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瓊 徐輝富
【摘 要】在“綠色、學習、創新”三大理念的指導下,斯德哥爾摩致力于將城市打造成為富有創新性、高競爭力的學習型城市。該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政府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對學習活動和創新活動等給予政策和財政支持;學校、社會組織參與環境保護,積極組織講座、學習圈、公共圖書館等學習活動;民眾和企業注重環境保護,主動參加學習活動,參與城市建設的實踐。這些理念和策略對改進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中成效與問題并存的現狀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理念;策略;反思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3-0083-06
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傳媒中心。近年來,該市在環境、創新、宜居等方面表現不俗,取得了一系列榮譽。2015年,國際聲譽研究院公布了全球十大最富聲譽城市,斯德哥爾摩排名第三。[1]2016年6月,愛立信網絡型社會城市指標顯示,斯德哥爾摩是世界上最具智慧型的IT城市。[2]這些榮譽的取得與該市學習型城市建設重視環境教育、建立豐富的學習活動、鼓勵創新息息相關。本文從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取得的成效入手,探討其建設的理念和措施,以期為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提供反思和借鑒。
一、建設理念和目標
學習型城市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教育型城市”,其目的是將教育放在政策和策略的核心位置,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善民眾的生活。瑞典則成為首批探索“教育型城市”的七個國家之一。[3]1992年,“學習型城市”開始取代“教育型城市”。現如今,學習型城市已經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撐,在許多城市廣泛推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其中之一。
2013年在北京召開的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上,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提出“綠色的花園”、“學習的校園”和“創新的樂園”的學習型城市建設目標。[4]其中,“綠色的花園”體現出斯德哥爾摩城市重視環境保護,致力于將城市建成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學習的校園”,體現出斯德哥爾摩城市致力于為民眾營造終身學習的氛圍和條件,提高民眾素質,保障“綠色的花園”的實現。“創新的樂園”體現了該城市重視以科技創新推動城市發展,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綠色的花園”、“學習的校園”和“創新的樂園”這三大目標顯示出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建設“綠色、學習、創新”三大理念?!熬G色、學習、創新”理念相互融合共同服務于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建設,促進該市環境保護、學習活動和科技創新的發展。
源于這一發展理念,該市先后出臺《2008—2011年環保方案》[5]、《2012—2015年環境方案》[6]和“2040愿景”。[7]這些方案和愿景是斯德哥爾摩城市管理的指導性文件,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城市逐步成為“綠色的花園”。
二、建設策略
基于學習型城市建設理念和目標,斯德哥爾摩城市注重環境教育,重視學習活動,加強科技創新,致力于將城市打造成為一個富有創新性和高競爭力的學習型城市。
(一)以環境教育為紐帶助力學習型城市建設
1.政府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環境教育
瑞典政府重視環境教育對城市發展的推進作用。1985年,政府就將環保觀念列入瑞典《教育法》,規定學校教育應該教育學生尊重個人的內在價值,教育學生尊重和愛護我們的環境。20世紀末,隨著全球變暖、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的凸顯,以及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瑞典政府加大了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1991年,瑞典政府法案明確了環境保護政策的目標,提出“保護人類健康,維持生態多樣性,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確保自然資源的長久使用,保護自然和文化景觀?!盵8]1994年,瑞典政府對義務學校課程提出“學校必須照亮和打開學生思維來應對今天我們所面臨的自然和環境問題?!盵9]一系列政策的支持體現了環境教育對學習型城市建設助力進程政府的不懈努力。
政策的頒布帶來了財政的支持。隨著環境教育被納入到學校教育中,環境教育的師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保障環境教育有合格的師資,政府投資28億瑞典克朗,資助“提升教師”項目。地方和國家的財政投入為瑞典的環境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充裕的資金,確保環境教育能夠保質保量的實施。[10]
此外,民眾、大學等的參與發揮重要作用。瑞典為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瑞典大學、獨立的研究機構和其他的非政府組織與負責環境保護的機構——瑞典環境保護局相互合作,共同研究環境問題。比如瑞典環境保護局開發了涵蓋能源、土壤和水質量等環境問題的電腦軟件項目支持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教師可以從中學習關于環境問題的教學技巧,學生可以使用這一軟件探索復雜的環境問題。
歸納來說,瑞典政府重視環境教育,一方面從法律上將環境納入學校教育,通過教育確立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承擔起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責任;另一方面,加強學校、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為其提供資金資助,支持環境問題的研究。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保障了學習型城市綠色目標的實現。
2.學校、社會組織和民眾積極踐行環境教育
圍繞環境教育這一主題,學校、民眾開展了大量的實踐活動。瑞典學校環境教育最初出現于地理和生物學科,之后逐漸滲透于其他學科。目前,環境教育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成為瑞典教育教學大綱的組成部分。“瑞典現行義務教育階段的16門課的國家教學大綱中,有9門明確有環境教育的要求。環境與健康方面的內容不僅滲透在義務教育大綱中,也滲透在非義務教育的學習綱要中?!盵11]
