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安美 李寧
摘 要:通過在學院開展“三送一支”活動,即“送文化下鄉,送書籍到星星樂園,送棉衣到貧困戶,支教到薄弱學校”,結合活動分析黨建工作與志愿服務的共存與互補之道,尋求兩者在活動中的統一性,同時探索使黨建與志愿服務兼容的活動模式。
關鍵詞:“三送一支”活動;黨建工作;志愿服務;共存與互補
中圖分類號:D26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黨員的質量決定黨的基礎。高校學生黨員需要不斷增強個人文化修養,并且還應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學生黨員在工作中要每時每刻體現出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如今之大學生,必將成為祖國各條戰線的中堅和支柱,不少人將成為各級領導。他們的領導能力、工作水平直接關乎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在大學里,有許多的學生組織和社團,這些組織和社團為學生們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平臺。學生黨員應該充分利用這些鍛煉的機會,努力培養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能反映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黨員應該本著為同學們服務,對組織負責任的原則和態度,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為以后在工作崗位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黨員們應該在工作上積極主動,以高昂的工作熱情為同學們誠心誠意地服務。不僅如此,學生黨員還要做好黨建工作,努力為同學們服務,讓同學們看到黨員的積極作用,也使得學生黨員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加入到為同學服務的行列中去,讓黨建工作滲透到基層。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是否健全直接影響到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戰斗力和凝聚力;而黨組織對于多種多樣志愿服務項目的探索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發展,也會對黨建工作的創新性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分析黨建工作與志愿服務的共存與互補,其實正是分析黨組織與基層間能否共存與互補,這種對于統一性和共同發展的追求對于黨組織的發展導向以及加強黨與基層間的緊密聯系而言,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一、現狀分析:
一方面,如今,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有泛濫之象,各種活動主題層出不窮,一個項目從最初的策劃到最終落實可能只需要幾天,缺少項目可行性考察、實地探究、風險預測等許多重要環節。正是這樣的“快速項目”導致了很多的志愿服務團隊都缺少目的性和組織性,存在認識不足、保障性不高、流于形式等問題,最終將導致眾多志愿服務項目的無效性。另外,學生團隊工作模式的特征決定了組長與組員間工作比例分配等很多問題的出現,許多小問題的累積最終會導致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動力降低等。志愿服務活動參與者本身對志愿服務的含義和意義理解不準確,缺少對志愿服務中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足夠重視。志愿服務水平不高,缺乏高素質管理者,團隊建設不夠完善。因此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亟待像黨組織這種權威組織為其指明工作方向和目標,從根本上改變志愿服務活動的性質,從而改變這一現狀。
另一方面,黨組織與基層間的聯系與互動一直以來都是黨建工作重要的基礎,能否打好這個基礎直接影響到黨建工作的成功與否。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基層黨組織所迫切需要的正是一個恰當的工作載體,既可以協助其落實黨建工作的時效性和創新性,又能通過實踐活動達到培養技能實用型黨員并擴大黨組織影響力的初衷。
綜合分析雙方特點與現狀,可以從理論上得出二者間的關系: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基層黨組織最合適的工作載體,黨組織是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指路人。
二、研究基礎:
