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群蘭/深圳市鹽田區林園小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還是以學業為中心,導致課程結構過于單調,課程內容過于窄隘,教學模式過于統一,評價方式過于僵化。如何真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深圳市鹽田區林園小學以“自然樹”教育為主體,開展以“自然樹”課程為核心的評價體系研究,全力打造“自然樹”教育辦學特色,構建多元立體評價,提升課程體系建設。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這啟示我們,必須改變單純以學科成績考試為標準的評價觀,在評價內容方面,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課業學習,而應當是多元的;在評價方式方面,也不能只注重書面的考試,而應當探索多維的評價方式。只有將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與評價方式的科學性結合起來,才能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
基于此,我校提出了以 “綠色發展,共同成長”為學校精神,以“建綠色林園,育成才基因”為辦學理念,以“培養健康、自立、聰慧的中華好苗兒”為育人目標,以“我們,陽光自信地成長”作為激勵孩子成長的校訓,著力打造“自然樹”教育,全力培養素質全面、基礎扎實、特長明顯,全面發展的學生。
學校從育人目標出發,構建 “自然樹”課程體系。“自然樹”課程體系呈“三級”“四維”“五域五品”“多途徑”結構。
三級,即涵蓋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地方課程,落實好目標內容、國家規定的核心知識和核心能力。四維,即按照課程功能,從“壯根課程、強干課程、展枝課程、茂葉課程”四個橫向維度設置課程。五域五品,即以品德與修養、語言與人文、數科與創新、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五大縱向領域的課程對應并支撐“自律自強、人文底蘊、實踐探究、審美情趣、身心健康”“五品”核心素養。多途徑,是指在學習時間上,主體是課內,延伸到課外;在課程形式上,有學科課、活動課、社團等多種形式;在課程選擇上,有必修、選修等。
課程結構的構建確定了各部分的內容和組織形式,使其與學校原有課程緊密結合,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解決了新課程實施中課程設置、管理、評價方式等等一系列問題,并逐步構建和完善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尊重學生差異,充分把握教育以人為本的深刻內涵,走學生多元發展之路。
如何以評價助力實現多元人才培育目標,實現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參與者的多元化,是學校無法回避的實際問題。
改變對教師的評價方式。學校設立行政考核小組、年級考核小組、科組考核小組、學生考核小組及家長考核小組。這些機構大多由教師組成,承擔了骨干教師選拔與考核、職稱評定、年終考核、中層考核或選拔等職責,形成了一個民主、多元的評價機制。
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關注學生”“小組合作”等維度來進行評價,要求教師努力構建和實施“以生自學、以問導學、以探助學”的課堂教學模式,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從“知識傳授”走向“問題解決”,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方式充分參與和體驗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促發展、重過程、多主體的評價方式,不僅完善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更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師生的生命狀態。
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單純的對學業成績的考核,主要是進行課內知識單維評價,單維評價僅僅是教學評價的一小部分。我校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更關注學生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是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學科學習目標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針對各學科課程標準已列出的學科學習目標和各學段應達到的標準,提出相應的評價建議;把一般性發展目標蘊涵在學科學習中,與學科學習目標同步發展,融合在一起進行評價。
二是將對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體現在一般性評價之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可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自信、自強、自律、勤奮;能對個人的行為負責,表現出公民應具有的社會責任。
學習能力。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能承擔學習責任;能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水平,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探究與創新精神。
交流與合作。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地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等。
個性與情感。對生活、學習有著積極的情感體驗,擁有自尊和自信;能積極樂觀的對待挫折與困難。表現出獨立、自律、寬容和自強不息等優秀的個性品質。
此外,還開展檔案袋評價、自評與他評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結合傳統節日進行展示性評價等。通過多種多樣的評價活動,學校設立了“八好八正”禮儀之星、新“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優秀“八正”員、學習標兵、林園十佳少年及各類星級評比,如學科之星、誠信之星、責任之星、勤奮之星、自信之星……
這種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原則,充分發揮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多元化評價手段的運用,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也提升了學校課程體系的質量。
學生評價的改革帶來了教師評價的改革。將教師的教學業績分為學科考試成績和學科考查成績兩部分;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還注重學生學科特長的培養,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展示。幫助學生認識了自我,建立了自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彰顯了學生的個性特長。
“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了我校的辦學品位,使我校的“自然樹”課程體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