學校環境教育強調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主要是利用學校已有資源和當地社區的條件加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樹立起保護環境的理念和價值觀,身體力行保護環境。比如,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會針對家庭生活垃圾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有效利用家庭生活垃圾,開展將生活垃圾轉化成有用的資源活動等。項目結束后,學生一般需要進行項目報告、產品展示和陳述等,教師對其評價。到了高等教育階段,環境教育主要是研究解決環境問題,還承擔著培養專業人員的職責。原因在于,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加大了對專業人員的需求。大學相繼開設了“環境法”“土壤和景觀保護”“傳染病”和“大氣污染控制”等環境教育課程。此外,大學還承擔教師培訓任務,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開展環境教育。
社會組織也參與環境教育。如斯德哥爾摩的“自然和保護協會”“狩獵和野生動物管理協會”等環保組織,組建了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研究者網絡,實施“生態學?!庇媱澋?。這些活動為民眾積極參加環?;顒犹峁┝似脚_。這樣的協會,斯德哥爾摩還有很多。學習協會經常會針對民眾的環保需求,安排環保學習圈,學習內容涉及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民眾從中可以進行討論交流,發表對環境保護的觀點并在生活中積極實踐。
3.加強國際合作
為了加快推進綠色目標的實現,斯德哥爾摩市還參與了經濟合作組織綠色增長綠色城市計劃。該計劃旨在確保自然資產能夠繼續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情況下,將經濟增長引向與傳統經濟增長不同的方向,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2]這一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008年綠色科技領域的增長占斯德哥爾摩地區生產總值的3.4%。同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經合組織國家中最低,垃圾處理比較成功,僅有很少的垃圾流向垃圾填埋區,空氣污染程度低?!盵13]
同時,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瑞典積極參與歐盟的區域合作計劃,為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合作提供平臺,促進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如瑞典參與歐盟委員會于2009年頒布實施的“歐盟波羅的海區域戰略”。該戰略作為歐盟的第一個宏觀區域戰略,是歐盟地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內容涉及交通、環境、經濟發展等內容,旨在加強歐盟地區間的相互合作。該戰略還包括一個行動計劃,目標旨在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拯救海洋;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合作促進區域間的連接;增強經濟繁榮。[14]
環境教育政策、資金的大力支持,以及學校、社會組織、民眾和國際合作相互作用為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建設與城市綠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2010年,斯德哥爾摩市成為第一個“歐洲綠色首都”,被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15]2014年,斯德哥爾摩市年度報告也顯示,城市生態食品、電動交通工具、人均溫室氣體的排放等成功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預期目標。雖然城市在綠色交通、能源消耗和電力消耗方面目標沒有完全實現,但是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趨勢。[16]
(二)以學習活動為支柱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1.政府開展多樣公共學習項目,提供民眾學習空間
斯德哥爾摩市建設有著名的斯德哥爾摩大學、100多座博物館、許多公共圖書館等多種文化機構。為此,政府以公共文化機構為依托,開展多樣的公共學習項目,為民眾提供學習空間。
比如,政府設立了廣受移民歡迎的瑞典語培訓項目——面向移民的瑞典語課程(Swedish for Immigrants,簡稱SFI),免費向移民提供語言和文化課程,幫助移民解決語言和文化障礙。2014年,19 000多人參加此項目的培訓。[17]政府還開設了民眾高等學校,建立了學徒制等,提高勞動者素質,應對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素質提升的需求。瑞典民眾高等學校是非正規的自由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失業和待就業人員以及殘疾人,向他們開設針對性的職業課程,提高就業所需的技能,使這類民眾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和社會生活。學徒制也是提高民眾勞動技能和素質的一種成人教育。和民眾高等學校不同的是,學徒制面向沒有獲得高中畢業資格但想在真實工作中得到鍛煉的成人,相當于就業前的實習或培訓。隨著斯德哥爾摩城市發展以及企業的增多,這類學習形式既能滿足民眾對職業技能的需求,又能夠為企業儲備勞動力,縮減企業的員工成本。這類學校很受市民歡迎。
2.社會組織和民眾積極組織、參與學習活動
瑞典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學習活動有學習圈、講座、培訓、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其中,學習圈蜚聲國內外。學習圈是一種小型的興趣愛好小組,最初由民眾發起,之后由學習協會組織,迄今已有100多年。學習圈規模小,一般由7—12人組成;學習遵循自愿原則,對象廣泛,所有民眾不論年齡、性別都可參與,氛圍比較自由;學習圈一般有固定的主題,參與者圍繞這個主題進行討論、爭辯等,每個學習圈平均舉行8—10次會議,持續約30個小時。[18]
學習圈內容一般體現民眾需求和城市特色。如依據斯德哥爾摩市區分布在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上的地理條件,以及民眾對駕駛船舶航海的需求,船舶航海學習圈應運而生;為了滿足對外交流,增加民眾外語需求,外語學習圈隨即形成;為了滿足老年人生活、娛樂的需求,產生了攝影,繪畫等學習圈;隨著斯德哥爾摩外資企業逐漸增多,為企業提供指導和培訓的學習圈逐步成形。學習圈類別多樣,對象廣泛,數量眾多,“每年,瑞典大約組織30萬個學習圈”。[19]
在瑞典,學習圈廣受市民歡迎,“每年大約有200萬人參加學習圈”。學習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眾素質,據安德森(Andersson)關于學習圈成效的報告顯示,“參加調查的民眾中,49%的學習者認為參加學習圈增強了他們的知識和技能,45%的學習者認為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知識和技能”。[20]