本項目由大連外國語大學資助,由國際商務學院分團委書記李寧老師指導,以國際商務學院開展的“三送一支”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為研究基礎,致力于探究基層黨建工作與志愿服務的共存與互補。近幾年來學院已開展各項志愿活動,其中支教活動現已展開兩年,成功發展大連市錦繡小學作為學院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基地。學院每周派黨員、積極分子等優秀大學生進行支教一次,計劃將支教活動打造成精品項目,并已實現與錦繡小學共建基地的揭牌儀式,幫助支教任務有序展開。在愛心捐物活動中,學院長期與大連市星星樂園孤獨者支持中心(現已改名為星星之火孤獨者支持中心)合作,開展衣物及書籍捐獻活動;現已參與敖包愛心組織--晨曦公益組織的捐贈舊衣活動項目,由黨員等先進力量帶頭號召全院師生,為內蒙古的貧困居民捐獻舊衣物,向偏遠地區獻出綿薄之力。“三送一支”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同學們提供了參加志愿服務的機會與平臺,強化了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還為黨建與志愿服務的統一性探索項目提供大量素材,更為本項目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項目研究:
(一)項目背景
本項目分別從黨組織和基層的角度剖析彼此的發展,角度看似對立,實則為二者的高度統一,深度剖析黨建與志愿服務的統一性,力求探索出獨具特色的兼容性活動或工作模式,使二者在共存與互補中得以共同前進。另一方面,本項目也為高校基層黨組織探索了一條創新落實基層黨建工作之路,基層黨組織只有充分認識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發展的重要意義,緊緊把握時代規律和特征,并根據當前社會形勢,從黨組織和學生黨員思想狀況出發,利用好科學的方法和態度,才能夠積極有效的開展好高校內的基層黨建工作。
基層黨組織是黨建工作的基石,也是黨在社會各基層組織中的領導主力。高校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怎樣,也直接影響著高校的改革、穩定與發展,甚至影響著校內每一項工作。本項目借助“三送一支”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力圖從中獲取使黨建與志愿服務統一的途徑,得出二者共存與互補的兼容模式;尋求一種工作方式,能夠同時推進高校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工作,以及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進行。
(二)項目介紹
學院黨總支根據在偏遠地區農村,文化落后;偏遠山區的貧困戶,缺乏御寒、換洗的衣物;星星樂園里的自閉癥兒童,缺乏閱讀書籍;薄弱學校教育和師資匱乏,英語教學水平低,學生不能得到良好教育這一現實狀況,開展了“三送一支”活動,改變以傳統說教為主的教育方式,將學生引向社會,多方建立志愿服務平臺,以期在奉獻愛心、關愛社會的過程中提高學生黨性修養,達到教育以及提升學生能力的效果。本項目以“三送一支”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為研究載體,探究活動過程中基層黨組織與大學生團隊分別起到的作用以及二者工作方式的共存與互補情況,進而解決“三送一支”活動中黨建工作與志愿服務是否可以完美共存與互補以及能否將黨建工作與志愿服務結合的模式推廣開來的問題。
“三送一支”活動由岫巖文化下鄉、大連市星星樂園(星星之火)孤獨癥兒童關愛活動、“衣+衣=愛”愛心捐衣活動、愛心課堂志愿支教活動四項學院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組成。
1.岫巖縣文化下鄉活動
文化下鄉活動為學院領導老師組織一批精選的優秀黨員及普通學生前往鞍山市岫巖縣牧牛鎮大木谷峪村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內容包括英文支教,由英語素質過硬的優秀學子組成,致力于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教授盡可能最多的英文知識;素質拓展,由擅長美工并受過訓練的學生輔導小學生進行輕粘土捏制等素質拓展活動,活動中小學生們加強了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達到使小學生們激發潛能、關心他人的拓展訓練目標;文藝匯演由學院精于文藝的學生、及當地百姓精心準備,其中包括英文支教受助的小學生們將支教活動中所學的英文歌曲、英文短劇等教學內容以節目方式展現出來,共同為大木谷峪村帶來精彩的文藝匯演;聆聽老黨員講話,感受與城市鋼筋叢林中不一樣的生活,了解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采訪大木谷峪村校長,探知鄉村教育發展歷程,了解到黨中央扶貧工作給村里帶來的巨大變化,尤其在教育方面的巨大變化,包括農村教師在村里地位提升,硬件設施的改善以及教育在村民中重視程度的提高,還有鄉村教育面臨的重重困難,比如師資匱乏、教育資源短缺等;走訪蘑菇種植大棚,進一步接近村民的日常生計生活,了解蘑菇種植知識等;發放調查問卷,回收并分析村民們的經濟條件、教育發展、英語教學等問題。
2.大連市星星樂園(星星之火)孤獨癥兒童關愛活動
大連市星星樂園(星星之火)自閉癥兒童關愛活動,即學院分團委聯系的大連市內一家自閉癥兒童支持中心,現改名為星星之火,是大連市民政局注冊的具有民辦非企業單位資質的社會助殘公益組織。當了解到創始人的愛心初衷后,學院決定組織向星星之火孤獨癥支持中心捐贈書籍、衣物的互動,并且領導老師帶隊看望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們,并捐獻在學院籌集到的衣物和精心準備的書籍,聽引導老師介紹自閉癥、學生與自閉癥孩子溫暖互動等。
3.“衣+衣=愛”愛心捐衣活動
“衣+衣=愛”愛心捐衣活動是將同學們的多余衣物籌集起來捐贈給偏遠山區缺少御寒、換洗、整潔衣物的貧困者,已與敖包愛心組織--晨曦公益組織對接,由學院每學期組織一次捐贈活動,將衣物郵寄到內蒙古,再由敖包愛心組織--晨曦公益組織配送至具體村落,為村民解決燃眉之急。
