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重慶市兩江新區康莊美地第二小學校
學校教育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系統,應該把人視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重慶市兩江新區康莊美地第二小學(以下簡稱“康美二小”)近年來基于學校區位特征以及生源特點,內生了“當家文化”,并提出了培養“當家少年”的育人目標。目前,“當家教育”已經成為學校一張亮麗的名片。
基于“當家教育”理念,學校利用基礎性綜合實踐課程創生了職業體驗之“廚房小當家”課程。該課程定位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整合成地方與校本特色的活動類拓展性課程,將之統整進學校課程體系中的“生活實踐教育”之職業體驗類,補充豐富發展原有課程,成為學校一門重要的特色課程。課程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實現預期的育人目標,離不開對課程的科學評估。基于此,學校建構出了獨具學校特色的課程評價理念體系。
獲得性導向的基本內涵。漢語詞典中對“獲得”的解釋為:取得( 多用于具體事物)、得到( 多用于抽象事物) 。這說明“獲得”本身就包括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既有看得見的(如物質方面),也有看不見的(如精神方面)。“獲得性導向”的提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也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關注學生實際體驗的教育性經驗。旨在讓學生通過“廚房小當家”課程可以有何收獲,因此,“獲得性”是學生評價的主要特征,“自主性”是學生評價的主要方式。兼顧學生的“具象所得”與“抽象所得”,既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也重視學生的物化成果。
獲得性導向的學生自我評價的實踐。獲得性自主評價以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保有成長的信心為主要導向,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所獲得——既有收獲,也有努力的方向。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在課程規劃師的引導下,通過訪談、問題回答、成果制作、收集等形式對自我進行評價,發現自己的成長以及不足。例如,一年級上學期,我們為學生準備了如下問題:“我是否會……”“今天我是否做了?”“我還有哪些做得不好?”“我有什么方法能進一步改進?”“這學期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從學生的口中表達出來的便是最真實的獲得性評價。此外,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美食日記”,收集自己的“美食作品”,制作自己的“美食小報”等,引導孩子發現自我,成就自我,反思自我。
參與性取向的基本內涵。課程是學校育人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重要的教育產品,因此,課程評價涉及的主體也是多元的,除教育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學校人員之外,還應該包括學生以及家長,而課程評價主體的缺位是傳統課程評價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因素之一。針對這一問題,國外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了對“參與性評價”的相關研究。一般而言,“參與性評價”主要是指在課程評價過程中,各個不同的課程參與者共同參與課程評價規則的制定以及評價結果的出臺。參與性評價包含一小部分評價結果的“主要用戶”。主要用戶是指對被評價項目負有管理或者實施責任的參與者,抑或是在被評項目中有著重要利益關系的參與者。“廚房小當家”的課程評價,除了常規的評價主體之外,還吸納了家長作為重要的課程評價主體。
參與性取向的家長督導評價的實踐。基于“廚房小當家”課程的特殊性,吸納家長參與學生的評價便成為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家長的課程評價參與性不僅表現在對自家孩子進行評價,還要成為學校課程評價小組的成員,參與班級以及學校層面的評價,發揮評價與督導的雙重作用。
家長評價主要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一是填寫《星級評價手冊》。學校為每位學生建立成長手冊,《成長手冊》由學生保管,每一學期由課程規劃師收集起來查看保管,然后在下一學期開學之初分發給學生,以執行下一輪的課程計劃,全程由家長評價。每一學期每一個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學生課程學習的評價。家長負責記錄學生的日常表現,包括過程性的資料以及學生參與家庭勞動的成果性資料。二是針對學生的表現,家長每周、每月為學生書寫一篇“寄語性評價”,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客觀的判斷,并在與學生達成一致的基礎上,提出下一階段學生需要進一步加強方向。三是參與到班級以及學校的課程評價小組,每月隨機查看其他學生的評價手冊,并對所查看的學生評價手冊進行評價,加強橫向之間的評價,確保評價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展示性取向的基本內涵。當前,學生發展已經進入到核心素養時代,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成為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以及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廚房小當家”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秉持了展示性取向的綜合評價。學習展示性評定是指根據學生自己給出的解決問題的過程、答案和展示的各種作品來判斷、評價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一種評價方式。其核心是允許被評估者以各種合適的方式向公眾展示他們的實力和對課程的理解。在“展示性評價”的理念指引下,學校綜合采用了評價手冊、檔案袋、展演等多種方式,力圖讓評價的過程和結果更加科學、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便于操作。
展示性取向的學校綜合評價的實踐。學校是評價的主體,在評價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在評價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表演和展示的機會,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當家本領”。此外,學校還靈活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發展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首先,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通過訪談、調查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校外實踐活動以及學生的內心感受,真實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記錄。其次,積極與家長和家委會保持聯系,并通過對星級評價手冊、記錄檔案以及相關的過程性資料的掌握,研判學生的真實狀況。再次,為學生提供多種展示平臺,包括過程性的展示平臺以及成果性的展示平臺,讓學生擁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比如,在每一學年的潛在綜合實踐展示活動課程上,緊密結合學生所學,每年舉行一屆以“廚藝大展臺”為主題的“我是廚房小當家”潛在綜合實踐拓展展示課程。通過學校的平臺對學生進行最后的綜合性評價。在這期間,以年級為單位,每個班級的部分學生與部分家長全程參與,旨在通過自我評價、家長評價之后的一次學校綜合評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課程體系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內容與方式都必須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成長,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學生、家長、學校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和現實的需要加以選擇,促成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