在學習圈的運作中,社會組織是積極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如學習協會負責組織學習圈,講座等活動。學習協會一般實行公司化的管理,有固定的辦公地點,職員有明確的職責分工,使得學習協會能夠高效的組織和管理學習活動,因此各具特色的學習活動不斷出現。
3.政府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
上世紀初,瑞典國家和地方當局就對學習圈給予財政津貼。1947年開始,這些津貼構成了瑞典學習協會重要經濟來源。隨著終身教育的提出和發展,政府相繼頒布了《學習小組法》、《民間中學法》等法律,逐步完善成人教育。21世紀初,瑞典又推行“個人學習賬戶”方案,更加重視學習活動對提高民眾素質、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對學習活動的財政支持。2007年,瑞典國家成人教育局給學習協會分撥16億瑞典克朗(約1.6億歐元)。同年,市政局資助了4億瑞典克朗,縣議會又資助了3.8億克朗支持學習圈等的發展。[21]得益于政府政策和財政的支持,成人教育蓬勃發展,民眾參與學習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講座、學習協會、學習圈等。
(三)以科技創新為契機加快學習型城市建設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斯德哥爾摩市十分注重科技創新,現已成為全球創新研發城市,窺探其創新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有如下舉措:
1.政府頒布政策,鼓勵和引導創新
20世紀90年代,瑞典政府建立了全國性的國家創新系統,將大學、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企業聯系起來,強化創新發展。進入21世紀后,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瑞典相繼通過《創新政策法案》(2000)、《創新體系中的研究開發與合作》(2000)、《創新瑞典》(2004)、《研究—為了更美好的生活》(2005)和成立瑞典國家創新局等措施,完善創新戰略和政策實施機制,致力于將瑞典建成歐洲最具競爭力、最有活力和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體。2008年瑞典議會頒布“2009—2012年科研與創新預算法案”,加大對信息科技、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研究活動的資金投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頒布帶來了國家財政對創新的投入。2009—2012年間,瑞典政府對科研投入約150億瑞典克朗。[22]
除了政策的支持,政府還促進大學與實業界之間的知識合作與交流,設立“ 技術之橋基金會”;在中小企業中通過技能開發、技術培訓、業務拓展等方式促進創新,設立“工業發展中心”;瑞典工業與技術發展局還發起實施了“能力中心計劃”,目的是通過企業持續、活躍和廣泛的參與,創造多學科運用技術研究環境,來獲得工業界對研究界較強的影響力。[23]
從完善創新戰略和政策實施機制,到對創新的財政投入,再到一系列具體措施的實施,瑞典政府在創新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政府的重視及支持有利于鼓勵創新,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的環境,集中優勢資源重點發展有競爭力的行業,形成創新集群。
2.企業注重產品研發和員工培訓
研發是瑞典國家創新的重要支撐。上世紀90年代以來,瑞典研發活動增長迅速,斯德哥爾摩作為瑞典首都和經濟中心,擁有著名大學和眾多企業,因此,研發活動占據了瑞典全國研發活動的大部分。在國家創新系統的支持下,企業研發活動主要是企業與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合作。一般是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研究。也有一些大企業直接在高校或研究機構建立研發中心,如法瑪西亞和普強制藥公司與著名的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聯合建立了實驗室。
人才是實現創新的重要依托。一方面,企業利用自身已有的專業人員和技術,定期加強員工的技術培訓;另一方面,企業利用與高校和非政府組織的緊密聯系,為員工提供培訓。比如斯德哥爾摩有許多學習協會,學習協會定期開設一些課程,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等。此外,瑞典有許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活動,如政府組織的在職培訓、失業培訓、學徒制等,非政府組織組織的學習協會,學習圈等。學習活動的多樣吸引著員工主動學習,提升自身技能。
政府一系列創新政策、措施以及財政的支持,為企業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企業也善于利用城市已有優勢,進行產品研發,加快科技創新。20世紀末,斯德哥爾摩企業積極抓住信息通訊技術和生物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迅速這一機遇,加大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城市的資源發展信息通訊技術行業和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很多信息通訊技術公司和生物醫藥企業紛紛在斯德哥爾摩建址,如一些世界頂級品牌微軟、英特爾、阿斯康利、法西利亞公司等。如今,這些公司在這里共同組成了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通訊技術集群和生物醫藥集群。科技創新以及創新集群的形成使斯德哥爾摩的知識競爭力大大提升,2014年,斯德哥爾摩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位列第6位,在歐洲位列第2位,加快走向“創新的樂園”。
三、反思與借鑒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大小小有數百個城市正在進行學習型城市建設,以此推進社會和諧發展和城市創新能力的提升。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建設實踐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
學習型城市的建設需要明確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向。斯德哥爾摩市堅持“綠色”、“學習”和“創新”三大發展理念,為學習型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2007年,環境經濟學家馬修·卡恩的調查顯示,斯德哥爾摩在“綠色”和最“宜居”的城市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24]
