅可以體現二語習得者語用能力的水平和對會話含義的理解,更可以讓英語教育者發現其語用能力的規律。由于反饋語是英語語法和英語語用的結合,習得者從接觸這門語言伊始,學到的通常是詞匯含義而非語用含義,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及閱讀認知水平的提高,語法意義逐漸為習得者接受和理解,進而掌握語用意義可防止出現語言的固化現象。
因此,如何理解和掌握更為深奧的語用意義對于習得者和教育者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僅要理解語用意義代表的深層次社會因素,而且要注意語用語言意義的可接受性。換句話來說,在何種場合下,針對何種聽話方,建構何種社會身份,使用何種反饋語,達到何種會話效用,不僅是學習者面臨的挑戰,而且是在語言語用視角下研究反饋語的教育者需要考慮的難題。
除了英語學習的共同特點之外,Kasper & Schmidt[3]認為不同地域背景和語言基礎的學習主體所呈現的語用能力不盡相同,不同性別和年齡層次也存在差異。從社會語用的視角研究學習主休,能夠將習得者的語用能力發展與母語者有機結合,可以使英語習得者靠近本族語使用者的交流要求。
語言學家指出,由于反饋語使用的靈活性和其語用功能的多樣性,要對其做出規約性的定義并非易事,即使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也很難用精準的語言闡釋反饋語的使用理由。Aijmer[4]認為習得者即使達到了較高的語言運用水平,其反饋語也很難達到與母語者相同的水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習得者不應當或不應該使用反饋語,反饋語是提高語言流利程度的策略之一。
二、研究問題及方法
1.研究問題
本研究提出的問題如下:(1)我校教改班學生在會話中集中使用了哪些小品詞(small words)?(2)與語料庫對比,我校教改班學生常用的small words 的使用次數和話輪位置?(3)如何改進學生提高small words使用水平和掌握程度?
2.研究對象
本研究涉及的中國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語料采自SECCL(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語料庫),建設單位為南京大學,本研究抽取了204份樣本,共12279詞。作為國內主要的英語學習者口語語料庫之一,它是研究我校教改班同學口語水平的數據資源。本研究只采用了該語料庫的第三部分,即對話部分。話題多樣便于標記不同形式的反饋語。
本研究的對象為我校教改C3C4班112名學生在最后一學期口語考試中的會話錄音,選取的原因在于:首先,C3C4班為一本招生,具備良好的英語基礎;其次,參加口語考試的學生為C級,而非程度較好的A級同學,經過四個學期的英語學習,更加能夠代表我校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最后,口語測試分數將計入期末考試最終成績,為了提高分數,學生在測試中表現較平時更為積極。項目參與人員組織英語口語測試,聽取學生的兩人三五分鐘對話,從語速、停頓、無間斷語流平均長度等方面為考生打分(滿分為10分)。通過考試現場觀察標記出考生使用非語言反饋語出現及使用的次數及人數,考試之后轉寫錄音標出測試中出現的6種類型的反饋語。
3.數據收集和研究工具
研究者于口語測試前發放了112份口語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7份。問卷共有6道問題,關于學習主體的會話習慣的有三道問題,余下三道是關于習得者的會話策略。問卷內容和結果請見下表。
(1)每一份學生口語測試錄音進行原文轉寫,對反饋語samll words采用手工標注(Tag)的方式,并排除了不作為反饋語小品詞。
(2)采用了Word Smith Tools作為語料庫檢索工具,統計出small words使用頻數和考生集中使用的反饋語的頻數。
(3)將常見反饋語頻數與SECCL語料庫進行對比,并嘗試對統計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釋。
三、總體結果和差異討論
從下表可以看出我校教改班學生課外口語輸出的機會較少,僅有5%的學生會主動尋求練習口語的機會和場合,有91%的學生在展開對話前有猶豫的心理,更習慣于用書面語而非即時的口語進行交流(83%)。在話語策略當中,67%的學生能夠主動區分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被調查學生中58%會忽略詞匯和語法錯誤,嘗試用small words緩沖對話和維持話輪(67%)。這表明除重視語法、詞匯和句子結構之外,有必要在英語口語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真實會話技巧及策略等交際功能所必需的語言手段。提高學生二語交流能力是教育者的目的,在以往教學中學生已經熟悉了日常問候和生活用語,口語教學由淺入深,逐步用語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樣學生在應對討論、會話、辯論中能夠思路清晰,運用語言策略表達思想,不僅知道要表達的內容,還知道如何組織語言。