4.愛心課堂志愿支教活動
愛心課堂支教活動是與大連市錦繡小學合作,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并已完成揭牌儀式,由學院專門支教隊伍--筑夢團隊負責每年新增優質學生黨員等大學生、培訓新晉志愿者、課程安排、安全意識培訓等,于每周三或周五(視學期兩校課程安排而定)前往錦繡小學進行支教,教學方式采用新穎的社團模式,小學生依據喜好選擇社團進行學習,社團分為動畫配音、英文短句、英文歌曲、外國節日等,該方式效果顯著,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教學。
“三送一支”活動一直得到學院全體師生的積極響應,其生命力可想而知,但其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活動還做得不夠成熟,以此系列活動作為本項目的研究載體是十分合理的。
(三)項目研究安排
本項目與“三送一支”活動同期進行,使黨組織和志愿活動融合發展,安排更多的黨員加入活動中,讓黨組織成熟的領導力量組織活動開展,持續關注每一項活動中黨支方面與學生工作的融合、碰撞,從活動策劃、活動安排、活動進行、突出矛盾、情況應對、提升精化以及反思總結等環節進行為期兩個學期的追蹤記錄和分析,最終探求黨建工作能否與志愿活動完美共存及互補。項目結論的得出除了需要對事實的記錄、調查和分析,還需要多方的觀點。因此,黨支方面的意見、學生干部的意見、活動第三方的意見均會作為結論來源的一部分,從而確保結論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全面性。項目結束后,預計建立健全黨員教育培訓制度,立足院系,選擇優秀大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專門志愿團隊,進行“三送一支”系列志愿活動,由大連外國語大學對本項目進行資助,院系優秀教師黨員以及專業人士對志愿團隊進行志愿者黨員內在素質及專業技能培訓指導,為學生黨員提供權益保障,加強志愿團隊的隊伍建設,解決原團隊遺留問題,建立黨員聯系和服務基層的工作體系,引導和推動廣大學生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對于研究所得出的兼容性活動模式進行大力推廣,號召各部門多策劃、多舉辦該模式活動,以促進黨建工作與志愿服務的完美融合,使雙方均可充分發揮其優勢。
至項目結束,預計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有待改進的認識不足、保障性不高、流于形式等導致志愿服務無效性以及專業程度不高、團隊建設不夠完善、自律性不高等問題將會被解決;高校基層黨組織迫切需要既可以幫助其實現黨建工作的時效性和創新性,又能通過實踐活動達到培養技能實用型黨員并擴大黨組織影響力的工作載體的需求也會被滿足。
基于綜合分析,可以從理論上得出二者間的關系: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基層黨組織最合適的工作載體,基層黨組織是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指路人。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如今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工作開展的程度和深度,直接影響到黨的凝聚力、影響力、戰斗力的充分發揮。它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一方面要不斷提升結合實際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自覺性,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大學生黨員在志愿活動中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得到個人能力的提升和內在精神的滿足,青年志愿工作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得到蓬勃發展,必將有助于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和大學生黨建工作在服務群眾中得到升華。
本項目的研究也正是為黨建工作的服務功能的新形勢開辟新道路,對黨建工作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相信不久的將來,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將運用到更多的基層中,進一步加強大連外國語大學基層黨建的同時提高黨員黨性。我們要認清當前形勢,明確發展任務,突出工作重點,與時俱進,探索創新,狠抓落實,從院系基層黨組織做起,從實際出發,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切入,重視細節,全面加強學院基層黨的建設。
〔參 考 文 獻〕
〔1〕陸丹紅,陳素云,葉發青,梅思佳,程建坤.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提高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實效性〔J〕.成功(教育),2012,(11):05-07.
〔2〕張杰,周翔,鄧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13-16.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