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進入科學發展階段,需要有科學理念的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我國學習型城市的建設提供了發展新方向。“創新”意味著不僅要重視人才培養,培養創新能力,還要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皡f調”意味著要注重城市文化、經濟、環境等的協調發展,注重城市基礎服務和保障設施的建設等?!熬G色”意味著要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為人們提供適宜居住的環境,走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伴_放”意味著在資源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合作?!肮蚕怼钡睦砟钜蟪鞘兄g要實現信息和資源的互動,同時城市內部各群體也要積極參與城市的建設,和諧共處。
(二)結合城市實際,發展城市特色
學習型城市建設需要立足于城市發展實際這一根基。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建設結合森林覆蓋率提出綠色城市建設理念等實踐告訴我們,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不可脫離實際,為學習而學習,而應該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經濟社會文化實際和特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發展實際不僅包括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包括城市的傳統文化。我國學習型城市的建設要兼顧這兩個方面。首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城市發展的保障,因此要合理評估城市現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資源,完善相應設施,為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利條件。其次,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黨的十八大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城市作為文化的載體,起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學習型城市建設可充分利用傳統文化這一有利條件,將民眾需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富有城市特色的主題活動或課程,建立起城市的品牌標桿。
(三)重視環境保護,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
環境是城市賴以發展的基礎,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2015年在墨西哥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強調了綠色、環保對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實施終身學習策略,鼓勵公民保護自然環境,與氣候變化做斗爭,采取可持續性的保護和消耗模式來促進環境管理工作的進行?!盵25]斯德哥爾摩市學習型城市建設經驗也表明該市學習型城市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得益于該市注重環境保護,為學習型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發展環境。這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并不樂觀,城市霧霾、空氣污染、河流污染、垃圾污染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要重視環境問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注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節約。一方面,重視環境教育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努力將環境教育貫穿于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強環境保護宣傳,組織環境保護公益活動,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影響民眾環境保護實踐,從而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吸引和鼓勵民眾參與
學習型城市的建設涉及人員廣泛,需求不一,需要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與之相適應。這一點在斯德哥爾摩的學習型城市建設中可以得到說明。該市有民眾高等學校、學徒制、學習圈等多樣學習活動,民眾都可以從中找到滿足其學習需求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可汲取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的有益經驗,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課程,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比如,根據城市特點,成立面向企業的員工職業培訓項目;組織面向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活動;設置面向年輕人的網絡課程;實施面向兒童的傳統文化興趣班等。
要做到這些,一方面,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充分考慮到民眾的需求,貼合民眾實際;另一方面,學習活動應與城市公共文化機構、成人教育相結合,共同利用各自的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教育資源,服務于學習型城市的建設。
同時,民眾的積極參與也要有培育和發展的過程。在斯德哥爾摩市的學習型城市建設中,民眾自發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民眾學習活動,目前大都停留在政府推進層面,民眾的參與還需要培育和發展,因此,鼓勵民眾積極、主動參與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就要求,首先,要注意參與對象的包容性,明白排斥或者忽視任何一個群體都會削弱民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習型城市的建設。因此,制訂計劃前全面了解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制定參與方案時考慮到不同群體。其次,針對民眾需求充分利用城市已有文化和學習資源,為民眾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完善相應的服務設施,加強宣傳,吸引民眾積極參與。
四、結束語