經過轉寫和標記,本研究首先確定了本次考試當中集中出現最多的small words(以百分率計),分別為I think(63), oh(36), okay(34), you know(20), well(5),出現次數如柱狀圖1所示。語料庫SECCL中五個小品詞出現的頻率(以萬分率計)分別為34,59,15,36,68,請見下面折線圖2所示。
其次,本研究確定了上述小詞在話輪中的位置。小品詞出現在話輪的開頭,體現為承接話輪;出現在話輪的中間,則表示有意維持話輪;話輪結尾的小詞意指出讓話輪。英國青少年使用最多的小品詞分別為oh,just,you know,right,well,其中沒有我校教改班學生使用最多的I think。習得者使用small words較為單一,I think經常出現在話輪的中間,這表明它們更多時候不是為了引導出個人看法及觀點,而是為了填補對話空白,以維持話輪的繼續。另外,龔玲莉[5]指出,well在英語本族語中使用的頻率很高,是英國成年人使用最多的小品詞之一,中國學生使用well的頻率公為萬分之七,其中大部分局限于口語較好的習得者語料之中,而且well多數出現在話輪的開頭以承接話輪。我校學生較少使用well,使用前后會拉長語調,這表明學生對well的使用和作用表現得較為猶豫。
四、結語
由于母語和文化的負遷移作用,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掌握英語口語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中遇到了消極影響。在語用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方面,英語習得者無法達到英語為母語者的交流要求;在運用簡短反饋語進行交流時,習得者缺乏適當的語言運用能力或者其運用能力較弱,不足以支撐自身語用能力方面的改進,從而無法以母語者的同一標準進行評判;二語習得者在會話中使用的簡短反饋語詞匯單一,固定使用某些表達形式,反復或過度使用不標準的表達。上述消極影響雖然不會導致交流障礙,但在某種意義上帶來交流的不暢,阻礙二語習得者的簡短反饋語語用系統向英語語用系統靠近。教學者在口語教學中片面關注詞匯是否豐富,結構是否復雜,忽視交流的邏輯連貫性及交流雙方的情感聯絡和配合。習得者在反饋語的選擇上出現不合理之處,教學者應當予以糾正和引導,提高他們對反饋語語用功能的認識。如果將反饋語的習得用于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切實提高習得者的口語。二語習得者充分認識到什么時候使用反饋語,使用何種反饋語,有意識地加強運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語言教學角度說,揭示反饋語的使用環境和特征,可以了解話語交流的本質,給培養二語習得者的會話交際能力帶來啟示。說話者能夠適度使用言語行為中的禮貌性的、恰當的反饋語,體現了語言習得者的社會語用能力。掌握了交際場合、交際目的相關的社會語用知識,對二語習得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Yngve, V.H.. On getting a word in edgewise[A]. In Campbell Metal.(eds) . Papers from the Six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C].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0:567-577.
[2]Thomas,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91-112.
[3]Kasper, G.&R.; Schmidt.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6(18):149-169.
[4]Aijmer, K.. Well Im not sure I think.The use of well by non-native speak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1,16(2):231-254.
[5]龔玲莉.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生使用話語標記語well的跟蹤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6):112-117.
基金項目:安徽中醫藥大學教研項目(2014xjjy021、2015xjjy011)、安徽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5jyxm192、“互聯網+”大學英語全過程形成性評價研究)、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