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有一所百年老校———溁灣路小學。這里曾經是長沙市、岳麓區的窗口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但隨著老城區的升級改造,一所又一所新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溁灣路小學的生源發生了變化:本地生寥寥無幾,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占了學生人數的90%以上,而且大多是中途從農村學校轉學過來的。這些學生不僅數學學習習慣不好、計算基礎不扎實,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強,家長指導無心也無力,使得老師的教學壓力與日俱增。面對這樣的學情,學校數學組一直在思考怎樣做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這些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弟由于父母沒時間管理、缺少關愛,在數學學習上信心不足。為此,我們每一位教師用真摯的關愛讓他們打開心門。課堂上,數學組老師經常用“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是個小數學家!”“你很專業!”這樣的評價,一步一步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老師,并產生一種信任感和親近感,從而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這是學好數學的第一步。遇到學生犯錯,老師們不會大聲訓斥,而是耐心地用柔聲細語和他們交流,讓他們克服對數學學習的恐懼心理,重拾信心。比如,基礎題型、典型例題,會鼓勵他們多說、多做。作業、練習中一發現錯誤就把學生叫到跟前耐心地講解,講完了、更正了,還督促他再次鞏固。
課前5分鐘,是我們數學課堂查漏補缺、復習鞏固的固定時間。數學老師們在課前,把學生作業、練習、測試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與前面知識點相聯系的題目寫在黑板上,每次就寫3~5道題,讓孩子查漏補缺、消除知識盲點。特別是單元測試中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這是老師們重點關注的,課前總會進行專題練習,讓每個孩子都能順利過關。這樣堅持下來,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做題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逐步建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培養孩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剛進學校時,學生們的學習習慣不好,如字跡潦草、算式亂寫亂涂等。這也是造成學生數學學習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數學組老師們通過多種方式狠抓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盧婭莉老師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一貫做法是:在測試中,她要求每個學生打好草稿,草稿本要和試卷一樣工整,一起收上來檢查。筆算時的進位數、退位數一定要寫清楚;做混合運算時,畫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標上1、2、3,寫清楚每一步的結果,所有的步驟在草稿本上都要有體現。沒有草稿不能上試卷,試卷的卷面要求干凈、整齊……正是有了這樣堅持不懈的努力,盧婭莉老師所教的班級中,學生書寫特別工整、漂亮,做計算題的準確率非常高。
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
孩子們基礎不扎實,老師們一致認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老師們在教學中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注重復習環節。整理與復習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應該讓成績好的孩子陪著學困生一起把基礎打扎實。因而教師在備課時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收獲。比如,計算內容的整理與復習,關鍵是多操練,找到學生的易錯點進行評析;解決問題的整理與復習,抓住基礎題型,通過分析數量關系或畫圖找出解題思路,獲得解題的方法……在復習課中,老師們放緩腳步、放慢節奏,努力把基礎知識教好、教扎實,讓更多的孩子跟上了隊伍。
夯實學困生的計算能力。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也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數學組老師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尤其關注學困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比如,胡強老師執教三年級上冊“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整理與復習”一課時,課堂目標指向學困生計算能力的夯實。他設計了一組練習讓學生進行計算。在練習中,他收集好學生的典型錯題進行展示,引導學生經歷發現、改正錯誤的過程。學生們在改錯過程中找出問題、總結方法、發現規律,計算能力得到了提升。老師們認為,可以把前面總結的教學經驗與這樣的課堂教學相結合,全面細致地分析學困生的成因及教學策略的運用。
隨后的兩年,數學組老師們分年級進行學情調查,建立學困生檔案袋,從家庭、智力、心理、知識盲區、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記錄。在此基礎上,每學期重點研究一個典型課例,通過反復打磨,尋求教法的優化,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老師們在課堂中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收集他們遇到的易錯題,發現他們獨特的解題思路,對癥下藥,以他們最易掌握的方法輔導他們的學習。
陳秧玲老師在教學二年級“混合運算”這一章節時,通過學情調查發現學生在處理不同級運算的順序時容易出錯。在進行整理與復習時,她放慢腳步,讓學生進行混合運算的操練,并收集學生的典型錯題讓大家一起討論: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在改錯中,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胡強老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這一內容時,發現學困生在學習時經常出現商大了和商小了而自己都不能覺察的情況。在課堂練習中,他發現有幾個學困生每次總能做得又快又好。通過查看他們的草稿本,他發現這幾位學生都是用“想商的范圍寫乘法算式”的方法,用想到的商乘除數,再在乘法算式中調整商的大小。原來,對于小學生來說,乘法總比除法好算,這樣寫不僅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有效地避免商大了或商小了的錯誤發生,還對學生養成寫草稿的習慣、規范書寫的格式有好處。于是,他將這個方法在所教的班級進行了推廣,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數學組老師們把在教學活動中的點滴收獲一一收集起來,通過整理、調查、分析、課例研究等,作為課題研究的成果。2016年,數學組所做的小課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錯因分析及教學策略調整”獲得岳麓區小課題研究一等獎。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的成果充盈于教學的每個角落,我們的經驗傳遞到了兄弟學校,我們的案例、論文登上了雜志。所有的收獲串珠成鏈,凝聚成了有“溁小”特色的精彩課堂!
(執筆:陳秧玲、胡強)