在當今終身學習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學習型城市的建設成為各國城市發展的重點,成為國際交流和合作的熱門領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我國學習型城市的建設中,成效與問題并存,如若我們能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合理汲取瑞典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有益經驗,將對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大有益處。但需要明確的是學習城市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以瑞典斯德哥爾摩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經驗來看,我國的學習型城市建設要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傳統和發展實際,重點發展城市特色;開展多樣的學習活動吸引民眾的積極參與;同時重視環境保護。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推進學習型城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stitute. 2015 City RepTrak Results[EB/OL].[2016-6-28].https://www.reputationinstitute.com/thought-leadership/city-reptrak.
[2]The city of Stockholm. Stockholm tops ranking of worlds smartest IT city[EB/OL].[2016-6-28].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news/2016/06/stockholm-tops-ranking/.
[3]楊進,張行才,馮佳,牛阿娜.國際社會構建學習型城市推進終身學習策略綜述[J].天津電大學報,2012(2):9.
[4]黃健.世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風向標:首屆全球學習型城市大會熱點追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4(6):28.
[5]The city of Stockholm. Vision 2040[EB/OL].[2016-03-01].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governance/vision-2030/.
[6]The city of Stockholm. 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12—2015[EB/OL].[2015-11-10].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globalassets/ovriga-bilder-och-filer/the-stockholm-environment-programme-2012—2015.pdf.
[7]The City of Stockholms City Council.Vision 2040 — A Stockholm for Everyone[EB/OL].[2015-12-10].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contentassets/741e0aa5f11842b b89e60cb5ea36b0b2/vision-2040_eng_160811.pdf.
[8]Martin E S, Lewis D, Tumman L J, et 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J].Environmentalist, 1993,13(3):222.
[9]Shimizu M, Tanaka H.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weden and Japa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Cooperation, 2000(6):227.
[10]傅建明,蔣潔蕾.二戰后瑞典環境教育的架構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3(1): 93.
[11]曾紅鷹.瑞典環境教育及其綠色學校的發展評述(上)[J].環境教育,2003(3):20.
[12]OECD. Towards Green Growth[R].OECD Meeting of the Council, 2011.
[13]OECD.Green growth in Stockholm, Sweden[EB/OL].[2015-11-10].https://data.oecd.org/searchresults/?q=Stockholm.
[14]Stefan Ganzle & Kristine Kern. A “Macro-regional” Europe in the Ma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M].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6:127.
[15]The city of Stockholm. European Green capital 2010[EB/OL].[2015-12-01].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city-development/european-green-capital-2010/.
[16][17]The City of Stockholm. Annual report[EB/OL].[2016-1-01].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globalassets/rapporter/annual-report-2014.pdf.
[18]Bjerkaker S. Changing Communities. The Study Circle — For Learning and democrac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42):260—267.
[19]李靜,劉迪.學習圈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建立:訪瑞典學習圈專家托瑞·珀爾森[J].世界教育信息,2015(9):59.
[20][21]Larsson S, Nordvall H. Study circles in Sweden: An overview with a Bibl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Studier avvuxen....2010:20,29.
[22]趙中建,王志強.歐洲國家創新政策熱點問題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0—222.
[23]王立軍.瑞典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及其啟示[J].科學學研究,2007(S1):130.
[24]Kahn, M.E. Green Cities: Urban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23.
[25]Mexico City Statement on Sustainable Learning Cities[EB/OL].[2016-3-01].http://learningcities.uil.unesco.org/resources/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earning-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